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作者:程迪,原标题:《中国头盔产业:熬了三十年,终于成新“风口”》文章部分文字有删减;头图来源:IC Photo


今年的5月1日,《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增设了多项全新的非机动车通行规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驾驶和乘坐电动自行车时,均应佩戴安全头盔。


如今在上海,不仅仅是骑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就连骑时速不高于25公里的电动自行车时,都必须佩戴安全头盔。


这也是2020年公安部在全国开展“一盔一带”守护行动,即“骑行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要佩戴头盔,乘坐或驾驶汽车系好安全带”以来,全国范围内最严的交通法规之一。


摩托头盔如今正式成为了国内普罗大众的刚需,甚至成为了不少投资者、企业家眼里的“风口”。


几年前,你若想大范围见到它们,或许只能通过观看摩托车比赛,或前往摩的司机们等活儿的火车站、长途车站或地铁口才行。再早个十几二十年,摩托头盔大都属于电影里的“耍帅道具”,基本就和“奢侈品”划等号,只有极少数先富起来的摩托骑手才能拥有。


这短短几十年间,摩托头盔的“经历”堪称大起大落。通过这枚头盔,骑手可以窥见这几十年来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以及制造产业的不断变迁。


从“阿拉伯的劳伦斯”之死开始 


1935年5月2日,英国军官T.E.劳伦斯(经典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主角原型)骑着他心爱的Brough Superior SS100摩托车从邮局归来。为了避让两个骑自行车的少年,劳伦斯头部着地6天后在医院去世,享年46岁。



劳伦斯的过世,让当时参与抢救的神经外科大夫休·凯恩斯触动极大。凯恩斯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摩托车手头部非必要性受伤的研究,最终公布了研究成果:世界第一款专业摩托车头盔。正因为凯恩斯的研究报告,使英国成为了第一个规定摩托车手必须佩戴头盔的国家。


不过,无论是摩托头盔本体还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如今看来依旧远远不够。通过那些经典的机车或公路电影,就能窥见一二——比如1953年马龙白兰度主演的《飞车党》,可以发现当时美国人没有骑摩托戴头盔的习惯。


直到1970年代中旬,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才将“骑摩托车必须佩戴头盔”写入法律。


中国摩托头盔产业:一度只属于极小众 


新中国第一代摩托车以及摩托骑手在1950年代末就出现了,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没有戴任何护具的习惯。1980年代,先富起来的那批弄潮儿开始渐渐戴起了墨镜和线手套,摩托头盔几乎难觅踪迹。


直到1990年代,随着中国台湾省的VR-1进入大陆市场寻找代工厂,爱得乐和永恒这两个摩托用品厂家在佛山成立,中国的骑士们才渐渐意识到摩托头盔的存在。不过当时一顶头盔最便宜也要近百元,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还是看看就行了。


《摩托车技术》曾列出一组数关于2005年行业运行状况分析——当时,摩托车的年产量达到1770万辆,共出口到18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尼日利亚的出口数量突破了100万辆。


巨大的吞吐量必然带动上下游一系列的产业链。虽然当时中国消费者对于摩托头盔依旧处于懵懂状态,并不影响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块中国最大的摩托生产区,冒出不少专门生产摩托头盔的厂家。

大部分厂家冲着来自海外的代加工订单,也有不少瞄准了国内“头盔蓝海”,玩起了出口转内销的“小把戏”。


当然,骑手们愿意尝试头盔的另一个原因,与在录像厅反复观摩《阿郎的故事》、《天若有情》等经典港片的经历密不可分——因此绝大部分人选头盔时,第一标准就是戴上好看不好看,其次才考虑安全性。


2010年左右,乘着国内电子商务的东风,当年被一些摩托用品店摆在橱窗里镇店的真·海外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动辄五六千块钱的德国Schuberth、法国ROOF和SHARK、比利时LAZER、意大利NOLAN,到三五百元的日本OGK和韩国HJC全都涌了进来。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摩托车骑手,国内外的头盔品牌抢占国内市场的行为,还是属于典型的“神仙打架凡人旁观”。


中国的头盔产业是如何飞速热起来的? 


