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尽力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便是最好的答案。01

任正非的两个女儿,孟晚舟曾担任华为副总裁,姚安娜进军娱乐圈;

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拿5亿零花钱投资试水,如今早已翻了几番。

可前不久,董明珠谈起儿子董东东的现状时说:

儿子三十八岁,在重庆一家律所工作,自己租房子,拿着5000块的工资,开着十来万的车,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普通人。



同为富二代,有的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上人生巅峰,有的人却只能站在“巨人”的脚下仰望巅峰。

很多人为董明珠惋惜:一辈子雷厉风行,把自己活成传奇,怎么却养出一个资质如此平凡的孩子?

但我却看到了董东东身上最可贵的一面。

他足够勇敢,妈妈是董明珠,他不惧流言蜚语,专注做自己。

他足够独立,伸手就能要来成千上百万的启动资金,他却把手背在身后,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进入喜欢的行业,和我们一样,每天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用力生活。



当董明珠的哥哥拿着经销商的回扣想走格力后门时,董明珠的儿子早已和她约法三章:

不许干涉他的生活;他不要在妈妈的影子下生活。

比起月薪5000,靠着“吸血”赚钱的人,才是最失败的人。

所以,哪怕儿子活成了一个“普通人”,董明珠谈起儿子时,也总是一脸骄傲。

在这个人人都急着立人设、走捷径、赚快钱的时代,董明珠的儿子活成了完全相反的样子,不骄不躁,有着自己的节奏。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养出一个自信且快乐的孩子,董明珠已经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前不久,她在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中被问起对儿子的期待。

她说:“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有用并不是指要做到某一个级别,而是指能做一些有益社会的事情。”



深以为然。

与其“强迫”孩子独立,不如自己成为一个敢放手的家长;

与其“逼迫”孩子优秀,不如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凡。

02

也许有人会说,董明珠作为顶级富豪,她的教育方式没有任何借鉴意义。

可如此优秀的她,尚且能接受如此普通的孩子。很多家长,却总是硬逼着孩子变优秀。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

一位妈妈给六年级的女儿定下的目标是“考进全国前三或者前五的大学”。

为了完成目标,妈妈要求女儿在课余时间完成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卷子,达到本科生的水平。



如果女儿完不成呢?

打。

去年四月,女儿背书背得不流利,妈妈一气之下将书甩到女儿脸上;

今年一月,女儿没有完成试卷,妈妈扬起手用指甲抓伤女儿的脸,留下一条条血痕。



两个月前,女儿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额外作业,妈妈直接抄起手中滚烫的锅铲按在女儿的手背上,伤口触目惊心。



本以为这位妈妈也是一位“天降神童”,没想到她的生活其实过得并不如意。

离婚后八年,她独自一个将孩子拉扯长大,工作也不顺心。走投无路的她,便把所有期望都押在孩子身上。

不愿接受孩子平凡的父母,其实是不愿接受自己的平凡。

把梦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企图用孩子的“成功”证明自己的“成功”。

因为比逼自己成功更容易的,是逼孩子成功。

看过一个演讲。

一位教育专家问台下的妈妈,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妈妈们异口同声:“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



专家建议妈妈,与其等孩子十年后高考,不如自己去参加高考。反正都已经学过一次,有了基础,何必等孩子呢?

妈妈们纷纷摇头:“我这脑子,不是这块料啊!”



专家这才说出心里话:“那您的孩子,又怎么能做到呢?”



我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

因为自己曾经摔过跤,所以希望孩子能从现在开始就变得强大。

可正如教育学家李雪所说:“一个身体只能容纳一个灵魂。”

父母不能控制孩子的人生,孩子也不需要背负父母未完成的梦想。

否则,焦虑的家长,只能养出焦虑的孩子。

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中,有一位天才少年叫何家进。

11岁参加英国《天才儿童》智力竞赛,表现亮眼,一路过关斩将。

这得益于妈妈对他的高标准。

嫌学校课程太简单,何家进要额外学习她布置的课程。



认为学医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她要求何家进在《天才儿童》的晋级赛中,选择医学相关题目。



