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阿肉阿团(ID:yiqiuyiyang),作者:Yilong、邱天,编辑:金滔,原文标题:《小朋友才谈道德,家长要建立规则?》,题图来自:《小舍得》剧照


一、效益主义的重要性


在上一篇道德哲学文章中,我们讲到了行为效益主义(文章戳这里:《有些道理你不懂,长大就明白了吗?


行为效益主义(act utilitarianism)指的是判断行为对错的标准,决于行为是否能将所有人的效益最大化。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行为的后果导致大家的总快乐值增加,那么这个行为就被认为是“好的”、“道德的”;反之则是“坏的”、“不道德的”。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体现的就是典型的行为效益主义价值观。


这个看起来很有道理的道德哲学观,实际上拥有很大的问题。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举出了若干例子,恰好我最近刷罗翔的刑法课视频,又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讲的也是这件事。


张三的老婆病危了,需要输血,但由于她是熊猫血,很难找到匹配的血源。张三发现邻居王五也是熊猫血,带着现金去求他卖血,可是王五不缺钱,就是不愿意卖。于是张三打晕了王五,强行抽血,救活了自己的老婆。


在行为效益主义看来,这似乎是没有问题的。王五损失了一点点身体健康,但是却救活了一条人命,这难道不是利大于弊吗?


但是,有生活常识的我们都明白,这样的行为是绝对不能被允许的,不然这个世界乱套了。


可见,行为效益主义在这个情况下导致了荒谬的结果,人和人之间的快乐值是没办法进行比较的。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摒弃效益主义(utilitarianism)呢?难道我们永远都不能去比较快乐值吗?


并不是的。实际上,不但不应该摒弃,而且不可能摒弃,对于家长来说尤其如此。


首先,尽管不同人之间的快乐不可以比较,但是同一个人,你自己的各种快乐和痛苦,是可以比较的。不但可以比较,而且时刻都在被比较。


你现在有一会空闲,是想要刷一会当下轻松、实际浪费时间的抖音呢,还是决定硬着头皮看我们这篇晦涩的文章、以求获得长远的轻松育儿呢?无论你怎样选择,都是在比较自己的两种快乐孰大孰小。


从一个人的内部视角来看,效益主义简直就是终极真理。我们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选择,背后的原因都是我们在对自己进行着效益主义的评估,比较着自己不同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同的快乐和痛苦。


效益主义是我们许多日常行为,尤其是经济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


也正因为此,行为效益主义这种思想,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巨大且积极的影响。


现代经济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行为效益主义的延伸。比方说,在微观经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效益曲线”(utility curve)。这实际上就是在用数学的手段,来搞清楚一个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快乐值”。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的经济活动时,发现这种比较“快乐值”的方式,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些微观经济的运行规律。而很多现代经济政策的制定,背后的理由往往也是在优化“总快乐值”或者“平均快乐值”。


以上是效益主义的第一层重要性。但是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效益主义还有第二层更重要的意义。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在很多问题上并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这时候谁来判断呢?当然是我们家长。我们必须替孩子进行判断,而这个判断往往会同时影响孩子和家长。


尽管不同人的快乐不可以比较的,但是家长作为全家的决策者,你不得不比较。


比方说,孩子玩完玩具,撒了一地,孩子宁死也不愿意收拾。孩子不收拾的话,你闹心;你逼孩子收拾的话,孩子闹心。现在问题来了,你要不要强迫孩子收拾玩具?到底应该让谁闹心呢?


我们这里并不真的讨论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我们更早的文章《孩子不收拾玩具,我该怎么收拾孩子》。我们这里仅仅指出这样一个现象:家长经常不得不在自己的快乐和孩子的快乐中进行取舍。


此时,一味地忽视孩子的快乐,只在乎自己,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是一味地“为了孩子”,无限度地牺牲自己,显然也是不可持续的。怎样才能把握好这个度?你别无选择,只能在比较中进行权衡。这种效益主义的评判,哪个家长都逃不掉。


所以说,效益主义不仅仅有用,而且不得不用。


然而,行为效益主义是错的呀?它内在的荒谬性怎么处理呢?比较不同人的快乐值的时候,如何才能避免荒谬的结果呢?


