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远川出海研究(ID:aotekuaitan),作者:奥特快,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场景很复古,模特们的衣着也很复古的走秀,发生于2020年伦敦时装周,这也是与纽约、巴黎、米兰并列的全球四大时装周之一。伦敦时装周仅仅是英国文创产业的一小部分。



从硬是把一个破破烂烂的火车站台,凹成网红打卡点的哈利波特;到炒了将近一百年冷饭,但仍然常炒常新的福尔摩斯,再到被一群人当作手机壳的“Keep Calm and Carry On”,乃至鲜红的双层巴士和地铁Underground标志等等。英国文创产品在全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其本身也占了英国GDP约11.7%。


笔者打卡9又3/4站台,2016年
笔者打卡9又3/4站台,2016年


2011年到2018年,英国文创产业就业人数增长了30.6%,是英国整体就业增长10.1%的三倍,总就业人数约320万,远远高于同期互联网数字产业就业的220万。在2016年,英国文创企业达到了28.44万家,每8家企业里就有1家做文创,其中还有18%参与国际贸易,远远高于商业部门国贸平均水平的12.9%。


英国文创看起来虎虎生威,但其实啊,在1998年之前,英国甚至都没有“文创“这个概念。那么,英国文创产业到底是怎么从0到1,又输出到全世界的呢?这对我们国家又有什么启发?


有一说一,虽然二战后英国衰落得厉害,但在文化方面祖上留下的底子还是在的。从莎士比亚到狄更斯,从披头士到皇后乐队,虽然这些没有像之后那样形成成规模的产业,但多少也为之后英国文化在全球的输出打下了基础。


早在1983年英国保守党就提出“利用信息做生意”的想法,但真正让“文创”这个概念诞生的,却不是在英国,而是另一个英联邦国家澳大利亚。1994年,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保罗·基廷第一次制定文创政策,旨在将澳大利亚变成一个“创意国家”。1997年5月,英国工党上台,托尼布莱尔成为英国首相,一帮工党大佬都在鼓动借鉴澳大利亚的方式发展文创。


为什么这帮人急吼吼地喊着搞文创呢?原因有两点,一是工党在上台前已经在台下待了18年,天天骂保守党搞经济不行,那你行你上嘛,所以工党必须在经济上找到突破口,向公众证明自己不是嘴炮侠;第二点原因更简单粗暴,因为当时的布莱尔政府预算吃紧,而投资文创相对而言又花不了几个钱。


于是,《1998年创意产业政策蓝图文件》(1998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诞生,它将文创产业定义为“发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并且把广告、艺术、传媒、设计、电影、音乐、表演等13个行业全都划分为了创意产业。按照这种划分,从金融时报到英超球赛,都算是广义的英国文创。


方向确定后,具体怎么搞?首先第一步,文化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直接衡量。所以英国政府首先是把文创给量化,除了1998年的那份文件给文创产业明确下定义外,还把相关行业的人才储备、企业利润、市场规模、贸易额、产业结构和成长潜力等核心数据都纲举目张,清晰罗列出来。


有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样搞文化,那还是文化吗?确实,这样搞可能显得不是那么有文艺青年意义上的文化,但要如果想把文化作为产业去做,就一定得这样。


而要把文创搞好,砸钱肯定首先是少不了的。考虑到94%的英国文创企业员工不超过10个人,营业额低于25万英镑,所以工党政府做了一个“三三制”的项目,支持中小文创公司发展。


什么叫三三制呢?就是文创企业需要的资金中1/3由政府拨款,1/3社会资金,1/3由自己自己出。所谓社会资金大部分来自慈善捐款甚至彩票收入,根据Arts Council England的统计,91%的文艺组织都或多或少接受过社会上的慈善援助。


除了给中小企业塞钱外,英国政府也有一项技能投资基金(SIF),专门支持大项目。这个项目参与孵化的内容包括《权力的游戏》、《神奇动物在哪里》等等。


为了优化感官体验,英国公司在视效上的投入也是不遗余力,2007年以来,《地心引力》《星际穿越》《黄金罗盘》《盗梦空间》《机械姬》和《奇幻森林》这六部获得奥斯卡最佳视效奖的电影背后都是英国的特效公司。