妈妈的努力卓有成效,被问起最喜欢什么学课时,何家进明明觉得编程很有趣,最终还是选择了妈妈期望的生物。



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短短三年后,何家进的指甲已所剩无几。



妈妈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一切都晚了。

在专业压力测试中,结果显示何家进压力已达到顶级,几乎完全失去了学习能力。



对父母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亲手毁掉自己的孩子。

付出的心血,成为了孩子压力的源头;付出的时间,成为了孩子崩溃的缘由。

你以为孩子能在逆境中爆发,其实孩子只会在逆境中溃败。

毕竟,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孩子怎么可能做到呢?

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平凡”是大多数孩子的归宿。

而接受孩子的平凡,是大多数父母的必修课。

03

但凭心而论,我们真的需要这么焦虑吗?

这些年,被误解最大的,应该就是“平凡”、“普通”这两个词。

心理学家曾奇峰在一个线上读书会中问学员,听到“普通”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员们纷纷说:“碌碌无为”、“没有能力”、“渺小”……

明明代表着中等,却被解读为差到极致。

仿佛一个人一旦被定义为“普通”,一辈子就无出头之日,人生看不到任何希望。

当评判孩子的标准只有“好”与“不好”,父母们被焦虑裹挟,在内卷中挣扎,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就已经花费了很大的力气。

至今仍记得日本版《人生七年》中的一个女孩。

由美在中学时成绩名列前茅,顺利进入大学后,她不断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去出版社工作。

可她足足投了20封简历,全部石沉大海。

生活面前,梦想必须让步。

大学毕业后,她不得不在一家自助餐厅当营养师。



所幸由美从未想过放弃,在餐厅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终于,她在28岁那年成功进入了东京的一家出版社。

在一个不被看好的年纪,身边朋友都已成家立业,她却转行,从0开始。

她的人生,一定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完美人生,但却是她用无数个熬夜学习换来的人生。



对旁人来说,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配角;

对她来说,她是自己人生熠熠生辉的主角,她用了足足14年,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同样,38岁仍在租房的小律师董东东,又何尝不是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摸爬滚打呢?

哪怕别人再怎么嘲讽,他们都没有认命。

教育的目的,从不是教出一个提线木偶般的孩子。他们的确能在舞台上准确地表演,可一旦离开了操纵者,便只能疲软地瘫倒在地。

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赋予孩子独立的人格和勇气。独立的人格能让他们为自己负责,勇气能让他们坚持自己。

作家刘继荣讲过自己女儿的故事。

女儿很普通,从未凭借才艺和成绩拿过奖。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大人们问孩子们以后想当什么。

有的孩子想当钢琴家,有的孩子想做央视主持人,只有他的女儿,奶声奶气却又严肃认真地说:

“我要做妈妈,穿着印有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大人们一阵愕然,刘继荣只能苦笑着为女儿打圆场。

可有一天,她突然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班主任说她教书三十年来,从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

一次测试中,老师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在班上最欣赏的同学。

结果,除了女儿以外,其他所有同学都写的是她的名字。

发现了吗?成绩,只是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评判标准之一。

人生有很多维度,善良、温柔、乐观……只要拥有其中一种品质,此生便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父母与其纠结于成绩排名,让孩子在高压之下失去快乐,不如擦亮双眼,找找孩子别的闪光点。

与其纠结于分数,不如用另一种方式,成就孩子人生的圆满。

因为,父母放下焦虑,接纳孩子的平凡,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平凡人生中最不平凡的事情。

04

马云谈起对儿女的教育时说:

“我们已经这么辛勤地工作,我们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子孙能活在更好的世界。我希望他们能够安康,更加的幸福,更加的乐观。

因为人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灾难,但拥有乐观的心的人,将永远不会放弃寻找解决的办法。”



成功如马云、董明珠,都只要求孩子成为健康的普通人。

而平凡如我们,对孩子最好的期望,又为什么是成为人中龙凤呢?

当父母接纳了孩子的平凡,才能看得见孩子真正的闪光点。

这时候才会发现,孩子从不真正的平凡。

他们尽力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便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