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6月30日,滴滴出行以16.65美金/股的价格在美国纳斯达克开市交易,上市股票代码为"DIDI"。这个价格比之前预定的14美金发行价上涨约20%,不过截至收盘时,滴滴股价重新跌落到14美金附近,甚至有破发风险。

  但是,在IPO规模扩大后,滴滴成为今年最大的美股IPO,也是仅次于2014年上市的阿里巴巴的史上第二大中概股IPO。

  

  按照滴滴14美元发行价,以及首次公开发行3.168亿股美国存托凭证(ADS)计算,滴滴此次募资约44.352亿美元。

  而在此前的招股书中,滴滴表示此次IPO所募集的资金中,将有30%用于扩大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的业务;30% 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20% 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剩余部分可能用于营运资金需求和潜在的战略投资等。

  

  这就可以理解为,滴滴通过IPO募资,"有钱"的同时也有了进一步稳固国内"网约车龙头"身份的资格。那么,随着滴滴持续的业务扩张,是否又意味着国内网约车将从此进入"寡头市场"?

  首先,从滴滴是否存在"垄断"的角度来看。虽然滴滴在国内网约车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但由于网约车收费标准均会参照传统出租车的定价规则,定价权并非网约车运营公司所能掌控。即便部分网约车订单会因为用车高峰期车源不足而存在动态加价的情况,实质上也只是一种价格激励手段。再加上国家对于垄断行为的监管,那么在这个层面上讲,滴滴没有将网约车市场带入"寡头"竞争中的能力。

  其次,从滴滴招股书中的资金分配计划看到,仅有20%的资金会用来拓展现有业务。除去其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所需资金,还有30%的资金是要用到"提升技术能力"上。显然,技术提升在滴滴的战略层面要比继续做大现有的国内业务盘子更重要。

  


  而这个技术提升方向,大概率会围绕招股书中所言的"自动驾驶"展开。要知道,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曾在与比亚迪合作开发的网约车D1发布会上公开表示,在滴滴平台上连接了超过3100万台的车辆、5.5亿用户和千万司机。由此积累的海量驾驶数据足以作为滴滴做自动驾驶的底层支撑,何况当时程维也透露,到2030年,滴滴定制版车辆要实现彻底无人驾驶。

  既然关于企业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已经有了一个主脉络,在当前自动驾驶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大力网约车和构建自动驾驶出行生态的两个选择,滴滴显然更明白后者才是自己的主赛道。

  

  最后,是滴滴早些年就与来自汽车制造、零配件制造、新能源、数字地图、车联网等领域的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 "洪流联盟",这个联盟的目的在于联合开发新一代为共享而设计的汽车,由滴滴负责车辆运营、售后等。

  也就是说,滴滴不会主动造车,只是参与到车企造车的过程中,并利用自己的运维体系优势帮车企将新能源共享汽车推广出去,可以被看作是合作车企的共享出行方案解决商。

  这种角色分配非但不会影响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的份额,反倒为其建立了更多合作关系。尤其是多数车企均对B端出行市场怀有想法,滴滴的存在恰好可以解决车企的发展诉求。而滴滴自身也更容易从"代运营"中获取到远比网约车要高的收益,甚至有机会介入到"一本万利"的汽车后市场中,相比于绞尽脑汁地在网约车市场做"寡头",通过与车企协同合作将经营性利润"扭亏为盈"的概率明显要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