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报》网站6月23日发表题为《拜登欧洲之行过后法国压抑的挫败感》的文章,作者是彼得·斯莫拉尔。全文摘编如下:

不出所料,乔·拜登在首次欧洲之行期间大放光彩。他充满仪式感的口号“美国回来了”点出重逢之意。然而,在那个充满破坏力的特朗普时代,欧洲人是多边主义的守护者,正如埃马纽埃尔·马克龙经常提到的那些行动:保护巴黎气候协定和关于伊朗核问题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前所未有的欧洲主权辩论,2020年发起获取COVID-19工具加速计划来与最脆弱国家共享抗疫能力……

法国欧洲事务国务秘书克莱芒·博纳解释说:“在公关方面有种挫败感。美国人给人感觉他们是气候、世界疫苗接种行动和数字税领域的领导者,而实际上他们四年里都在阻挠这些议题。如今是他们转而赞成欧洲人的立场。”

克莱芒·博纳明确指出:“在我们与美国的重逢中并没有出现几个月前担心会产生的那种得意的安乐情绪。跨大西洋议程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安全不再是首要议题,也不能再把一切都归结于北约。”法国和德国在七国集团峰会和北约峰会期间试图共同应对美国,以软化华盛顿所希望的在涉华问题上使用的语言。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强调北约在冗长的最终公报中点名中国。正在缓慢酝酿中的北约新战略理念会将该国考虑进去。

巴黎方面根本不支持美国以对抗为核心的方法。埃马纽埃尔·马克龙最近打了一个很有表现力的比方:“中国不在大西洋的地理范畴内,要不然就是我的地图有问题。”用意不在地图。法国另一个担忧理由与北约有关:推进欧洲主权,包括军事、地缘政治和经济主权。一些习惯在安全问题上求助美国的小国靠条件反射的本能行事。巴黎还确认了柏林与华盛顿之间的老式和解,就好像特朗普时代只是一场噩梦。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主任托马·戈马尔解释说:“在特朗普时代,巴黎希望看到柏林迈向战略自主的步伐。但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德国明显重新向美国看齐。从华盛顿压力集团到智库,美德关系在各个层面上的超强实质性这一特点被大大忽视了。”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柏林办公室主任亚娜·普格利林认为,美国优先投入对德关系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柏林与巴黎不同,可以带动其他成员国。马克龙在很多议题上分化欧洲人,特别是在俄罗斯、北约和自主议题上。默克尔在欧洲的支持者比马克龙多。争取到德国就在欧盟获得了更多影响力。”而法国呢?对华盛顿而言,法国在军事领域是个无与伦比的盟友,无论是从海空部队投射能力来看的印太地区、在伊拉克还是萨赫勒,尽管法国宣布逐步结束巴尔汉行动。

在巴黎,对美国偏爱德国有不同的解读。这一切再次追溯到美国外交政策的母体:中国。一位法国部长解释说:“他们很清楚柏林是对华强硬方面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