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1年7月12日,欧洲杯决赛在伦敦的温布利球场打响。球场内外的数万英格兰球迷为之癫狂,他们高呼着“足球回家”的口号,希望英格兰队在本土捧杯。

球场另一边,意大利球迷也挥舞着自己的国旗,甚至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的球迷也身穿意大利队服,为意大利摇旗呐喊。最终意大利队通过点球大战击败英格兰,将德劳内杯带回了欧洲大陆。



▲社交媒体流传的“欧洲杯决赛支持者地图”引起热议,仿佛全欧都在支持意大利


英格兰球迷失落了,但庆祝的却不止是意大利和欧洲国家球迷,甚至同属英国的苏格兰、威尔士等地也出现了街头庆祝,苏格兰首席部长斯特金甚至扬言“如果英格兰输球,苏格兰全境就放假”。



▲意大利赢了,苏格兰人比意大利人还开心

“全世界都在支持意大利”,《意大利晚邮报》在醒目的位置打出标题。早在赛前,欧洲主流声音就不支持英格兰夺冠。

法国、丹麦媒体就批评英格兰队“偷走了决赛名额”、《米兰体育报》指责“英格兰一直被照顾,需要意大利队来教训一下”。



▲代表欧洲击败英格兰的意大利

在推特上,有欧洲网民发问“为什么每个人都讨厌英格兰”,获得了无数的点赞,战胜英格兰的意大利队,甚至被制作成超人的形象,俨然一副欧洲救世主的模样。

体育本无关政治,但作为英国脱欧后的首届洲际足球赛事,欧洲杯的比赛中却不断凸显出英欧之间的矛盾。就在决赛前一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公开表示,“希望看到意大利战胜英格兰,拿下欧洲杯”。

赛后冯德莱恩甚至在推特上晒出了一张自己手拿意大利球衣的照片,球衣上还印着她的烫金名字。作为一位政治人物,冯德莱恩的举动与英欧间的龃龉不无关系。



▲冯德莱恩的球衣

欧洲看英国如此不爽是有原因的,自英国申请脱欧以来,英欧之间龃龉不断,而放眼更长远的历史,英国始终与欧洲保持着一定距离,实行孤立政策。

是什么原因让英国如此特立独行?英国脱欧背景下,英欧双方的裂痕又能否弥合呢?

一、孤傲的英国人

2020年12月,英国国内发现了传染力超强的新冠变异株,法德荷比等多个欧洲国家发布禁令,禁止英国航班及人员入境。一时间英国仿佛被欧洲孤立了。

其实对于英国人来说,孤立一词并不陌生,近代的英国就长期奉行孤立政策,以一国之力孤立整个欧洲。这种看似“你们被我包围了”的论调,实际上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896年1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加拿大财政部长福斯特在国会的发言,福斯特用“光荣孤立”这个词来赞美宗主国的外交模式。一个月后,英国海军大臣乔治.戈申在阐述英国外交政策时,引用了“光荣孤立”一词,该词成为英国外交的专用术语。



▲英国孤悬海外


所谓光荣孤立,就是英国在政治上不与任何一国结盟,通过打压其他国家,维持欧洲均势。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实力差距越拉越大,头号强国的地位让英国产生了一种超然的心态,开始以睥睨群雄的眼神俯视着身旁的欧洲大陆,近代以来的众多事件都能看到英国孤立政策的影子。

例如1856年,为了打击不断扩张的沙俄,英国借俄土战争之机,伙同法国进攻俄国。战争使俄国实力大为受挫,维持了欧洲大陆的均势,英国的霸主地位得以保存。



▲实力是孤立政策的支撑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经日不落帝国的太阳终究是落下了。战争让欧洲大地满目疮痍,欧洲国家急需抱团取暖。作为二战中欧洲唯一未被占领的主要同盟国,英国理应承担起整合欧洲的责任。但长久奉行孤立政策的英国人对欧洲联合感到深深地忌惮。

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演讲中呼吁“要建立一个由法德两国为核心的欧洲合众国”,在他看来“英国还是应该独善其身,我们虽然和欧洲在一起,但我们不属于它”。