除了这些政府支持元素,一言不合就自黑的英国人也造出了很多非常具有传播性的梗,加强了其他国家对英国文化的认知。比如大家都说英国菜难吃,只有炸鱼薯条,但英国人自己也这样自黑,久而久之这样一个黑点也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不过有一说一,英国菜也不是都没法下嘴,就我个人当年的经验,巴斯的羊奶酪配圆面包、苏格兰高地的haggis配威士忌酱、坎伯兰郡的特色香肠,还有爱丁堡的麦芽糖啤酒,我觉得都非常好,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当时楼下越南人开的中餐馆。


好了,话说回文创。其实英国文创产业发展得好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我在做这期视频时越来越觉得,很多原因听起来都非常站着说话不腰疼。比如英国儿童从小学起每周就有5个小时文化课,看歌剧、参观博物馆、学习乐器和写作训练,而到大学还有一整套很成熟的与产业结合密切的文创教育体系。这些对我们国家而言有参考意义吗?有,但也没有,因为这些听上去都像是正确的废话。


美国国父之一的约翰亚当斯曾经对嘲笑他粗鄙的老欧洲们说过一段经典名言:


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那么我的儿子们也许才会拥有研究数学和哲学、地理学、自然史、军舰建造、航海术、商业和农业的自由,以便给他们的孩子们研究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艺和陶瓷的权利。

过去40年,我们国家靠大力发展制造业崛起成了全球第二经济大国。然而,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10年到2018年,虽然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从11052亿元增长至3873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97%。但是在2018年,我国文创行业创造的GDP只占总量的4.21%,低于农业的7%。从影响力上,也很难说超过了日本动漫与韩国综艺的影响力。


从根本上说,这是历史发展阶段差异造成的,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如果我们要在未来问鼎世界民族之巅,要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强国,那么,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强大文化软实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文创产业的薄弱以及人才的匮乏就的确是个问题了。文创人才的匮乏,既与国内高校开设的文化艺术专业与业界结合得不够紧密有关,也和我国升学压力比较大有关。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也与观念有关。


举个例子,十几年前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魔兽争霸风行一时,我自己当时还是个人族玩家,但电竞在社会上却显得很不入流。我记得当时中国玩家,号称“人皇”的sky就算在国际上因为电竞获了奖,无论是物质报酬还是舆论曝光都与现在完全没法相比。


但就算是现在,即便电竞行业较之当年已经成熟了很多,而且从业者的普遍待遇都要比当年提高不少,但在一些“老派观点”中,还是会把电竞当作是“靠打游戏赚钱”的“不务正业”。所以我认为这不完全是物质收入问题,也有观念问题。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如今的文创行业中,我身边就有一些做文创设计的朋友跟我讲,当ta们选择做这个行业时,得到的往往不是支持,而是不理解,甚至打压。


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哪天我们可以对“成功”有更开放的定义,或者说,可以不再完全执念于成败,可以做一份自己喜欢并且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也不必被人套上各种“不务正业”、“没能力”、“没出息”的帽子,或许到那时,我们的文创产业也可以在总体更上一层楼。


软实力之于一个国家,就像技术之于一部电影和电视剧。你会先被《权力的游戏》制作精良的特效和精美的布景和道具吸引,才会在观看之后有进一步动力去了解更多西方文学中的中世纪奇幻作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你最先接触的往往是它文创产业产出的各类电影、书籍等产品,在被这些产品吸引后,你或许才会进一步想去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还有价值观,并对其产生亲近甚至认同。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喜欢看动漫到喜欢日本,从喜欢看综艺到喜欢韩国,从喜欢看英美剧而对英美产生兴趣……既然我们国家历史如此悠久,文化如此绚烂,为什么不可以让全世界的人因为看到中国的文创产品而理解乃至爱上中国呢?


不过我相信,我们总会迎来这一天,那将是中国风的美食、设计、影视、游戏纵横四海的一天,那将是中国人的礼义廉耻和温良恭谦浸润八荒的一天。而那一天,总会到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远川出海研究(ID:aotekuaitan),作者:奥特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