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需要洲际导弹发射井吗?

美国还在大力炒作“中国新建145个洲际导弹发射井”,关于这事的可信度嘛,老司机昨天已经分析过了。但对于“中国是否有需要建设洲际导弹发射井”,倒还有点话想说。

冷战结束后,随着各国核武库的缩减,曾有不少观点认为,维护费用昂贵的洲际导弹发射井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对于有意保持“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核大国而言,取消洲际导弹发射井从来就不在选择名单上。

 

理由很简单。

 

空基核力量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因为战略轰炸机起飞后,只要没发射核武器就还可以取消任务,洲际导弹一旦点火发射,想取消任务可就难了……

 

海基核力量的优点是隐蔽性和生存能力强,战略核潜艇潜伏在水下很难被发现和跟踪,因此是执行第二次核打击任务的不二选择。

 

那陆基核力量的优点是什么呢?反应快速。

 

通常而言,从导弹预警卫星发现对手洲际导弹点火升空,距离后者跨越上万公里、在己方基地上方爆炸就只剩下几十分钟了,因此如果想要及时做出核反击,对于核力量的反应速度要求就非常高。而战略轰炸机飞行上万公里动辄需要10小时以上,战略核潜艇受海洋通讯的先天限制,也很难像陆地上的洲际导弹基地那样第一时间获得发射信息,因此执行第一次核反击的重任,主要就是由陆基洲际导弹承担。

 

目前陆基洲际导弹主要分为固定导弹发射井和公路/铁路机动发射两大模式。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拥有具备实战意义的陆基洲际导弹,其中只有俄罗斯和中国装备着机动式洲际导弹发射车。虽然洲际导弹采用机动式发射的优点很多,比如容易隐蔽、难以被跟踪、生存能力强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快速反应方面,它仍比不上固定的发射井。

 

首先,机动式洲际导弹发射车并非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射,动辄数十吨的导弹发射车起竖发射时,对地面的坚固程度要求很高,因此它们通常也需要预设发射阵地。这就意味着如果接到发射指令时,机动式洲际导弹发射车所处位置不佳,就难以第一时间进行反击。



部署在捷伊科沃的俄战略火箭军“白杨M”机动式洲际导弹,也有多个预设发射阵地。

 

其次,洲际导弹的命中精度不但与导弹本身性能有关,也与发射时输入的自身精确方位、飞行弹道等参数有关。对于发射井中的洲际导弹,这些参数都是预先装订的,只要接到命令很快就能点火发射。而机动式洲际导弹如果不在预设阵地,从越野模式切换到发射状态时,通常还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校正陀螺仪、测量自身精确方位等步骤。否则即便导弹能勉强升空,但打击精度也大受影响。

 

此前俄罗斯曾宣称“白杨M”机动式洲际导弹能做到“无依托发射”,也就是基本不需要预设阵地,大幅缩短准备时间。但从后来俄军的实际部署情况来看,该导弹仍设有多个预设阵地,证明该导弹的“无依托发射”,与预设阵地的“有依托发射”存在一定差距,在反应速度上更无法与发射井发射相比。

第三,美俄近年来认为,随着低轨侦察卫星星座技术的日益成熟,对地面目标的实时监控能力越来越强,未来导弹发射车想依靠公路或铁路机动躲避来自太空侦察的难度也越来越高。而缺乏保护的洲际导弹发射车一旦暴露行踪,相对而言更容易损毁,而不像躲在重重保护下的导弹发射井里的洲际导弹那样,具备相当可观的抗打击能力。



俄罗斯“亚尔斯”洲际导弹装入导弹发射井。

 

也正因为发射井模式的这些固有优点,俄罗斯和美国在冷战结束以来继续保留洲际导弹发射井。美国选择继续服役老式的“民兵3”洲际导弹,放弃机动发射的“侏儒”洲际导弹。俄罗斯“白杨-M”洲际导弹不但有公路机动型号,也有用于发射井的固定发射型号。

 

