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润发的董事长兼CEO黄明端 来源:黄明端微博

作者:韩璐 

编辑:陈晓平

苏宁易购股改落定后,预料之中的人事变动在12日晚间宣布。

创始人张近东将辞去公司董事长,得力干将孙为民、孟祥胜均退出董事会。才过而立之年的苏宁,创始团队开始谢幕。

这家风波中的零售巨头,即将迎来一批全新的管理层。

一位66岁的“超市一哥”走进苏宁,这一人选,或是阿里一盘大棋的关键落子。



最可能的人选

从目前人事安排看,最终接手董事长一职的,大概率是淘宝提名的黄明端。

新晋股东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提名了冼汉迪、曹群为公司非独立董事。冼、曹两人均是金融背景,参与众多公司上市或者并购交易,为资本运作高手,但是,缺乏一线的零售经验,危难时刻,他们都无力掌控十几万人的苏宁。

就张近东一方而言,新提名张康阳(张近东之子)资历有限,留任董事的任峻,虽然暂时代理董事长,且熟悉内部运营,但是,张系人马的标签,很难平衡各色股东的利益。



任峻的代理,应是股东方需要时间缓冲厘清利益关系,就他的位置而言,更适宜出任执行的CEO。

权衡之下,黄明端是最合适的人选。

黄是大润发的董事长兼CEO,现任高鑫零售有限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在连锁零售方面经验丰富,熟悉线下业务,也有触网经历,履历足以服众,能为张近东在内的各方接受。

他又是淘宝推荐的,意味着能对接阿里的零售资源,这是当下急需的。

第三方研究机构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向《21CBR》记者表示,从持股比例看,淘宝是苏宁混改后的单一大股东,在董事会的话语权较大,且从苏宁整体业务看,有盘活希望的就是零售端,大润发、家乐福、苏宁大卖场的业务诸多协同整合的空间。

如此的话,黄能起到桥梁作用。

黄明端已提名为战略委员会主席,这也是一个信号。

从苏宁过往发展来说,多由董事长兼任该职,张近东即长期任战略委员会主席。“战略委员会主席一般就是董事长,毕竟是制定企业战略的人。”有内部人告诉《21CBR》记者。



来源:苏宁易购官网

此外,黄明端与张近东可能有过旧交,这一人选得到了他的首肯。

一个例证是,在阿里入股后,大润发做数字化改造时,线下也在做品类重构,当时大润发的家电品类经营并不理想,黄明端直接将该业务委托给了苏宁经营。



好强的一哥

在员工的公开信中,张近东表示,因年轻的干部已成长为企业的中流砥柱,他选择更进一步的放手支持。

如果黄明端接手了苏宁,66岁的他,其实还是58岁张近东的老大哥。

1955年,黄明端出生在台南的一个小渔村。

传说,在高中时期,黄明端是个“江湖中人”,不爱念书,打架却不在话下,还常去赌场门口站岗把风,他自述“自己是个小混混”,又因家境贫寒,常遭人白眼和冷漠相待。

好在他没有成为“大混混”,为了给家里争一口气,不服输的他,考上了台湾大学,一路读到了商业研究所硕士。在台大,黄明端结识润泰纺织的公子尹衍梁,毕业后进入润泰,从基层一路做到总经理,带领润泰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格子布制造商。

现任润泰纺织总裁尹衍梁,评价黄明端是“狼”:聪明,肯拼,行动快、狠、准,是个能四处开疆辟土的战将。他将润泰的零售新业务也交给了黄。

1997年,黄明端着手创办大润发,在大陆和台湾开设量贩店,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年营业就突破了千亿台币,单店营业绩效远超沃尔玛和家乐福。

大润发的成功,与黄明端当时的两个决定有关:低价与本地化。

黄明端给大润发的定位是Every Day Low Price,天天低价。

一样是低价,在商业模式上,他没有采用沃尔玛的集团化管理,也没有采用家乐福的店面分权,而是集团统一采购、配送和开店,其他经营事项,比如定价、会员、陈列等全部授权给门店自主经营,既保证了统一性又符合本地化。

这样,黄明端在大后台确保集采成本优势,前端则第一时间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管工厂和管商超之间,都有一个规模效应。黄明端制造业出身,他把润泰的源头集采的逻辑,用到了大润发上,大量生鲜、禽肉直接从产地批发。