的确,最明显的增速是在2019年和2020年。


2019年9月1日,《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车型分类》正式实施。新标准完善了目前国内能在收费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类别,不同车型都能够在这项新标准中找到相对应的条纹。其中就有针对摩托车的:必须持有驾驶证才能上高速,不允许载人,必须戴安全头盔,只能在最右侧车道上行驶,速度保持在70km/h以上,80km/h以下。


这条新规的实施,对我国摩托头盔的消费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相比2018年的18.81亿元市场规模,2019年迅速增长到了23.76亿元。


不过,头盔市场真正出现大面积暴增,是在2020年5月。


2020年4月21日,公安部交管局下发的一则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通知:6月1日起,公安交管部门将加强执法管理,依法查纠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以及汽车驾乘人员不使用安全带行为。



5月15日,江苏和浙江分别通过了本省的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两个条例不约而同地写明:为了保障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对驾驶、乘坐人员佩戴安全头盔作出强制性规定。并且都表示,条例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时速不得超过25公里的电动自行车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速度远高于前者的电动摩托。江苏与苏州的的规定一出,直接导致全国摩托头盔市场突然出现巨大缺口,也让不少“倒爷”看到了新商机。


于是就有了“六月一日起骑电动车必戴盔”的传言,直接导致摩托头盔在全国火了起来价格暴涨至原来的2到4倍。“风口”还迅速吹到了二级市场。5月18日开始“头盔概念股”不断走强,国立科技和南京聚隆连续三天涨停,两家公司不得不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


这波被带起来的节奏,的确让摩托头盔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范围地进入大众和资本视野中。


据华经情报网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5月全国有52.98%的单人摩托车配备了1个头盔,31.79%的单人摩托车配备2个头盔,只有11.92%单人摩托车不配备头盔。


今年公安部的数据显示,全国36个大城市的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安全头盔的平均佩戴率,从之前的20%不到,提高到了54%、其中,上海、南京、深圳、杭州、海口的骑乘人员头盔佩戴率达到了80%以上,宁波等部分城市甚至达到了90%以上。


外卖员数量大增,为头盔热卖推波助澜 


当然,摩托头盔市场之所以能极速增长的另一重要原因,和外卖产业密不可分。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从事外卖员这一职业的人已达到700-800万人,再加上快递员这一块,从事物流服务行业的一线基层人员超过了1000万人。


因为去年疫情让“宅经济”快速升温,国内的在线外卖市场规模相比2019年增长了15.0%,达到6646.2亿元。那段时间,外卖骑手的缺口持续扩大,骑手数量不断增加。无数骑手防治新冠病毒的最佳手段,除了口罩和手套、就是自带隔离效果的摩托头盔。


他们中的许多人戴头盔不仅为了健康,还因为知道为了赶时间不得不危险驾驶。再加上同年夏天,美团与饿了么用袋鼠和竹蜻蜓等“萌物”轮番上阵,在外卖员的脑门子上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头盔battle”。


因此,这1000万和时间赛跑的物流一线基层人员,无疑是近两年的头盔主力消费群体。


不过,外卖员一般佩戴的,都是价格极为便宜的国产摩托头盔。


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摩托车头盔行业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的相关数据显示:这几年,国产摩托头盔,尤其是价格低廉的低端国产摩托头盔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ABS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1.42亿元,去年则为近60亿元,5年间增幅达到了5倍多。


这似乎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头盔市场的规模近20年来也在不断增加。虽然ABS树脂在比不上玻纤增强材料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但它具有抗冲击性高、耐热耐低温性能佳、尺寸安定性高、成品不翘曲等特点,再加上价格便宜量又足的这两个最大的优点,一直都是中低端摩托车头盔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相关行业渐渐饱和,产品价格不断下滑,盈利必然能力也是一年比一年差。不过,由于国内摩托车头盔行业的总体行业规模基数较小,所以就目前看盈利状态依旧略高于普通制造业平均水平,近五年的营业利润率还是达到20%左右。