二战虽然结束了英帝国的辉煌,但从帝国废墟上脱胎而来的英联邦还在,英国想利用好这个平台在国际事务和前殖民地国家中发挥影响,继续保持其独立大国地位。



▲丘吉尔


相比于英国人的冷漠,法国人对欧洲联合这件事倒是很热心。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出了著名的“舒曼计划”,他建议将德国与法国的煤钢生产融合到一起,舒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设立一个共同管理机构,管理法国和德国的煤钢生产,其他欧洲国家也可以参加这个组织”。

在此基础上,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此后的欧洲联合进程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发展起来。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相继组建,1967年,在这些组织的基础上,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成立了。

英国人这才如梦初醒,如果再一味坚持孤立政策,怕是真的要被欧洲孤立了。但英国人又放不下内心的孤傲,不愿意加入法德主导的欧共体,毕竟习惯当老大的人怎么可能屈就于别人呢。

英国纠集了一些非欧共体的欧洲国家,组织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企图与欧共体分庭抗礼,重夺欧洲主导权。但英国领导的这个组织十分松散,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无力与欧共体争雄,孤立主义真的要坚持不下去了。



▲舒曼与煤钢共同体


英国人的务实精神发挥了作用,为了摆脱困境,在时任首相希思的带领下,英国开始了十余年的入盟谈判。

以法国总统戴高乐为代表的一方势力坚决拒绝英国的加入,戴高乐曾说“英国的性质、结构、环境都和欧洲大陆国家不同,怎么能够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呢?”但随着戴高乐的去世以及英国的坚持不懈,1973年英国如愿加入了欧共体。

可英国的孤立主义声音依然存在,他们对英国向欧共体缴纳上亿英镑的会费、实行欧共体的经贸条款感到不满。英国政府不得不在1975年组织了该国第一次全民公投,来表决是否继续留在欧共体内。最终留欧派以67%的得票率获胜,英国继续留在欧共体内。



▲希思签约加入欧共体

20世纪90年代,欧共体的继任者欧盟开始推动欧元区设想,英国在此时再次唱起了反调。

留恋英镑的社会群体拒绝接受欧元,他们依然相信曾经见证过帝国辉煌的英镑。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半开玩笑地说过:“难道要我告诉女王陛下,今后她的头像不会再出现在我们的货币上了?”

布莱尔担任首相后,在全英范围内宣传欧元的好处,但英国保守势力针锋相对地回应道“英格兰银行的各项服务质量,远比设立在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高得多”。英国成为当时唯一一个不使用欧元的欧盟国家。



▲撒切尔夫人

英国认为欧盟获取成员国的部分权力是不能接受的,它还拒绝加入申根区,坚决不放开边境管制。英国专栏作家保罗.约翰逊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人总习惯按照他们的利益和习惯去塑造欧洲,而不是被欧洲塑造”。在若即若离的关系中,英欧携手进入了21世纪。

英国从光荣孤立到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背后折射出的是其国力的衰退。融入欧洲并非英国的本意,孤立的意识始终存在于这个国家的意识中,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孤立主义的幽灵又回来了。

二、久拖不决的分家协议

世纪之初的国际局势风起云涌,英欧之间也爆发了一连串的利益冲突。2008年欧债危机爆发,欧盟为挽救意大利、希腊等国经济,不断加大资金扶持。

英国不愿意为援助这些国家再增加自己的财政支出,英国再次出现了批评欧元区的声音,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布理坦就写道“欧元区与最优货币区相去甚远”。



▲英国坚持使用英镑


除经济问题外,2010年爆发的阿拉伯之春造成了严重的难民问题。英国对欧盟接纳难民的政策十分不满。双方的裂痕越来越大,英国国内的脱欧呼声再度高涨。

为了顺应民众呼声,首相戴维.卡梅伦表示“将举行全民公投,由民众决定英国在欧盟中的去留问题”。卡梅伦支持留欧,他组织公投的目的是缓解国内的分裂,对于公投结果,卡梅伦是有信心的。

