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无前例的洪水猛灌下,全球经济尚未恢复元气,各国却已面临全面通胀威胁。尤其是大宗商品,一轮轮暴涨后,已然高过疫情前水平,严重拖累了经济复苏。
大国之间的产业经济争斗也因此越演越烈,而其关键一环,就是大宗商品。
大宗商品是产业经济基石,也是产业安全的保障。
中国对大宗商品有着全球最大的需求,但却长期在全球贸易链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并屡屡被国际资源巨头、资本巨头、贸易强权国家,或“囤货居奇”,或“趁火打劫”。
“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也时不时成为我们在此的真实写照。
典型例子是,作为全球铁矿石需求第一大国,却要长期承受被国际炒家抬高铁矿石价格的无奈,而作为全球最大稀土供应国,中国却长期把稀土卖成土的价格。
作为大买家,买不到合理价;作为大卖家、卖不出合理价值。问题的关键是快速发展的中国,没能建立起完善的全球供应链,也在掌握全球贸易主动权上欠缺资源和经验。
这也给当下中国经济增加了不确定性:受益于疫情良好管控,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高速运转的“发动机”,但在大宗商品领域的挑战也更加严峻了。
自2020年中国宣布“新基建计划”开始,国际资源巨头、资源优势国家便纷纷借机会炒作,持续推高着大宗商品价格。即便“新基建”并不等于堆积钢筋水泥,国际分析师们依然趁机鼓吹——“中国的铁矿石需求有可能上升,而非下降”。
2021年以来,拜登政府空前的财政刺激计划,也进一步让国际能源、金属、农场品价格高歌猛进。至年中,反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累计涨幅已超过25%,和去年上半年最低点相比更是超过了100%。
这不但对中国制造业带来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挑战,迫使部分中小微企业停工停产,甚至直接被挤出市场,也因为制造业成本的传导,让整个经济不堪重负。
大宗商品供应链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但会威胁我们的制造业竞争力,还会让中国被迫接受美元输入型通胀,为泛滥的美元买单。
一场大宗商品保卫战也再次打响,并且升级。
五月,国家发改委发力调控大宗商品市场,鼓励进口抑制出口,打击操纵市场、囤积居奇的行为,并从7月开始,组织完成了两批共17万吨的铜锌铝等国家储备投放。
此外,今年已累计有1500万吨的煤炭储备投放市场,消解煤炭市场供应的紧张形势。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物资储备司司长徐高鹏更公开“打包票”:我国储备物资家底充足,有信心也有能力让火爆的大宗商品市场降温。
徐司长的底气来自于中国多年积累的家底,来自中国经济的巨大空间、韧性与活力,也来自中国已在全球贸易新格局里拥有了更强的体系和能力。
尤其最近这些年,一批大国企与大民企纷纷走出海外,在全球贸易战线摸爬滚打,既积累了资源和经验,取得了很好的突破和业绩,也不断强化着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的地位。
全球供应链也好,大宗商品也好,归根到底还是要立足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中国企业在全球贸易,尤其大宗商品领域的耕耘,也是如此。
2002年,雪松集团,一家在广州刚刚成立五年多的民企,通过自有地产业务的钢材供应问题,一路摸索金属期货和国际贸易,并最终决定踏入大宗商品领域。
如今,它已是连续4年入围世界500强的广州第一民企。支撑它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正是对大宗商品的持续深耕,尤其是立足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坚守,以及对大宗商品贸易规则与风险的学习掌握,对打造稳健高效贸易体系的创新进取和扎实积累。
当同行们大赌交易行情、博取高额暴利时,雪松紧抓实体经济需求,严格运用期现套保的策略,稳扎稳打,在波谲云诡的大宗商品市场,保持了近20年零违约的“行业奇迹”。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国际锌价暴跌,雪松大宗商品部门手里的现货亏损了三分之一。但已有丰富风险管理经验的它,通过在期货市场提前卖空锌,非但没有受损,还略有盈利。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市场更加凶险,雪松又引入“点价交易”的定价方式,手把手带着下游企业,一起更敏捷地应对价格变化,锁定产品利润,从容对冲市场风险,确保企业竞争力。
2014年,大宗商品市场遭遇寒冬,一家与雪松合作的大型贸易商资金链传出紧张消息。风险即将爆发,雪松没有单方面取消合作直接止损,把损失推给下游,而是采取高频交易(降低每次交易金额)的方式化解了部分风险,并主动承担了60吨铜回款无望的损失。
这种风雨同舟,坚持成就下游客户,服务实体产业发展的策略,不但让雪松行稳致远,也让雪松大宗商品部门进化成可在关键时刻助力中国企业供应链保障的高效服务平台。
2020年11月,铁矿石期货主力创2014年2月上市以来新高,给国内钢铁企业以及整个产业链带来挑战。雪松控股供应链保障服务的价值与作用,也进一步凸显。