因为产地直发,大润发向来是低价厮杀的赢家。

有一次,大润发推出车厘子99元一斤的优惠,家乐福跟进了92元/斤,黄明端知道后,直接将价格杀到底价,88元/斤,直接美国空运抵台。

“好强、不服输”,成为这位“超市一哥”的鲜明印记。

在其运营期间,大润发创下了19年不关店记录。

根据公开资料,1999年,大润发的营收额240亿,2009年超过400亿,成为中国大陆百货零售老大。2011年,大润发与欧尚合并为高鑫零售,在香港上市,2016年,高鑫零售营收破千亿,单店平均业绩就超过了3亿元。





微妙的接棒人

黄明端本已是“半隐状态”。

今年5月,高鑫零售发布调任公告,宣布黄明端届龄退休,辞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只是担任董事会主席。

阿里高层请动他来主持苏宁,一定是颇费了一番思量的:熟悉线下运作,又能承接新零售,且能为张近东和苏宁上下接受,危机时刻继往开来的人选,其实屈指可数。

而黄与张近东应有共同语言:曾是线下的王者,又为互联网所累。

2010年左右,淘宝、京东的崛起,互联网对于线下商超的冲击逐渐明显。

当时,黄明端经常说的就是“店一落地就落伍”,他要求线下门店不断改变,“最好天天改变”,可货架上的生意,线下如何腾挪,也阻挡不住线上洪流。

2013年,他在内部也开启转型,打造互联网电商平台——飞牛网,先后投资20个亿,也没有做起来。

只是,黄更多是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主事——本人在高鑫的股权有限,在扩张和转型更显谨慎。他说过,大家都在转型,如果“走路不稳,还要背上一个”。

作为东家,张近东转型要决绝得多,结局也更加唏嘘。

2017年,阿里巴巴以224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开始所谓的赋能式改造,好强的黄明端也不得不绑上了阿里的战车。



谈到线下零售商改造,黄明端有过很多感触,称成本太高,仅流量费就要命,但他对融入阿里又是欣然接受的,他不只带领大润发对接了阿里的数据和运营体系,还将大润达的精细化运营带到了阿里的盒马门店。

大润发的命运,则隐含了苏宁易购一种可能的归途。

2020年10月,新零售改造近三年后,阿里增资280亿港元取得高鑫零售控股权,高鑫零售正式纳入阿里体系,与阿里财报并表。



况玉清推测,不排除阿里将旗下盈利的新零售资产装入苏宁易购,比如,由后者启动定向增发收购大润发,到时,苏宁易购恢复做造血能力,阿里也可谋求更大控制权,甚至是控盘,苏宁易购走上高鑫零售的老路。

“其中障碍可能也不小,毕竟阿里只是单一大股东,不至于达到控股地位。”况玉清说。何况,反垄断的大气候也消减了操作空间。

万一成真的话,确实没有比黄明端更合适的人选了。

苏宁还有机会吗?

7月12日晚,苏宁发布了2份字少事大的公告。

首先,创始人张近东辞去了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跟他一起离开公司职位的还有两位老苏宁战友:孙为民、孟祥胜。

其次,年逾65岁、去年刚退休的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中手游的创始人冼汉迪,华泰紫金投资公司的董事长曹群,以及张近东的儿子张康阳,这4位很可能将进入董事会。

就在一周前,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股东苏宁电器集团把上市公司苏宁易购16.96%的股份,转让给了由江苏省地方政府、华泰资管、阿里巴巴、海尔、美的等投资方组成的新新零售基金二期。苏宁从此进入无控股股东、无实控人状态。

从股权到人事,苏宁都正在告别张近东时代。

本文聚焦两个问题:

1. 苏宁到底发生了什么?

2. 改朝换代后,苏宁未来会怎样?



苏宁是渠道商,一头对接厂商,一头面对消费者。

上游是电器、手机厂家,产品标准、产能过剩、毛利率高。下游是消费者,需求大且不断升级,对新产品趋之若鹜。

在这个商品属性和产业链结构下,做渠道商是一门躺赚的生意。卖电器的苏宁,卖鞋子箱包的百丽,卖火车票飞机票的携程,都是例子。

而对渠道商来说,最怕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新渠道。

2012年,是苏宁由盛转衰的过程中的第一个节点。

这一年的8月14日,刘强东在微博放话称,“京东未来三年内大家电产品零利润,同时保证比国美、苏宁便宜10%以上。”次日,京东写字楼还打出了这样一张条幅——“炮打苏宁指挥部”。苏宁、京东打起了价格战。

京东在一次又一次的价格战中,顺利塑造了低价形象,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而那些新增的用户又会购买平台上的其他商品来“回血”。但此时的苏宁却依旧有着强烈的“家电化”标签。

