澳大利亚国土面积达761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只有2500多万,约等于中国上海市的人口。为了有效补充人口,澳政府欢迎世界各国的精英移民。

从1770年英国殖民者踏上澳大利亚至今,澳大利亚已接受140多个民族的涌入。如今在全国的人口中,白人比例约90%,亚裔占7%(华裔占5.6%,亚裔中比例最高),原住民和其他人口占3%。



▲澳大利亚人口的种族构成


由于澳大利亚在地理上濒临亚洲,因此近年来亚裔人口增长速度很快。然而,历史上澳大利亚因受“白人至上”主义影响,曾多次排斥亚裔。

1901年,澳大利亚从英国获得了更多自治权后,为了限制亚洲移民,出台了针对亚裔的入籍严苛法案,即入籍的非欧裔须经过严苛的语言考试(欧裔则不需要),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



▲让澳大利亚保持“白色”的海报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反种族歧视法》和《移民法案修正案》出台,实行了70多年的“白澳政策”才被取消。那么,澳大利亚为什么实行“白澳政策”,又为什么取消了呢?

一、白澳政策实行


英国人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之前,这里的居民主要是棕色人种的原住民,共有500多个部落,人口总数为75万。



▲澳大利亚土著——棕色人种

1770年英国占领澳大利亚后,当地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战争和疾病让土著人口急剧减少,英国需要大量移民巩固对这里的统治。



▲英国库克船队登陆澳大利亚


18世纪的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大资本家利用大工厂实行严酷的管理和残酷的剥削,导致英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英国的犯罪数呈直线上升趋势。

18-19世纪恰逢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思想盛行欧洲,通过增加死刑执行已不现实。但英国的监狱数量无法解决罪犯过多问题。澳大利亚因距离英国本土远、路途凶险,成为了流放犯人的理想选择。



▲澳大利亚成为了流放犯人的理想之地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圈地运动盛行。大地主、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方式把农民赶走。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来到澳大利亚,开垦牧场和农场。

早期澳大利亚的移民主要以犯人和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主,普通英国平民不愿意移民这里。原住民几近灭绝后,直到19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的人口只有50万。



▲第一批登陆澳大利亚的居民,主要是英国囚犯

得益于金矿的发现,澳大利亚以罪犯和无产者为主的人口结构得到了改变。澳大利亚盛产黄金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下子从蛮荒之地变成了风水宝地,大批来自欧洲的淘金者纷纷涌入。

到1870年,澳大利亚人口增长到170万。欧洲移民通过开发矿山、牧场,成为了当时的资本家。



▲金矿的开发,让澳大利亚吸引了大批淘金者


第一波移民的到来,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人对于矿产原料、羊毛制品以及粮食和肉类的需求剧增。澳大利亚出口的矿石、羊毛、肉类和奶制品恰恰可以满足欧洲快速增长的需求。从1870年开始,澳大利亚经济走上了快车道。



▲墨尔本的金矿小镇,见证了澳大利亚的繁荣


澳大利亚经济繁荣的背后,始终面临着一个问题:人手短缺。逐渐富裕起来的欧洲移民不愿再从事艰辛的工作。因此除了鼓励欧洲人移民之外,澳大利亚另外一个方式就是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掠夺人口,尤其是一些人口大国。

1860年,英国和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获得允许华工出国的条款,英国进而从中国掳掠了大量人口来到澳大利亚从事危险的工作。英国还从印度、波利尼西亚(太平洋地区)掠夺当地居民,在澳大利亚的牧场和热带种植园从事重体力劳动。



▲华工从事体力活


与欧洲移民可以直接获得澳大利亚公民身份不同,英国当局从未给予包括华工在内的非欧裔移民合法的身份。这些没有身份的非欧裔移民因工资水平低,成为了矿业和热带种植园的首要雇佣对象。



▲被列强掳掠到澳的波利尼西亚人,又被叫做“捕黑鸟”

但非欧裔移民占据了大量低端的劳动力,严重挤压了许多底层欧洲移民的生存空间。这引起了诸多白人工会头领和底层白人的不满,欧洲移民和非欧移民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这些非欧移民中,华工比例最大,因此华人成为了最主要仇视对象。



▲黄祸盛行的漫画

早在1855年,维多利亚地区出台了第一步《排华法案》,主要内容是:每艘载重10吨的船限载1名华人;华人入境要交10英镑的人头税。

这被认为是限制非欧移民的开端。此后澳大利亚的其它州也相继出台法案,限制有色人种获得合法身份。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新政府成立后,联邦国会通过了《移民限制法》,欧洲移民(白人)入籍澳大利亚程序相对简单,但对华人和有色人种定向设立“语言测验”,要求入境必须能听、能写一段50字的任何欧洲文字才有希望核准。



▲1901年制定的《限制移民法案》

除此之外,1900年制定的《澳大利亚宪法》的第127条规定:澳大利亚联邦在计算人口时,土著不计算在内,只计算欧洲移民(白人)人口。

这些歧视亚裔和土著的政策,就是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自1901年《移民限制法案》通过以来,“白人至上”成为了澳大利亚社会的共识。

