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的硕士研究生去卷烟,多少有点颠覆想象。

最近,河南中烟录用了一批大学生,149个名额里面,有4个专业管理岗,4个技术岗和6个销售岗,清一水的研究生,有211,有985,还有海归。



另外的135个岗位,全部是“一线生产操作岗”,分布在河南中烟在各地的卷烟厂,顾名思义,他们在一线的常规工作就是制丝和卷包。

就这135个一线岗位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里面30%的研究生,专业覆盖从工科的机械、计算机、信号到商科的财务、金融、会计,文科的汉语言、广播电视、马克思主义,而其中真正烟草相关的专业,只有3个,大学也不乏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名校。

河南中烟对此很淡定,“有名校毕业生或者研究生很正常,他们自己要来的”。

按照规定,即便是管理岗,不论学校也不论专业,都要在一线工作一年,而这些一线操作岗位,工作不满3年不得调任管理岗位。

根据公示的日期来看,这149人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已经全部上岗了,现在已经能抽到他们生产的“黄金叶”了。

当然,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去卷烟也不是啥稀奇事儿,毕竟,各个省份的中烟招聘,本科是最低学历,而在面试环节也能看到本科生和博士生PK的情况。



而专升本、网络教育等非常规的“本科”根本不在考虑之内,甚至在一些岗位最终名单上,也很难看到本科生的影子。

流水线上卷烟这活儿,也不是人人都能干的。



“硕士上一线”的中烟,以前一直属于被“劝退”的选择。

为啥?

名校光环,做着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其实心理落差还是很大的,而且中烟的一线一般是三班倒的状态,也是很消耗的。

而且进入一线后,学历之间的差距很小,甚至可以说很容易就被抹平,车间倒班倒不难适应,但是长期的三班倒下来,自己的专业能力很容易被消磨掉,比如河南中烟,毕竟除了那3个烟草专业的学生外,其余很难说是专业对口。

招这么多名校的一线工人,可以,但有必要吗?河南中烟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而在很多地方都是以“储备”的名义招上来的,先在一线有资历,然后可以通过内部渠道晋升,这饼画得还是挺大的。

当管理岗出现空缺的时候,内部有选拔提调,但是坑位有限,别说3年,就是在一线待7-8年的也大有人在,熬,然后论资排辈,不过那时,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所以,困惑早就有了。

已经考入烟草的前辈,985计算机本硕毕业,手拿互联网算法和微软的两个offer,卷烟厂和互联网,在不少人看起来很好选择的offer,家人却不让跳槽,成了两难。



互联网想跟烟厂抢一线工人,胜率都不算太高。



不得不说,卷烟厂的工资是真高。

就拿这个“五线城市烟厂”来看吧,年到手工资18万,月薪到手1.5万,这个工资水平别说在全国了,甚至能秒杀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白领,这还是净收入,没算需要缴纳的保险、公积金呢。

有人曾在网上咨询过河南中烟一线操作工的待遇,有相关专业的也出来回答,“食品本科生在中烟的薪资应该比本科生在食品行业的薪资高很多”。

还有人晒过湖南中烟的薪资,同是国企,湖南中烟秒杀长沙轨道交通。



月薪过万早就是常态了。

今年初,财政部晒出了中国烟草总公司2019年的工资情况,那年中烟有51.62万员工,发出了964亿的工资,在岗职工平均年薪18.67万,平均月薪15558元,低于这个数只能算是拖后腿的。



而且,这些岗位也是真的稳定。

烟草公司的职工一般是终身制,也就是说,进去就是抱了“铁饭碗”,没有公务员那么多事儿,还能比公务员收入高,收入下限稳定,上面仍有空间,所以一般烟草系统内部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进入到烟草系统内,不谋晋升,工资有竞争力,想谋前途,还有烟草专卖局。

跟动辄“35岁是上限”的现实世界丛林法则,烟草就是可以做美梦的地方。

这么稳定,是因为烟草太赚钱,一直号称“中国最赚钱的公司”。

2020年,全国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总额1.28万亿元,同比增长6.2%,上缴财政总额1.2万亿元,增长2.3%,税利总额和上缴财政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整个中烟,大概也只有中烟香港(6055.HK)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收入跌了,但到了2021年的业绩预告,净利润增幅115%,还是很厉害的。而河南中烟,2019年488亿的收入,而到了2020年已经510亿,丝毫没有受疫情影响。

至于裁员、降薪这种事儿,更是不可能了。



不过,为啥大家对这事儿反应有点激烈呢?

一方面有对高工资和稳定工作的羡慕嫉妒加向往,还有一方面就是这事儿也有点反常识。

烟草历来被认为是公害,各种疾病因烟草而起,不少医院的胸科、呼吸科人满为患,我们一面开着戒烟门诊,一面开着烟草公司,已经够匪夷所思的了,现在研究生争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为啥呢?

看今年毕业季的时候都在发生什么事儿吧。

清北的研究生去了街道办、清华大学毕业生当保姆、本科生送外卖,本科学历都贬值了,然后369万本科以下学历的专科毕业生,成为了隐形人。

各种门槛越来越高,公考、求职、落户,人才的标准早就开始拔到本科学历了,从那些年的大扩招开始,每年开始接近千万的毕业生,被迫进入内卷的大军里面去了。

学历的内卷太厉害了,有独立学院变职业大学,都能衍生出一场风波来,学生们称这是“本升专”,确实,本来“三本”的名声已经在市场上没优势了,“职业大学”的学历极有可能被各种限制卡得死死的。

经历过一场疫情,以及一场又一场的职场法则的洗礼,大家对体制内越来越向往了,这一点也不奇怪,但体制内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流水线上的研究生只可能越来越多。

真的需要这些高学历但专业不对口的一线工人吗?

这个迷思至今没有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