再加上2020年出台了“一盔一带”的安全守护行动通知之后,头盔市场成为了新风口,导致很多原本和摩托车周边产业无关的厂家纷纷涌入。据央视新闻报道:2019年底,我国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头盔企业不到200家,日产量50万顶左右;而到了2020年底,相关企业已达到500家,日产量500万顶以上。


随着产量的暴增各种质量问题也层出不穷,之前专业厂商不太会出现的一些“硬伤”集中爆发了,新厂家为了降低成本或外观设计,不少都存在着头盔壳体较软,减少甚至没有缓冲层、抗冲击碾压能力较差等安全隐患。


比如去年常见的美团头盔和饿了么头盔——无论是动物耳朵还是竹蜻蜓,这些额外的装饰出现在专业摩托车头盔上,应该是不被允许的。


未来国内头盔经济的野望 


相比问题较多的低端廉价国产头盔,中高端产品由于原材料和技术含量有要求,成本和售价都明显偏高,购买和消费人群比较窄——因此目前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行业壁垒。


智研咨询的《2020-2026年中国摩托车头盔行业发展战略规划及投资规模预测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不少的中端产品,多为以前头盔制造低端企业慢慢转型升级而成,比如之前提到的野马、吉祥、永恒等等。虽然市场竞争程度在不断提升,但相比低端产品,这些中端产品利润率明显高不少,近五年营业利润率约为25%。


而高端市场大多为进口品牌,壁垒高数量少,且高端产品就像奢侈品,附加值高,因此产品盈利能力最强,近五年的利润率远高于30%。


报告投资还预计:多年前的固化风格,早已不适合当前的市场趋势。未来,随着头盔产品逐渐向差异化、功能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产品的附加值还会不断提升。预计中高档产品会不断冒出新的卖点和盈利点,从而拉动相关企业以及行业整体利润水平。


智研咨询发布的这一报告还预测:由于Z世代逐渐成为摩托车消费的主力军,未来,中国的摩托车头盔产品会出现两大变化,即个性化和智能化。


2019年拉斯维加斯的CES,一家初创企业JARVISH展示了两款技术已颇为成熟的AR头盔——除了蓝牙,噪音消除和WiFi等基本功能,它们都能提供2K前置摄像头,以帮助使骑行体验更加愉快和安全。还可以通过语音连接Siri和Ok Google,让骑手语音控制摄像机、手机、调整音量或播放音乐,不让他们的视线离开路面。


乍一看,智能头盔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摩托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其智能大脑——某种程度上,它非常类似目前不少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正研究的无需通过改造车辆,提高车端成本,基本依靠建图和车端摄像头,就能完成智能驾驶升级服务的智能出行“扩展包”。


而有了这款头盔,驾驶员只需要专注于驾驶,其他的包括路线查找、安全情况判断、手机来电接听等,都可以通过抬眼皮或动动嘴就能实现,非常适合当下这个越来越依赖智能出行的社会。


预计未来摩托车头盔行业会从“量为核心”过渡到“质为核心”,摩托车头盔行业的竞争不再仅限于价格竞争、材料竞争等单纯层面上,未来或许会有市场营销、风投资金、人力资源、科技研发、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的获取,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综合性竞争。


目前大批非专业头盔厂家蜂拥进入这一风口,导致不少头盔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应该只是暂时性现象。就像如今国内的汽车圈,那些真正向常驻,重视产品和品牌的企业,未来势必会转型,向着中高端层次不断拓展。


一百多年来,摩托车一直都是所有交通工具中事故率最高的那一种,恰是这种致命的危险感,更具吸引力。但如今的中国人,在交通出行领域已经越来越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为了抓住那几秒的刺激,为了便宜几块钱买个劣质头盔而搭上性命,着实可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作者: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