2016年6月23日,公投如期举行。全英超过三千万选民参加投票。但投票结果却大大出乎了卡梅伦的预期,52%比48%,脱欧派获得胜利,英国脱欧成为定局。



▲卡梅伦

震惊之余的卡梅伦宣布辞职,特蕾莎.梅接任首相,英欧之间围绕着脱欧细节展开了谈判。

脱欧派兴奋地说“英国人拿回了属于自己的主权”,可事实真的如此吗?虽然英国无需再缴纳每年80亿英镑的会费,但脱欧造成英欧之间市场分离,不少银行、跨国公司的总部纷纷从伦敦金融城搬到了欧洲大陆。围绕着各项利益的争夺,英欧之间开始了新一轮角力。



▲支持脱欧的民众


2017年3月29日,脱欧程序正式启动,按规定英国必须在两年时间内,既2019年3月28日前退出欧盟,但英欧双方围绕着脱欧条款的拉锯战却在不断上演。

英国脱欧,必须厘清与欧盟间的关税、边界管控、人员往来、海区捕鱼权限等问题。英国还打算继续享受欧盟共同市场带来的好处,这自然而然被欧盟拒绝。

协议迟迟无法达成,英国不得不面对无协议脱欧的现实,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围绕着海关、金融等都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是英国人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久拖不决的谈判,也让欧洲民众把英国看成是“欧洲一体化的搅局者”。



▲就是谈不拢


英国这种说退难退的行为,给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欧洲各国对英国脱欧但还想享受优惠的行为很是反感。时任欧洲理事会主席的图斯克愤怒的说“我在想,地狱留给那些推动英国脱欧的人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些人甚至连一份脱欧计划的草图都没有就推着干了”。

英国脱欧的时间一推再推,被搞得焦头烂额的特蕾莎.梅于2019年下台,但直到此时英国脱欧也没有得出具体结果。继任的约翰逊接过了大旗,继续英欧间的谈判。



▲特蕾莎.梅走了,烂摊子还是那个烂摊子


2021年5月,英法两国围绕着海上捕鱼权爆发了新一轮冲突,法国渔民被限制进入英国海域捕捞。愤怒的法国渔民抗议英国违反此前的捕捞协议,两国一度发生了军舰对峙。虽然法国最后撤走了军舰,但此事让英国在欧洲人心中的形象进一步恶化。

除了欧洲各国对英国意见极大,连英国的构成国苏格兰也表达了留欧的呼声。苏格兰与欧盟的经贸联系紧密,亟需欧盟大市场,在公投中苏格兰人也大都投出了留欧票。奈何英格兰人口众多且多支持脱欧,苏格兰就被动的一起脱欧。

为此苏格兰人感觉自己被裹挟了,苏格兰首席事务大臣斯特金希望组织苏格兰独立公投,以维护苏格兰人的权益。虽然公投以55.3%反对率宣告失败,但苏格兰和英国政府的矛盾却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状况。



▲苏格兰希望留欧


2020年新冠疫情袭来,英国政府由于前期管控失当,造成国内疫情局势失控。围绕着疫苗,英欧之间再次上演了争夺大戏。英国《卫报》甚至将其称为“英欧之间的战争”。

2020年底,当美德两国合作的辉瑞疫苗研制成功后,还没等研发国家的正式批准,英国抢先宣布将采购80万剂于年底前施打完毕。

对于英国半路截胡的行为,美欧都表示了愤慨,美国的福奇博士就形象地比喻道“英国就像马拉松比赛时在角落兜圈,最后一公里时突然加入进来”,欧盟国家比利时的官员也批评英国不顾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感受。



▲福奇

对于此事,英国教育大臣威廉森回应道“英国能成为第一个认证辉瑞疫苗的国家,是因为我们有最好的医疗法规……比比利时好的多,比美国好的多,我们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强得多”。为了抢夺疫苗,英国这种难看的吃相让西方国家都无法接受。

随着英国国内疫苗的研制成功,2021年1月,英国医药公司阿斯利康突然宣布削减对欧洲国家的疫苗供应。

欧盟则针锋相对,威胁推迟甚至中断向英国供应欧盟国家研发的疫苗,双方又打起了口水仗。德国媒体就声称“阿斯利康对老年人的防疫效能不足10%”,英国方面则对这种抹黑行为表示了“极大的愤怒”,宣称这是“欧洲的恶意报复”。