以华裔为主的非欧裔被限制入籍,许多企业只能雇用白人。澳大利亚政府还通过找不同的借口,驱逐在澳建立家业的华裔等非欧裔移民。

土著的遭遇更加不堪,他们不仅没有被计算进人口,而且很多孩子从小就被白人从父母身边带走,送到寄宿制学校学习,接受白人的价值观教育。这一代人也被称为澳大利亚“失去的一代”。



▲被掳掠的澳洲土著


二、白澳政策被冲击

澳大利亚并不是唯一排斥亚裔的国家。早在1882年,美国就通过了《排华法案》,全面限制中国移民。加拿大更是通过对华工设立人头税等方式,迫害华工等少数族裔。可以说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排斥有色人种是“趋势”。



▲“拒绝中国人”的西方反华标语


一战冲击了白人至上的“秩序”。1914年一战爆发,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的属地,加入到协约国阵营,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成为了1919年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一战的战胜国中,日本这个非白人国家凭借着明治维新和西化改革,成为了“白人至上”的挑战者,日本要求获得与西方列强同等的地位。

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在构建国际联盟的提议中提出加入“各种族一律平等”的条款。



▲巴黎和会提出“种族平等”的日本代表牧野伸顕


但日本的提议遭到英国和美国的反对。推行“白澳政策”的澳大利亚对日本提出的“种族平等”观念更是抵制。这为日本发起二战,挑战英美秩序提供了借口。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老大。不甘心退出世界霸权的英国欲借助英联邦的力量挑战美国。亚太地区就成为了英美博弈的战场。地处大洋洲和亚洲交界的澳大利亚,成为了潜在的抵御美国在东南亚渗透的重要力量。

1950年1月,在英国的主持下,英联邦国家在斯里兰卡开会。澳大利亚外长斯彭德提出了“南亚和东南亚联合发展的计划”,即科伦坡计划(斯彭德计划)。根据这一计划,英联邦成立相关机构,提供必要的生活消费品、资本、设备以帮助训练技术人员,帮助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



▲科伦坡计划,黄色为前成员国,蓝色为现在成员国(英国作为创始国退出,美国后来加入该计划)

澳大利亚因为距离南亚和东南亚较近,成为了“科伦坡计划”的主要执行国。20世纪50年代之后,大批亚洲的移民到学习、生活。亚洲移民的到来,严重冲击澳大利亚旧的移民政策,对于非欧裔的限制逐渐松动。

在实行“白澳政策”时期,澳大利亚的移民以欧洲人为主,亚裔人口几乎零增长。科伦坡计划执行后,亚洲共有数万人来到澳大利亚学习,意味着亚洲在澳大利亚外交的地位日益重要。

1957年,澳大利亚宣布居住在澳15年以上的非欧裔人口有资格取得公民权。1958年,澳大利亚移民法被修改,原先的语言测试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更为简单的入境考核。

从1901年的《移民限制法案》的颁布到50年代移民法案的修改,“白澳政策”走向松动。然而因历史因素影响,种族主义依然存在于澳大利亚的移民法案以及《澳大利亚宪法》中,成为了澳大利亚社会的顽疾。

三、白澳政策废除


二战后,民族独立和种族平等的思潮席卷世界,“白澳政策”越来越不得人心。

由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领导的美国黑人平权运动犹如一幅多米诺骨牌,不仅席卷了整个美国,也走向了世界,种族主义成为了众矢之的。



▲马丁路德金,发动的美国平权运动,来到了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不得不进一步放宽对非欧裔移民的限制。1966年,执政的自由党政府推出新的移民法案,允许已获得澳公民资格的非欧裔家属进入澳大利亚,把居住满 15年就可申请永久居留的条件修改为5年。

除了欧裔移民问题之外,土著问题也是困扰社会的难题。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有近10万土著儿童被带走,接受白人的同化,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他们不仅仅失去了土著的身份认同,也难以被社会接纳,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



▲反应澳大利亚“失去一代”——土著人的电影《疯狂的小花》

为了解决土著问题,1967年,澳大利亚对联邦宪法进行修改,正式废除了原宪法第127条的规定,给予了土著公民权。1970年,澳大利亚废除了“允许当局带走土著儿童”的法令。“被偷走的一代”的悲剧终于彻底落幕。



▲1972年,土著人口在堪培拉请愿


随着非欧裔移民数量的增长、土著居民公民权的恢复,实行了数十年的白澳政策已经进一步瓦解。1972年,惠特拉姆担任澳大利亚总理。

惠特拉姆上任之后,澳大利亚通过了《反种族歧视法》(1975)和《移民法修正案》(1973),正式宣布按种族、肤色和出生地作为标准的规则为非法。至此,“白澳政策”正式失去了法理依据,澳大利亚也进入了“多元”时期。



▲1973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白澳政策”宣布为违法


“白澳政策”虽已失去了法理依据,但它带来的遗毒却没有随之消失。21世纪初,反亚裔、反土著、反移民的“单一民族党(一国党)”强势崛起,“白人至上”依然在澳大利亚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