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说到国产,很多人觉得是“低端”的代名词,尤其是在芯片领域,当“卡脖子”的消息纷至沓来,更认为国产芯片不能打。

其实,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手机芯片等消费级芯片确实被欧美卡脖子,但在宇航级芯片上,中国人已经取得令全球瞩目的成绩。



以完成全球组网的北斗三号为例,其采用的就是中科院研发的国产龙芯,运算能力和最低出错率均“吊打”欧洲芯片。

据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有“北斗狂人”之称的林宝军介绍,北斗三号在天上要实现星间链路、轨道运算、运行管理、波速指向和路由等功能,需要很大的运算量,要满足这些功能,此前采用的欧洲sc80c32芯片需要将很多块芯片合起来,而国产龙芯,一片是它运算能力的十倍。

更霸气的是,在天上工作时,欧洲sc80c32芯片“大概一周会出现一次计算错误”,但龙芯累计寿命已经30年,“出错率是零”。因此,基本上可以说,一块龙芯能抵得上十块欧洲芯片的能力。



价格方面,“中国芯”同样惊艳业界。

嫦娥四号使用的芯片,是从美国进口的ATMELAT697,价格便宜的30多万一片,性能更好的要上百万一片。谁也不愿意坐而“挨宰”,中国研发出龙芯1E300,技术指标已经达到美国宇航级芯片水平,龙芯1E和龙芯1F的成本低至数万元一片,2015年北斗双星搭载的纯国产芯片,就是这两类芯片,性能指标不输国外。

林宝军直呼:“所以说,国产不等于不好,国产不等于不可靠!”

龙芯作为北斗三号的“心脏”,研发过程中,怕的不是欧美国家天价“掠夺”,也不是深耕伴随的艰辛与孤独,而是国产芯片造假分子的“内部瓦解”。



2005年11月底,“龙芯2E”正式交付流片,2006年流片成功,通过编译优化,“勉勉强强”、“硬着头皮”达到了相关技术指标。

正需趁势发力之时,不幸的是,“汉芯造假事件”爆发,震惊全国。

具体来说,汉芯团队的负责人陈进从美国购买芯片,再找人将芯片表面的原有LOGO用砂纸磨掉,然后加上“汉芯”的LOGO,摇身一变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重大突破”,以至于成为国家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一时之间,陈进名利双收,数年时间累计骗取研发经费达11亿元。



纸终究包不住火,“汉芯造假”被曝光后,“造芯”进入至暗时刻,龙芯、飞腾、申威等统统被拉下水,质疑之声一浪高过一浪。结果是,“十五计划”的863课题结束后,“十一五”的“核高基”课题(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重大专项)却迟迟启动不了。

不管是消费级芯片,还是航天级芯片,中国本已落后不少,再一耽搁,追赶起来无疑将更加困难。

关键时刻,中科院顶住压力,紧急拨给龙芯团队急需的500万元的前期研发经费,督促龙芯加快研发。当“龙芯3号”的第一款芯片“龙芯3A1000”完成设计,却因缺少流片费而无法投产时,科技部高新司冯继春又在863计划内紧急安排2000万元经费,全力支持龙芯的研发。

据媒体报道,一直到2010年,“十五计划”结束的5年之后,龙芯团队才收到第一笔“核高基”的课题经费。在此之前,龙芯课题组已经预支中科院计算所近8000万元的研发经费。

造假带来的“贻害”,威力之大可见一斑,但这一令攻坚者深恶痛绝的“敛财套路”,如今在消费级领域再次上演。就在五天前,媒体报道,去华强北购买芯片,尽管入行多年,还是中了招,“回去用了才知道,五块料有四块是假的”。



媒体称,由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买家无法追踪产品源头,加之部分芯片厂商造假能力高,在缺芯的大环境下,假冒伪劣芯片、以次充好芯片等乱象轮番登场。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芯片乃至中国制造的最大敌人,不是欧美,而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