▲阿斯利康疫苗

疫苗关乎着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英国半路截胡、降低出口的行为都伤害了欧洲人的感情。在欧洲民众看来,英国坚持本位思想,不为他国考虑,其在欧洲民众中的形象愈加负面。

孤立主义的回归让英国在欧洲显得格格不入,英欧双方的冲突从政治蔓延到经贸、医疗等领域,甚至在2021年的夏季蔓延进了绿茵场。

三、“对手”


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足球在英国民众的心中一直是特殊的存在,英超联赛也是世界顶级足球联赛之一,但英格兰队在国际赛事中却表现不佳。

以世界杯为例,英格兰除1966年夺冠外,最好的两次成绩也仅是获得第四名,而欧洲杯更是一次也没有夺冠过。所以“足球回家”一直是英格兰球迷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希望自家的球队将冠军的荣耀带回英格兰。



▲足球回家

本届欧洲杯上,英格兰队4-0淘汰乌克兰,时隔25年再度杀进欧洲杯四强。英格兰球迷的热情被点燃了,但作为本届欧洲杯的举办国家之一,英国球迷的表现却并不怎么样。

北京时间6月13日凌晨,欧洲杯B组丹麦对阵芬兰的比赛中,丹麦中场埃里克森突然昏厥倒地,队医当即在现场为他做了心肺复苏。队友们也为其筑起一道人墙,防止埃里克森痛苦的画面流出。

当其他国家转播方切换镜头的时候,英国的BBC却将镜头对准埃里克森的面部,进行了长达15分钟的直播。在埃里克森队友的竭力遮拦下,BBC又将镜头对准了场内的埃里克森的妻子,她崩溃痛哭的镜头瞬间通过BBC的网络传播了出去。



▲队友们为埃里克森遮挡

BBC这种为了吸引收视率,公然展示埃里克森及其家人痛苦的行为引来了一众指责。触犯众怒后,BBC发言人声称“体育场的转播权由东道主的转播机构,即欧足联控制,比赛一暂停,我们就尽快停止了报道”。显然英国人不想承认错误,还企图甩锅欧足联,欧足联官员也随即进行了驳斥。

作为英国政府监管的媒体,BBC一直被看作是英国政府的喉舌,欧洲人对BBC的不满情绪也转嫁到英国人身上。

6月30日,在欧洲杯1/8比赛中,英格兰队2-0淘汰德国队。视频画面中,一位德国小女孩伤心的在父亲的臂弯中哭泣。对于这样的一幕,大量英国球迷对这位德国小女孩施加了网络暴力。



▲“小纳粹,让你哭”的侮辱性言论

一位推特用户说“哭吧,你这个小纳粹”,英国网红杰克.迪恩甚至写道“当看到10岁的德国小女孩在人群中哭泣,酒吧中爆发出欢呼声,这是我这辈子为自己是个英国人而最自豪的事情。”

虽然赛后一些英国球迷自发为小女孩捐款道歉,但此事在英欧球迷之间造成了严重的情绪对立,许多欧洲球迷明确表示“不希望英格兰队捧杯”。

北京时间7月12日凌晨,欧洲杯决赛在英国温布利球场打响。开场不到两分钟,英格兰球员卢克肖插入禁区,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打门进球,英格兰1-0领先。

意大利队随即发起了猛烈反扑,终于在下半场由博努奇在角球混战中踢入一球,比分被扳平。两队将平局维持到了终场,比赛被拖入到点球大战中。由于拉什福德、桑乔、萨卡先后罚丢了点球,意大利队4-3战胜英格兰,时隔53年捧回了德劳内杯。



▲意大利夺冠


一些无法接受失败的英格兰球迷在球场出口围攻意大利球迷、焚烧意大利国旗,英国的足球流氓再度成为欧洲舆论的焦点。

这不是英格兰的足球流氓第一次攻击其他欧洲国家球迷了,2016年欧洲杯期间,上千名英格兰球迷就与200名俄罗斯球迷发生了冲突,结果英格兰球迷的重拳碰到了战斗民族的铁板,虽然人数众多也没有占到便宜。

欧洲杯的大幕落下了,但英欧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在继续着。英国人希望在世界舞台上获得更为中心的位置,但如何处理与欧洲的关系,仍在考验着英国政府和民众。



▲裂痕难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