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3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3个月

网友也相继提出关于太空生活的N个疑问:

他们在太空的房间有多大?

睡觉会飘来飘去吗?

怎么上厕所?能洗澡吗?

一日三餐都吃啥?

能上网吗?

……

央视新闻小编带你全打探↓↓↓



航天员进驻的空间站核心舱有多大?能住几个人?



标间变别墅!可保障6人生活需求

据专家介绍,核心舱能提供给航天员的活动空间超过50立方米,加上来访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提供的空间,现在总空间已经接近150立方米,相当于有了近10倍的增长。如果说原来航天员是生活在一个标间里,那么现在航天员就是生活在一个别墅里。

专家表示,在核心舱和实验舱一里面分别配置了两个卫生区,未来可以保障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生活工作。





三名航天员在核心舱的睡眠区在哪里?上厕所怎么办?



核心舱小柱段提供生活起居 厕所也升级了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主任设计师应鹏:“空间站核心舱小柱段的主要作用是为航天员提供生活起居,我们还提供了更多的情景照明,比如睡眠时会有比较适宜的照明环境,让航天员可以更好地休息。比如上厕所的配套装置,也进行了升级和革新。”





太空失重环境下,航天员睡觉时会飘来飘去吗?



固定睡袋就不会飘起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航天员会钻到睡袋里睡觉,睡袋是固定的。如果不固定,当航天员睡着的时候,睡袋就会飘起来。



空间站核心舱里温度是多少?可以调节吗?



温度在23度左右,能根据自身需要调节温度。



航天员在太空中都能吃到些什么?可以加热吗?



120多种航天食品 有微波炉可加热

黄伟芬总设计师:“我们给航天员配备了120多个品种的航天食品,包括主食、副食,还有调味品。食谱周期是按一个星期来算,重复率低。航天食品对所有的航天员都进行了感官接受性调查,选择的都是他们喜欢吃的东西。”



“我们这次在空间站配了太空厨房,有微波炉,食品加热手段相比以往有很大的提高。航天员只要愿意,都可以吃热的。”



航天员在天上要待三个月,能洗澡洗头发吗?



洗头、理发、剃胡子,均可实现!

据黄伟芬总设计师介绍,航天员在太空不能像在地面一样洗淋浴,但为他们准备了湿毛巾,他们可以把湿毛巾加热以后擦拭。如果要洗头,可以把准备好的浴帽套在头上,用免洗的洗发液揉搓洗,洗完后擦干净。在空间站还能理发、剃胡子。



三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核心舱后,都要干点啥?



光螺丝就要卸1000多个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介绍,入舱之后,三名航天员的任务非常多,光螺丝就要卸1000多个。因为很多东西都需要第一次进入的人来做初始设置,所以任务很多。





空间站90分钟绕地球一圈,一天能看15次日出日落,航天员在天上工作用什么作息时间?



天地同步

黄伟芬总设计师介绍,在轨航天员作息制度是天地同步。因为在长期飞行时,地面的工作人员要在飞控值班,所以在轨航天员作息制度跟地面是天地同步的。

早上8点,在轨航天员要跟地面沟通今天的工作计划。晚上8点到9点,再次沟通今天工作完成情况,以及第二天的工作调整。



航天员有休息时间吗?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吗?



每周有一天可以自己支配时间

黄伟芬总设计师介绍,在航天员的休闲时间里,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比如睡前一个小时,他们听听音乐,看看书,这都是他的自由。每周还有一天是属于航天员的休整时间,具体做什么,由他们自己支配。  





如果工作累了,航天员在太空中有什么娱乐活动?



听音乐看书 还有高科技的心理舒缓系统

黄伟芬总设计师:“我们给航天员们配备了可以调节心情的休闲娱乐,看电影、听音乐、看书、看视频。我们还研发了一个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舒缓系统,他们在心理舒缓系统里能看到家人、熟悉的生活场景,他们自己都能很自如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



听说航天员在空间站安装了Wi-Fi?和地面上的Wi-Fi一样吗?



可与家人视频通话

据专家介绍,航天员所用的天上的网和地面的网是连成一体的,有了Wi-Fi后,航天员就可以和地面的人员,甚至是他们的家人进行顺畅的沟通和视频通话。



航天员怎么从天舟二号货运船里找到要用的物资?



扫码拿货!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侯永青:一个货运船上有好几吨物资,所有的包裹上都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以了解每个包裹是怎么分类的,以及里面装了什么东西。





太空失重环境易造成肌肉萎缩和骨量丢失,航天员如何锻炼身体?



