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刘骞】当地时间10日,彭博社发文称中国“病毒清零”的防疫策略将使其未来几年面临被孤立的危险。彭博社表示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开始尝试与新冠病毒共存,而中国却试图长期彻底消灭新冠病毒,这将会付出很大代价。



题为:中国“病毒清零”战略使其面临被孤立数年的危险,彭博社报道截图。

彭博社的报道暗示中国“病毒清零”的策略不可持续。其援引了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Chen Zhengming)的话说:“中国迟早要改变其封锁策略——你可以暂时保持‘病毒清零’,但你不能永远保持‘病毒清零’,因为病毒会在不知不觉中突然袭来。”这位陈教授还表示自己很担心,当“病毒清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态后,中国就不会寻求积极的战术上的改变。

报道还表示,虽然目前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推行“病毒清零”策略,但是随着未来世界其他地区逐步开放,这些国家都会开始改变自身的防疫策略。

彭博社认为严格的防疫政策会让中国的经济受到影响,下半年的经济风险增大,增长将放缓,而通胀压力会回升。报道援引了上海保银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志伟的报告表示,中国“病毒清零”的策略会让经济增长付出很大代价。

对于彭博社的相关观点,此前8月7日,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总顾问、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撰文就已经表示,英美等国政府明明是自身放松管控导致疫情泛滥,却“甩锅”给病毒变异,并指出我国必须坚持严格防控,必须打消“与病毒共存”的想法。

“中国与世界的互通,必须是健康的互通、安全的互通、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互通,而不是盲目的互通,更不是不计后果的互通。当前,我国能否与世界实现正常互通,并不在于国内疫情控制,而在于国际疫情形势。在国际疫情严重反弹的情况下,我国必须坚持对入境人员实施严格的监测、隔离等防控措施,这不是切断与世界的联系,而是对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高度负责的表现。”

在南京疫情爆发后,张文宏于7月29日发文分析现状,提出对未来防疫的思考。其中,他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疫情不会短期结束,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总顾问、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图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于是,选择“病毒清零”还是“与病毒共存”,一时引起社会热议。实际上,这里涉及到对“与病毒共存”的两种理解。一种是指英、美等国盲目解除或放松疫情防控,单纯依靠疫苗接种的抗疫模式。高强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强调我国必须严格防控,必须打消“与病毒共存”的想法。

另一种理解是指就医学事实而言,就像张文宏医生所说新冠病毒未来很可能会与人类共存很多年。据英国广播公司(BBC)7月20日报道,今年1月,科学杂志《自然》曾询问了全球100多名免疫学家、病毒学家和卫生专家,他们表示,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以后可能会成为地方性病毒,继续在世界各地传播。

今年3月20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分论坛上,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主任高福表示,新冠病毒走到今天,没有证据表明它将消失,很可能将会和人类共存,就像流感一样,而且还会出现新的冠状病毒。

5月19日,钟南山院士说,如果新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慢慢降低的话,那么新冠与人类的长期共存将成为可能。我们可能要像预防流感那样,定期打疫苗。

不过,眼下“新冠病毒”与流感显然是两回事。《参考消息》9日刊登西班牙《世界报》网站《为什么我们不能与新冠病毒共存,就像与流感共存一样?》一文。其中指出,与流感相比,新冠病毒具有更强的传染能力,传播速度更快,而且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它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并造成长期后果。

而据《联合早报》8月6日报道,新加坡传染病专科医生梁浩楠表示,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当下控制病毒的最佳方式就是清零。只要病毒继续传播,就有可能出现新的变种。这个在许多西方国家看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中国有望通过清零得到控制。

梁浩楠看好中国能在与德尔塔毒株的对抗中取胜,因为中国“有意愿,也有办法”。“我希望中国能做到其他国家做不到的事”。

相关新闻:


外交部:中国已向超过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7.7亿剂疫苗


2021年8月6日,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王小龙举行视频吹风会,介绍中国对外提供新冠疫苗情况。美联社、彭博社、路透社、埃菲社、塔斯社、安莎社、中阿卫视等外国媒体参加。

王小龙介绍了新冠疫苗合作国际论坛首次会议情况,表示会议最大亮点是习近平主席发表书面致辞,宣布今年中国将努力对外提供总计20亿剂疫苗,决定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COVAX)捐赠1亿美元,用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这意味着中国在满足自身防疫和接种需要的同时,愿为全球其他国家近10%的人口提供安全、有效的疫苗,这展现了中方落实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坚定承诺,必将为全球抗疫提供强劲支撑。王毅国务委员在主旨发言中强调,必须把人民生命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必须坚持疫苗全球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要迅速提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的数量和速度,尽快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王小龙通过事实和数字,介绍了中国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宣示、开展疫苗合作、推动疫苗全球公平合理分配的具体举措。

截至8月4日,中国已通过援助、出口、联合生产等多种方式,向超过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7.7亿剂疫苗,惠及数亿民众。中国对外提供疫苗占本国接种用苗比例超过45%,相当于中国人每接种两剂疫苗,就对外提供一剂。

在中国国内批准疫苗附条件上市后,中方就开始应外方需求提供疫苗,2月1日即提供了首批疫苗援助。对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国疫苗是他们第一批获得的疫苗,也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能获得的唯一疫苗。

王小龙强调,中国坚持将亚非拉国家作为疫苗供应优先方向。截止目前,中国对外提供的疫苗总量中,超过九成流向亚非拉国家。中方还同29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向“一带一路”国家供苗,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中方已向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捐赠疫苗,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是非洲国家。中国疫苗援助率先进入阿富汗、叙利亚等战乱地区。

王小龙并介绍了中国企业同外国开展联合生产情况。中方致力于拓展海外联合生产,有效增加全球疫苗供给。目前,中国疫苗企业已在8国启动联合生产,并向这些国家所在地区供应,让中国疫苗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抵达更多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能力建设。中国疫苗多国制造、服务全球。同时中国企业还为一些外国疫苗代工生产。中国国药、科兴两家企业已同COVAX达成10月底前提供1.1亿剂疫苗的协议,首批供货将在本月运抵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阿尔及利亚。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向COVAX捐赠1亿美元,将为全球疫苗合理分配作出更大贡献。

王小龙并就中国参加国际疫苗合作等相关的具体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