错了不要紧,改正就好了。我们下面介绍一种改良版的效益主义:规则效益主义(rule utilitarianism)


二、规则效益主义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行为效益主义用总快乐值是否上升,来评判一个“行为”的对错。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规则效益主义,则用总快乐值的提升来评判一个“规则”的对错,而后再用规则来指导行为。


这里有一个很巧妙的地方——规则效益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绕过了“不同人不可比较”的问题,因为有效的规则首先就应该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不会因为不同的人而变得不同。一旦我们把针对一个具体行为的评判,变成了一种针对普遍适用的规则的评判,那么可比性就大大加强了。


我们接下来看看,规则效益主义是怎样避免行为效益主义的漏洞的。


孩子刷完牙准备上床了,忽然从外地出差的爸爸回家了,带回来一个罕见的美味点心,孩子看到了之后迫不及待想要吃。到底让不让孩子吃呢?


刷完牙之后再吃东西,要么大人得受累,再给孩子刷一遍牙;要么不刷牙,孩子牙齿受到损伤。不管哪种情况,都可以看成一种总快乐值的下降。但是另一方面,这个点心罕见又美味,还是爸爸千里迢迢带回来的,孩子如果能马上吃到的话,快乐值可能会上升非常多,超过了之前总快乐值的下降。


从行为效益主义的角度分析,我们似乎应该让孩子吃这个点心。但是破了例之后,可能会为以后的很多不想要的结果打开大门。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如果我们从规则效益主义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可以不去评判这个具体的行为,而是直接判断规则——“刷完牙之后、睡前不能吃东西”,这个规则好不好呢?


既然这样美味的点心是罕见的,那么大多数情况下,长期稳定执行这个刷牙之后不能吃东西的规则,肯定是利大于弊,对于家长和孩子都是有好处的。


因此,从规则效益主义的角度来说,结果很明显,这个规则值得遵守。不管孩子多么想吃罕见的美味点心,他都可以等到早上起床之后再来吃。


同样的思路,规则效益主义可以解决很多行为效益主义带来的荒谬情况。


比方说校园欺凌——三个人欺负一个人,是否三个人的快乐就大于一个人的痛苦呢?


行为效益主义无法说清这个问题。但是规则效益主义很容易搞清楚这个问题——作为规则,显然“禁止任何校园欺凌”才是对所有人都更好的规则。


规则效益主义,与我们家长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每一个家长都需要明确地制定出家里的规则,从而在育儿过程中与孩子舒适自如地和平共处。绝大多数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都发生在规则界定不明确、有争议的地方。


既然明确的规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制定出一套良好的规则呢?规则效益主义提出,这个规则应该“增加快乐总值”,或者说应该“行善大于作恶”。比方说,有的孩子坐车不喜欢用安全座椅,一用就哭;但是,用安全座椅会哭,不用安全座椅却很容易受伤,甚至导致死亡的后果。一经比较,显而易见,“坐车必须用安全座椅”是一个好的规则。


也有的规则,它的好坏更难进行评判。比方说,现在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规定,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时刻穿校服。这个规则既有一些优势,也有一些劣势。这个规则到底好不好呢?我这里并不是提出任何观点,只想点明,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规则,甚至对错不明晰的规则。


一条规则的好坏,必须结合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的价值观和特点,进行单独判断。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规则都存在差异。


三、规则效益主义的弊端


凡是哲学,必有漏洞;凡是规则,必有例外。怎么处理例外,成了规则效益主义最大的弊端。


我们刚刚提到的规则——刷完牙之后、睡前不能吃东西。这个规则显然是很好的,保护孩子的牙齿,让孩子受益。但是,如果情况是这样:


有一天,孩子生病了,白天吃了几次都吐出来,胃口很差。等到刷完牙准备上床的时候,孩子的烧退了,忽然有了食欲,又想吃东西了。这时候怎么办?要不要给孩子吃东西呢?