自行车、拉力器、企鹅服

黄伟芬总设计师:“在轨航天员每天至少两个多小时进行相关的训练,空间站里有跑台、自行车,还有拉力器、企鹅服相关的设备,来防止航天员失重生理效应的对抗措施。但也不是天天要这样做,比如一个星期有3~4次,就能达到效果。”



相关报道:中国空间站:第一次入住“天宫”的宇航员发布Vlog,他们在干什么


图像来源,CCTV

对于第一次在中国空间站生活和工作的宇航员来说,即使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太空中,午睡也必不可少。

中国官方媒体周三(6月23日)发布的新影片还显示,三名宇航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在空间站内吃饭,他们周围是飘来飘去的箱子。

该影片记录了他们登上“天宫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最初24小时的场景,他们将在这里驻留三个月。

这是中国近五年来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也将是迄今为止历时最长的一次。

尽管生活在位于近地轨道的空间站上,宇航员们每天能看到16次日出,但中国媒体报道说,宇航员们将按照北京时间工作,这不同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使用的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但与国际空间站宇航员们的作息类似,他们将在每天早上8点与地面控制中心通信,直到21点左右结束工作,这时他们会对工作进展进行汇报。

报道说,这些宇航员每周都会休息一天,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图像来源,CCTV

在官方媒体发布的新闻片段中,早上七点多,宇航员们便开始工作了。一名宇航员前往工作区,手持电动螺丝刀拆解包裹。

在13点30分,他们从工作区来到睡眠区进行午休,时间大约为一小时。因为处于失重环境,在空间站睡觉不需要床,而是需要宇航员们将自己系在睡袋中入眠。

吃饭时间,宇航员汤洪波保持半蹲的姿势,一只手拿着食物,一只手在操作浮在空中的笔记本电脑。

中国媒体报道说,“天宫号”空间站上的“天和”核心舱有三个卧室和一个卫生间,配置了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具,并提供120多种食品,食谱按宇航员喜好定制。

相比于国际空间站上来自欧美和俄罗斯的宇航员们经常吃的意大利面、比萨饼等食物,中国的宇航员们的主菜是京酱肉丝、宫保鸡丁等传统中餐。

宇航员还可以使用太空跑台和自行车,进行日常锻炼。



图像来源,CCTV

图像加注文字,

中国官方媒体周三(6月23日)发布了这段记录宇航员生活和工作的影片。

刘伯明还将一个牛娃娃布偶带上了太空,挂在睡眠区外。他曾对中国媒体表示,这寓意着“牛年牛气冲天”。

中国宇航员在空间站生活“Vlog”的发布,在中国社交媒体引发广泛讨论。“#中国航天员空间站生活日常#”成为微博热门话题,点击量超过1.6亿。

“整个空间站都塞满了快递,好吃的,这就是快乐星球啊,”一名微博网友评论道。

“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天宫号”的首个模块,于4月29日发射升空,长16.6米,宽4.2米。

天地通话

周三(6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还与三名宇航员进行了5分钟的通话,感谢他们的工作。

“你们是进驻天和核心舱的首批航天员,将在太空驻留三个月的时间,你们在太空的工作生活情况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习近平说。

“我已经适应了失重环境,饮食起居和工作都状态良好,还能与家人视频通话,我们的太空家园很温馨,很舒适,”汤洪波说道。

神舟十二号飞船在6月17日将三名中国宇航员送入太空。飞船在发射大约六小时后与“天和”核心舱实现了对接,形成组合体,宇航员们随后从飞船进入核心舱。

中国表示,这次飞行任务是为了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

三名宇航员中,聂海胜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宇航员,曾在2005年和2013年两次参与载人太空飞行任务。55岁的刘伯明有过一次载人太空飞行的经验。46岁的汤洪波则是首次飞行。

中国空间站计划

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的中国在十多年前开始了自己的空间站计划。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将两个空间实验室送入太空轨道。

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和2016年发射的“天宫二号”均是试验型的空间站,只能允许太空人在其中短时间逗留。而今年4月发射的“天和号”则是正式的常驻空间站“天宫号”的核心舱。

尽管比国际空间站要小得多,但中国希望这个重66吨的新模块式空间站可以运行十年或更久。官方媒体将其形容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和太空母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其与毛泽东时代的“两弹一星”相提并论。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参与此次任务的三名宇航员是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

为了加快“天宫号”空间站投入运营的速度,中国计划了一系列发射任务。

5月29日,中国从海南发射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该飞船携带了航天员生活物资、舱外航天服及空间站平台设备、推进剂等。

中国媒体称,明年中国将会再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两个舱段;此外还将有四次货运飞船和四次载人飞船发射。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实验能力,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中国的太空雄心

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起步较晚。2003年,它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轨道,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实现载人太空飞行的国家。

但中国一直持续加大对航天的投入。在习近平时代,官方媒体将中国的“航天梦”表述成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一步。在很大程度上,中国都希望用更短时间复制美国和苏联曾经的成就。

在探月方面,2019年1月,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冯·卡门(Von Kármán)环形山着陆,成为第一个在月球背对地球一面降落探测器的国家。

去年12月,“嫦娥五号”携带月球表面的土石样本成功返回地球。人类上一次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还要追溯到1976年苏联“月球24号”探测器。

中国的火星任务以2000多年前屈原的诗歌命名为“天问”。今年5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并成功释放火星车“祝融号”。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成功派出探测器登陆火星的国家。

中国同样有开发探测器对小行星和木星系进行探测的计划。2024年左右,中国还计划发射一台类似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轨道望远镜,可与空间站对接。

当局还借此次神舟十二号发射的机会,希望在推动民间的“航天热”。本周二(6月22日),负责“神舟”、“天问”、“嫦娥”等中国重点航天项目的科学家团队抵达香港,举办多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