所谓“互联网思维”,其实是追求在现有渠道的高密度覆盖下,以边际成本最低、边际收益最高为标准,来开展新业务,和消费品领域的“渠道复用”有异曲同工之处。例如加油站也做便利店,711罗森也卖咖啡,公牛不仅卖插线板还卖电灯开关,而不是加油站、711、公牛也跑去做电商app、做配送。

但一心要“互联网”的苏宁,选择了一条高成本、低收益的互联网之路。

例如,2013年2.5亿美元收购PPTV,进军文娱产业;7.21亿美元买断英超2016年的播放版权,这平摊到每一场比赛都有450万元。同年,苏宁又收购了两个足球队:国际米兰和中超江苏队,前者苏宁以2.7亿欧元买下70%的股权,成为最大股东,也把张近东的儿子张康阳推上了主席的位置。

苏宁触角还伸向电竞行业,2016年收购了龙珠直播以及英雄联盟甲级职业联赛战队TBG。

收购一时爽,养人烧钱火葬场。消费能力“不如狗”的中年男人撑不起昂贵的足球付费直播业务,养球队/电竞队更是无底洞,不仅需要租赁训练基地、球场等重资产,人力开支不仅大,运动员的职业周期还非常短。

这些外延式并购还可以说是尝试新业务,真正让苏宁年收入超过2000亿,却仍然负债累累的,其实还是零售主业。

2017年,是苏宁由盛转衰的过程中的第二个节点。

在2015、2016年的时候,苏宁的门店数量其实也就“只有”1500家左右,但在2017年,张近东发表了《大力推动实体零售向智慧零售转型》的讲话,苏宁突然加快了开店。

2017年,苏宁门店数量增长到3799家,2018年突破万店:自营店8881家+加盟店2071家+迪亚天天便利店112家。



回头看,2017年其实是个好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连续保持10%以上;出口金额同比增长高达10.8%。苏宁在2017年财报里也乐观地展望:在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零售行业企稳回升,向好发展。

但进入2018年后,形势急转。在去杠杆、贸易冲突的双重冲击之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出现下滑,苏宁在财报里的表述也变成了:消费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弱复苏态势。

在环境变化下,苏宁加大开店力度,相当于花了钱,却没买来流量和交易转化。与此同时,能够帮助商家节约线下开店成本的商业模式,开始了加速发展。



1993年,张近东给刚当上格力江苏负责人的董明珠打了个电话,一开口就拿出500万现金,希望董明珠绕过原来的经销商,直接把货卖给苏宁。

当时格力在江苏的年销量大约只有300多万,属于被春兰和华宝吊打的角色,但董明珠还是一口拒绝。互相问候40分钟后,吃了闭门羹的张近东气急败坏,“你这个女人真不是东西,给你钱你还不要”。

躲过渠道商、自建销售体系的董明珠推动了格力成为空调之王,也眼看着苏宁国美把依赖其渠道的一众厂商盘剥出局。

但形势比人强。

2020年4月14日,格力发布一季报,季度利润锐减70%。有投资者问她你要不要试试直播,董明珠说,“要坚持走线下的路线,坚决不做直播带货”,“转型去做线上的话,那线下的60多万的门店员工就要失业了”。

10天后,她就身穿一袭深绿长裙,现身直播间,开始了一整年、跑遍全国各地的直播带货之旅,直接拉低了格力的产品价格,相当于告诉世人:主播就是最好的标准品销售渠道,一个直播间可以省下无数个门店的房租和工资。

连抵挡过张近东的董明珠也抵挡不住直播间,线下家电销售渠道的更迭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不过,也不能说苏宁就此穷途末路了。

跟苏宁同模式、同时代的百丽,就是例子。这个旗下拥有Staccato(思加图)、Teenmix(天美意)、Tata(他她)、Joy&Peace(真美诗)和百丽(Belle)一众知名品牌的零售巨擘,在2017年以531亿港元的创纪录价格从港交所退市,这与它破纪录的1500亿港元最高市值相比,已然跌去了2/3。

但百丽“逆袭”的密码就藏在公司内部。2年后,百丽集团旗下的运动零售品牌滔搏运动,拆分出来登陆港交所,市值超过700亿港元,比百丽整体退市时的价格还高。

苏宁的情况也有类似之处。

在苏宁的众多业态里,有一个保持门店数量扩张、收入增长、坪效提高的业态:母婴店。



2019年苏宁两类门店在各级市场的销售收入、坪效

这其实也是高房租时代,线下零售的发展趋势——

以后的商场商家、路边门店,也许会展现一种泾渭分明的镜像:要么是医美诊所、母婴服务、宠物服务等高客单价的非标服务;要么是高度工业化的供应链的销售终端,比如奶茶、便利店、插线板。这背后的原因,用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句话说,就是_____分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