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访问英国时,曾经与当时的首相卡梅伦达成所谓“黄金十年”的一揽子双边合作意向。十年刚刚过半,英中关系却已经沧海桑田。华为5G出局、香港国安法、新疆拘押维族人等“政治问题”引起的双边关系降温似乎没有缓和的趋势。最近,英国大学“严重依赖”中国的现象又因一些调查报告而再次引起英国政界、学界一些人士的关注。

今年三月,英国政府公布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主要的外交文件——新全球战略下外交和国防评估报告。

这份长达100页、题为“竞争性时代面向全球的英国”的文件称,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是今天世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因素。

但是,报告把俄罗斯描述为“敌意国家”,而中国只定义为“竞争对手”,也令国内主张对华强硬的部分鹰派颇为不满。

之前,中英关系经历“黄金十年”,两国在教育、文化、人员等领域的交流也有了长足发展;每年来到英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数量逐年攀升。但是,随着华为、香港、新疆等“政治问题”引起的降温,有关英国大学“依赖”中国”现象也再次引起英国政界和学界一些人士的关注。

很多人担心,大学中的中国“钱”和中国“人”越来越多,长期“依赖”中国将影响英国的学术自由、科技安全,由此敦促英国政府从战略高度考虑中国影响力的渗透。

背后心态,借用孔子一句话即可诠释:“受人施者常畏人”。

“接受中资企业赞助”




六月初,英国议会“中国研究小组”(CRG)发布报告称,全国20所顶尖大学过去6年间从包括华为在内的中资企业接受总计超过4000万英镑的资助。

CRG启用“信息自由法案”(FOI)要求有关大学提供详情。CRG说,他们获得的数据显示,自从2015年以来,和中国共产党“有直接关系”的大型中资企业向英国大学提供研究资金,涉及高科技研究领域。

这个小组的报告还说,也有一些英国大学拒绝、或以“时间不够”为由未回答CRG的信息自由查询。CRG说,这意味着英国大学总计获得的中企资助或许远远超过4000万英镑。

CRG负责人、英国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图根哈特在BBC中文采访时说,针对英国大学资金的“溯源”调查发现的(和中资企业)的关联“令人担忧”。

他说,对中资赞助的担忧是双重性的,“一是科技成果可能被收买或盗用的威胁,二是学术自由可能被噤声的危险”。

“仅靠大学是不够的”

CRG报告中被“高调点名”的一所顶尖大学是位于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CRG说,帝国理工同期从华为接受资助350万到1400万英镑;用于学校工程学院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此外,从2016年起,帝国理工还从中国石化(Sinopec)获得至少1000万英镑,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vic)至少650万英镑。

英国政府已经以安全担忧为由禁止华为参与英国5G基建项目,华为还面临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对其安全以及是否与中国政府有联系的持续审查。

华为一直否认与中国政府、特别是中国军方有关。中石化是国营企业,中航集团是国营的军事、航空企业。

帝国理工网站介绍,帝国理工的主要(中国)合作伙伴包括华为,合作项目是“华为-帝国理工数据科学创新实验室”;中航集团(AVIC),合作项目为两个机械工程中心。帝国理工还参与与中国领先的商业、科学机构的合作研究、教育与创新。

帝国理工发言人对BBC中文表示,“我们不允许资助人干涉研究,我们的研究是独立、开放和透明的,”帝国理工有“确保学术独立的强有力的措施”。

发言人还介绍说:“所有的资助项目都要经过全面审查。我们与出口管控联合办公室(ECJU)以及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紧密合作,以便照顾到到国家安全和其他考量”。

“和第三方的所有关系都要事先、不断接受审查,我们有强有力的审查政策。”

但是图根哈特认为,仅靠大学自查是不够的。他对BBC中文说,“在这方面很多领域中,政府应该负更大责任。”

他说,希望引起关注和讨论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赞助商”问题,而是对大学经费来源、外来影响力等长期问题的反思。

什么是“中国研究小组”

英国议会的“中国研究小组”主要由执政党保守党后坐议员组成,始建于2020年4月。CRG称,创建宗旨是推动有关英国将如何应对中国崛起的“新思维”。

小组的负责人是英国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保守党议员图根哈特(Tom Tugendhat)。

