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商韬略 吴苏

欧洲杯热潮席卷全球,啤酒顺势热销,但你可能不知道,你喝的百威啤酒、科罗娜、福佳、哈尔滨啤酒等,都由三个巴西人掌控!

媒体直言,中国人每喝5瓶啤酒,就有2瓶是他们生产制造的。

这三个巴西人,即3G资本的三个操盘手,分别是雷曼、泰列斯、斯库彼拉。其中,泰列斯和斯库彼拉是给巴西首富雷曼打杂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雷曼才是这个“啤酒天团”的灵魂人物。

霸气到什么地步?当“巴西三雄”在全世界大肆收购之时,“股神”巴菲特甘愿站在他们身后,与其联手掘金。



通过并购,三个巴西人先是拿下巴西最大的啤酒厂布哈马,接着收购竞争对手南极洲,一举成为全球第五大啤酒制造商,2001年前后又将巴拉圭、阿根廷啤酒制造商收入囊中。

2004年,英博集团成立,“巴西三雄”跻身英博最大股东。2008年,他们以520亿美元斩获百威啤酒,成立全球最大的啤酒公司百威英博,而去年,百威英博实现总收入468.81亿美元,约合3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天进账8个亿。



这份“简史”看起来是国际杀伐,却暗藏着中国啤酒厂商的血泪。

要知道,早在1995年,百威前身安海斯·布希公司就开始试水中国市场。那时,全国有数百个啤酒品牌,分布广泛,在区域范围内受到追捧。

2004年,安海斯·布希开始真正在中国发力,成功收购东北“老大”哈尔滨啤酒(以下简称哈啤),还获得福建雪津、湖南白沙、湖北金龙泉、浙江KK等区域啤酒品牌,国产啤酒格局为之大变。

如果说哈啤被收购,是看中百威“全国性的营销网络”作出的主动选择,那么,其他品牌大多是被动接受自己的厄运。



最典型的,当属湖北金龙泉啤酒。

经过创始人李大红的经营,金龙泉发展迅速,1994年和马来西亚金狮集团达成协议,联合投资3.3亿元,共建10万吨/年啤酒生产线项目,产能扩张至30万吨。

金龙泉迎来“黄金时代”,据统计,1994年至2004年十年时间,金龙泉累计产销啤酒3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70亿元。

仅仅2000年,金龙泉为公司所在的荆门市提供1.2亿元税收,几乎荆门市每一位公务员的工资,六分之一来自金龙泉。



然而,英博啤酒的到来,让这一切戛然而止。英博横扫了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在华啤酒合资公司的所有股份,其中包括金狮集团在金龙泉60%的股份。

你可能会疑惑于外资六成股份,但无论如何,李大红只能辞去一切职务,被“扫地出门”,再也没有回到啤酒业。

今年1月,69岁的李大红因病去世,媒体慨叹:“这位曾经的‘啤酒大王’,离开酒业已经很久了。”

国产啤酒品牌被收购的更多悲情和无奈,不为人知,大家熟知的,或许只有百威英博的闪展腾挪,它彻底颠覆了中国啤酒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不是因为反垄断政策,百威英博收购南非米勒时,雪花啤酒也会被其加入“购物车”。反过来,得到反垄断政策的支撑,华润啤酒顺利将雪花49%的股份从南非米勒手里剥离出来,助其逃过一劫,也让自己登顶。

如今,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主要由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及嘉士伯五大啤酒厂商“瓜分”。公开数据显示,五大啤酒巨头总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0%,且还在上升。



在高端及超高端品牌啤酒行业,百威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46.6%,堪称“绝对王者”。

随着消费升级,低端啤酒越发没有市场,国产啤酒厂商不得不加大投入,与百威英博抢夺市场。青岛啤酒掌舵人黄克兴坦承:“我宁入高端的红海,也不入低端的泥海。”类似观点,体现于青岛啤酒、华润啤酒的升级行动。

或许,国产啤酒反攻百威英博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