孩子都已经病了一天了,身体很虚弱,这时候有胃口了,说明身体开始好转,开始需要食物了。尽管我们的规则是好的,但是对于这个具体的情况,如果坚守规则,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我们知道,如果规则太过简单和绝对,所有东西都一刀切,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那么,遇到这种特殊情况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一种想法是,我们可以改进规则。比如说,我们加一个“例外”——刷牙之后不许再吃东西了,但是,如果正在生病,那么刷完牙之后也可以吃东西。这样是不是就行了呢?


这样也有问题。我们知道,规则效益主义之所以比行为效益主义优越,就是因为它只评价规则,而不评价具体的行为。然而,例外总是有的。


如果对各种各样的例外,我们全都单独进行规则修订,那么修来修去,最后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每一个行为都有了自己的专属规则。这时候,我们其实就等于对每个行为进行单独评价了,这就完全回归了行为效益主义。


回到刷牙后吃东西的问题上,如果要给生病开绿灯,我们要先进行一个这样的灵魂发问:凭什么“生病”就是例外?凭什么“罕见的美食”就不可以作为例外?然后我们从效益主义的角度来看,会发现如果规则是“刷完牙不能吃东西,但是如果东西太罕见、太好吃了,吃一次此生无憾,那么刷完牙也可以吃。” 这岂不是比单纯的“刷完牙不能吃东西”能够带来更多的快乐?显然是的。但是这种思路的最终后果就是,每个行为都单独成为了例外,规则最终荡然无存。


有的家长可能就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我们为孩子制定了一个规则,结果执行起来,遇到各种各样的“例外”,规则一退再退,最后等于没有规则了。


这里面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繁复。如果一个规则为了各种例外改来改去,这个规则就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冗长。最后,这个复杂的规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熟悉和执行。


在美国生活过的读者可能知道,美国的税务法就是出了名的复杂。美国的税务法律,为了尽量公平全面,有无数个繁复的细节。我在美国留学时,每年填税表都要头晕眼花,身心俱疲,最终千辛万苦填完了也是云里雾里。


我自认为已经算是个聪明人了,而且作为留学生,我的税务状况是比较简单的。那么一个美国公民,如果他工作、炒股、有车有房有孩子、有存款、有贷款,他的税务得有多么复杂?我不敢想象。


这么复杂的税务法律,最后真的能够造福社会吗?我认为并不能。普通人晕头晕脑搞不清楚,一不小心就会多交税,还动不动因为不小心填错税表而违法。而有钱人可以雇厉害的律师和会计,总有办法避税。总之,税务法越复杂,普通人就被绕得越惨,有钱人就有越多的方式避税。


当然,有问题不代表就应该被彻底抛弃。规则的判断,并不能够仅仅以快乐总值来评判。一方面,我们应该追求规则尽量简洁,避免繁复,千万不要回归行为效益主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应该过于简单,一刀切也往往是错误的。最后,规则还应该尽量稳定。如果一个规则总是变来变去,最终就失去了效力。


尽管每个家庭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家规,但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值得深入思考、反复推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我们之前的文章《为什么孩子有畏难情绪?从家长的育儿底线说起》


不过,思考和推敲家规的过程,完全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不断地完善家里的规则,也是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四、结语


总结一下,我们会发现,行为效益主义有它的功用,但也有非常显而易见的弊端。作为改良版本的规则效益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用处更多,但也存在一些不容易化解的问题,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更多思考和推敲。


总体而言,效益主义是我们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频繁的道德哲学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理性分析、权衡利弊,去判断我们的行为和规则是否合适。


有趣的是,孩子几乎不会进行这样的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规则观和成年人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h41117k2?from=search&seid=11921416041370157125

2. Riley, J. (1990). Utilitarian ethics and democratic government. Ethics, 100(2), 335-348.

3. Rachels, J., & Rachels, S. (1986). 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 (p. 9).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Rachels, J., & Rachels, S. (1986). 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 (p. 9)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4. http://phdcomics.com/comics/archive.php?comicid=156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阿肉阿团(ID:yiqiuyiyang),作者:Yilong、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