CRG一向被视作西敏寺中的对华鹰派,主张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

行伍出身的图根哈特本人曾主导对华为5G安全问题的独立调查,后因新疆问题和CRG另外一位、负责人保守党议员尼尔·奥布莱恩(Neil O'Brien)一起进入中国制裁名单。





乔·约翰逊(Jo Johnson)

“战略依赖”中国

今年三月,英国首相约翰逊的胞弟、曾任英国大学、科研与创新部长的乔·约翰逊勋爵(Lord Jo Johnson)与一些英国学界专家一起主笔撰写了名为《中国问题》的调查报告。

报告认为,相对比接受来自中国企业资助可能带来的威胁来说,英国大学中,特别是研究生、博士生以及研究项目过度依赖来自中国的生源和研究人员,这才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长期因素。

这份由英国“国王学院政策研究所”和“哈佛肯尼迪学院”共同发表的报告描绘了中国融入英国高等教育和研究领域的现状。

报告说,2019年,中国和英国研究人员合作的学术论文总数为16267例,占英国研究产出的大约11%,而2000年时这一数字只有每年750例,占英国总数的大约1%;许多有重大影响的课题--包括与科学、技术学科--的研究中,超过20%都涉及到与中国的合作。

报告预测,照此趋势,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研发支出第一大国、英国最重要的研究伙伴。



报告认为,中英合作研究、在英中国留学生人数的迅猛增长,导致英国对中国合作伙伴的“战略依赖”;在这个地缘紧张加剧的时代,这是决策者必须考虑的一个紧迫问题。

事实上,去年10月,英国政府已经开始审查涉及安全的科学领域、扩大了保护科目的清单。由此,英国大学中的大批外国研究生、特别是中国学生在选择敏感技术专业方面将会遇到审查和限制。

广泛审查涉及的敏感专业包括“先进常规军事技术”,诸如飞机和网络方面的专业,还包括人工智能、化学、物理(包括核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广泛的工程科目,诸如材料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化学,能源工程,矿物技术等。


疫情对英国高等教育业冲击巨大

“世界在变化”

英国议会“中国研究小组”发布英国顶尖大学接受中资企业资助报告后,小组负责人图根哈特在接受BBC中文采访时也提及地缘紧张加剧后的中英关系现状。

他说,“世界在变化。(英国大学和中国)几年前达成的资助协议当时看可能完全恰当,甚至是政府支持和鼓励的。我们报告的目的不是指责大学做错了什么,而只是提醒大家,世界变了。”

“因为调查显示,(中国)赞助商有些与军方、甚至武器研究项目有关系,有的与研发监控网络系统和协助打压维吾尔穆斯林人有关。也就是说,即使有些项目可能没有敏感技术,我们也不一定能接受来自某些企业的赞助。”

但是,另外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新冠疫情对英国高等教育业带来巨大冲击。去年暑期英国发布的一项研究说,除非得到政府财政救助,否则有约10%大学很可能面临破产前景。

英国智库财政研究院(IFS)表示,全球疫情导致国际学生数量骤减,使得平时仰赖国际学生为收入来源的一些英国著名大学面临收入大幅下降的窘境。越是所谓名牌大学,所面临财政风险就越高。

疫情下,外国留学生锐减,势必导致英国大学之间的生源争夺战,而近年来,中国留学生数量在英国海外留学生群体中一直稳居第一,以“人多势众”被视作英国大学的一颗常青“摇钱树”。

此外,教育业也是英国经济的重要一部分。根据2019年的英国官方数据显示,教育业年产值高达731亿英镑(913亿美元),支持全国约3%的就业人口。

《中国问题》报告的撰写人乔·约翰逊在2021年的一次活动中曾表示,(中英教育领域)“高度融合”的现状使得“任何与中国脱钩的想法都既不可行、也不可能符合国家利益,”但这确实证明,需要有“清晰、战略性的研究合作方法,确保降低实际风险。”

受人施者常畏人,不难理解。但是,不能、或者不愿“脱钩”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拿人不手短”,也是英国政界、学界面临的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