更能体现美俄对发射井模式重视程度的,是它们的下一代洲际导弹。俄罗斯新研制的“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出人意料地采用液体燃料发动机,以发射井模式部署,以接替日益老化的SS-18洲际导弹。美国下一代陆基洲际导弹(GBSD)同样选择固定发射井模式,并要求能继续使用“民兵3”洲际导弹的发射井。

 

由此可见,对于核大国来说,洲际导弹发射井的优点不容忽视,“中国是否有需要建设洲际导弹发射井”的答案已经很明白了。

 

相比美俄庞大的洲际导弹武器库而言,目前“东风-5”系列液体燃料洲际导弹是中国现役唯一采用发射井模式的洲际导弹。在国庆阅兵中曾公开亮相的最新型号是“东风-5C”。外界更多关注是它的射程远、载荷量大、可以携带多个核弹头,但该导弹还有一个重大改进是采用可贮存液体燃料技术,即加注燃料后可以长期存储,这样就极大缩短了它的发射准备时间。这也符合发射井式洲际导弹的发展需求。

 

不过 “东风-5”系列洲际导弹服役时间已经很长了,研制后续的替代型号是必然趋势。老司机猜想,俄罗斯研制“白杨-M”及其改进型号“亚尔斯”洲际导弹时,同时发展出公路机动型号和发射井固定发射型号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呢。

中国导弹发射井被美卫星发现?美国人二五眼了,他们对东风快递一无所知!

美国明明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核打击力量,却仍满世界兜售“威胁论”,近日又闹出了笑话。据环球网7月3日报道,援引《华盛顿邮报》的消息,中国开始在甘肃玉门附近数百平方英里的沙漠地区建造119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可疑工地,之间相隔约两英里(约合3.2公里),许多发射场被一层巨大的圆顶状覆盖物所掩盖。根据商业卫星图像判断,这些施工特征与此前发现的中国弹道导弹发射设施相似,因此判断中国正在建设100多个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



由于一下子修了119个,美国人惊讶于这个建造规模“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认为中国的核力量正在急速增长!做出上述荒谬论断的是美国詹姆斯·马丁不扩散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东亚不扩散项目主任刘易斯认为,这些发射井可能是最新型的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他说:“东风-41可以携带多枚弹头,能够打到14000公里远的目标,将美国本土纳入射程之内。如此之多的洲际导弹发射井,这代表着中国核武库“历史性的转变”。

其实,美国的这篇报道是美国媒体故意在渲染、夸大中国“核威胁”。这个美国专家瞎了,其实在卫星照片的注释中就标明了“YUMEN GANSU WINDFARM(甘肃玉门风电场)”。这其实是一个风电场,照片显示的是密集安装的风力发电机的基座。卫星照片拍摄的地域是一个坡度很大山体,高低落差密集布置的风力发电风扇可以最大程度利用风能。



在针对中国的洲际导弹发射井方面,美国人已经不止一次闹过笑话了。这是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等地的福建土楼(永定土楼),因为独特的环形结构,曾经一度迷惑了美国人的侦察卫星,被当成是东风-5号洲际导弹的地下发射井。

此外,这种间距3.2公里的发射井,也不太符合洲际弹道导弹的特征,通常情况下,井射洲际导弹的间隔会很大。一般要求一枚100~200万吨级当量的氢弹爆炸无法同时毁伤两个导弹发射井,这个间距是有核试验证明的,美国曾进行过试验,一枚120万吨的氢弹可以让6.5公里外的加固型导弹发射井产生1米以上位移的断层破裂。那么发射井的间距至少需要有10公里以上的距离,才能保证安全,而且还需要建设大量的假阵地。



中国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内集中建设百余个导弹发射井,并不现实也没必要,因此不存在这种可能。迄今为止,各国洲际导弹发射阵地的占地面积都十分巨大,例如上图是俄罗斯科泽尔斯克的战略导弹基地(近卫第28红旗导弹师),有29个SS-19“撒旦”洲际核导弹和至少10个“亚尔斯”洲际导弹发射井,散布在2300平方公里的广阔范围内。