广东是中国制造与内外贸易的主要阵地,对钢材等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非常敏感。关键时刻,前沿阵地之上的雪松控股切身感受到了产业链压力,基于自己将近20年的全球化资源和能力快速应变,不但令自己化挑战为机遇,也为相关产业企业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期间,雪松一边积极开发了巴西、俄罗斯等国的生铁资源,为宝钢、鞍钢、沙钢、南钢等国内钢企提供成本优化的原料供应方案,缓解国内钢企的成本与资金压力;一边通过旗下控股的国际钢贸巨头斯坦科,为国内钢材厂商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内钢企的市场占有率和效益。
通过此举,雪松既协助国内钢企,打破过去在原材料端严重依赖三大铁矿石巨头的单边格局和依赖,以多元化供应网络助力钢企在原材料贸易端拥有更多选择权和主动权;也协助国内钢企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包括打开欧美国家汽车、工程机械企业等高端特种钢材市场,让市场端也更加多元化、高端化。最终合力增加了钢企的产业主动权,也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正是因为对中国供应链安全的创新探索和实际贡献,雪松控股在2020年荣获了“中国大宗商品现代流通供应链十佳企业”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联合分析团队”两项大奖,还入选了“2020上半年有色金属现货贸易商50强标杆企业”。
在刚刚出炉的2021年世界500强中,雪松再次入围,排名第359位。
大宗商品的全球市场建立和发展,先后经历了殖民体系、垄断格局和期货市场三个重要的阶段变化。不变的,是各国供应链体系的周期性危机。
二战后,欧美国家金融资本输出,产业资本转移,一边通过大量跨国公司控制了绝大多数的大宗商品生产,另一边建立权威的期货市场,以货币政策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施加影响,通过全球供应链牢牢把控着世界经济的最高权力。
对大宗商品需求巨大的中国,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付出过很多代价,尝过太多辛酸,至今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多年来,为了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大宗商品供应链上不受制于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中国化工组成了国家队,积极走向海外,开展互惠合作,足迹遍及委内亚非拉,补足了本土的石油天然气产量连年下降后的储备缺口。
农产品上,一直强调自给自足的中国也积极向海外迈开第二条腿。
中美贸易争端加剧以来,中国不断弱化对美国供应的依赖,加强与巴西、俄罗斯等市场的互惠合作,捍卫农产品供应链安全。而这背后离不开中粮等企业提前数年,连续收购国际供应链企业,掌握粮食贸易枢纽码头,强化供应链与物流节点全球化布局的支撑。
突发的疫情恶化了全球经贸体系,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根本,更好发展本国经济,更好参与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以及重构一个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经贸体系的迫切性。
2020年5月14日,中央首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1年两会,中国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支撑中国实现这一目标的,是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的全球化资源、技术和市场规模与实力,尤其是市场话语权和主动权——无论新能源汽车,还是光伏、风电、核电、水电,中国都已是全球领先者,甚至是领导者。
7月30日,中央开会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明确强调“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会议内容一公开,狂躁的大宗商品市场应声冷静下来。
这是中国捍卫市场的决心,也是中国已足够影响全球市场的实力体现。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的大宗商品供应体系做底盘,需要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国际贸易体系涅槃新生。这一切的实现,需要国家力量指引与支持,也更需要企业努力。
时代呼唤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贸易链更开放、互惠地合作,构筑命运共同体,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大宗商品和全球贸易霸权,构筑更加稳定、健康的全球贸易体系。
这是新时代使命,也是新时代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