尽管很多文章都说过弹道导弹发射井可以采取密集部署的方式,这个理论是将数个发射井布置得相互距离较近,而一枚氢弹爆炸引发的冲击波、电磁辐射和核尘埃的影响要持续20多分钟。因此敌人要摧毁此类密集目标,需要实施分波成梯次的核打击,核弹头落地时间要分开,这样就有了反击的机会。不过这种密集部署在历史上只是个方案,并没有广泛实施,主要原因是太贵了。



目前只有俄罗斯有密集部署洲际导弹发射井,例如上图这个导弹发射阵地,以间隔不到200米的范围内呈三角形部署了三个加固导弹发射井。

密集部署理论来自于美国空军在1982年为部署MX洲际弹道导弹的一个方案,后来这个方案的造价高达250美元,在国会讨论之初就被否决了。而且,美军的密集部署是指发射井间隔200~500米左右的超级加固井,其特性特征十分明显。本文里的美国卫星照片那种既不密集、也不远离的状态,显然不符合导弹发射井密集部署的特征。



至于有些专家说东风-41是机动弹道导弹,完全没必要修建发射井。其实不一定,机动发射也有很多缺点,例如太贵,精度差,不耐受抗冲击波。目前看,大国通常还需要保留井射洲际导弹,因为即便是超级加固发射井,总体造价也比机动发射导弹低得多。

陆基机动弹道导弹的发射车没有任何加固和防护,在遭遇大规模核战争时,一枚45万吨的W88核弹头就能摧毁半径20公里内的所有弹道导弹发射车。由于发射车的车体太高太庞大,即使距离核爆心较远,也很容易被核爆炸的冲击波掀翻车体。此外,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在平时训练时,还多次发生过车体倾覆的事故。



被认为是“脆弱”的洲际核导弹发射井,不仅在美苏的核裁军中被保留了下来,甚至一些国家近几年还修建了新发射井。例如美国顽固维持民兵-3洲际导弹的寿命。就是俄罗斯最新型的亚尔斯洲际导弹,也是一半为机动发射,另一半为固定井射。美俄现阶段的核力量部署模式、未来核导弹发展计划表明,它们对井基洲际弹道导弹的作战效能是非常信任的,并不是外界所认为的一无是处。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美国人是以己度人了,他们总是认为各国发射井的部署形式都要像美国民兵-3导弹那样,在广阔平原地区挖坑修建发射井的方式。因为俄罗斯的大部分发射井跟美国一样都是修建在平原平坦地区,美国人的惯性思维可能觉得地球上的洲际导弹发射井都跟他们一样。



其实,中国根本不喜欢在平坦地区直接挖坑修发射井。

我们更喜欢掏山洞,从以往官方宣传看,中国的固定式导弹发射基地通常都修建在崎岖的大山里,把山体凿空,直接利用坚固的岩层抵御核打击。在2018年,央视罕见公布了中国火箭军的地下“导弹基地”的画面,也被外界称之为“中国地下核长城”。报道显示,火箭军的地下洞库内不仅有完备的发射阵地,还有生活保障设施,具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中国地下核长城”应该是由中国多个地方修建的多个地下掩蔽洞穴及隧道构成,每个地下掩蔽系统由隧道、发射阵位及后勤系统构成。发射阵地完全埋入数百米的深地下。利用地下公路网连接多个固定的发射井,在遭受到核打击后,迅速将核导弹运送至幸存的发射井。

这也是中国核导弹阵地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我特么有无数座大山下面的“地下核长城”,谁跟你玩平地挖坑啊。



针对美国卫星发现的中国导弹“发射井”,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就此报道评论称,中国的核建设越来越难以掩盖,似乎偏离了几十年来以最低威慑为基础的核战略,“这种增长令人担忧”。《环球时报》就此在7月3日发表社评称:“他们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让他们去猜好了,这也可以看成现阶段中国实现核威慑的一种方式。”



不过,根据历史经验,当美国人觉得你有的时候,你最好真的有。因此,中国一定会有井射的东风-41导弹,只是美国人眼瞎没发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