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信号被关,催生了“北斗”。

被排挤出国际空间站,有了自己的“天宫”。

西方对华为下手,逼出了“鸿蒙”。



若干年后,西方一定会更加后悔用封锁方式压制中国科技创新。

从巴统协议到瓦森纳协议,它们的封锁限制从未停歇。

1994年4月1日,美国主导的《瓦纳森协定》,涵盖了先进材料、材料处理、电子器件、计算机电信与信息安全、传感与激光、导航与航空电子仪器、船舶与海事设备、推进系统等9大类;另一份是军品清单,涵盖了各类武器弹药、设备及作战平台等共22类。中国都在被禁运国家之列。至今,仍没有解除禁令。

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靠“拿来主义”奶大的中国不可怕,被逼出来自主创新的中国才是最可怕的。在我国科研人员的努力攻关下,已经有不少高科技产品实现突围。

华为鸿蒙涉猎的操作系统,中芯国际进击的芯片,是中国正在开拓新领域,而在特种钢材、光刻机核心材料、盾构机、大型电动振动试验台、刚机等众领域,中国都曾上演过惊天逆袭,从被封锁被压制,到逆袭、垄断。

中国今天的强大不来自其他国家的“施舍”,是靠自己换来的!

西方打起封锁牌,另一层顾虑来自经济,害怕中国技术突破打破西方坐享高利润的垄断。



无论是现在疫苗,还是曾经的碳纤维、交换机、港机……中国制造一旦掌握技术,就立刻能把价格打下来,让黄金变成“白菜价”,惠及更多国家。

煤制油过程中的单向阀,只有德国能生产,单价要180万,且寿命只有1-3个小时。中企株洲西迪公司自主研发成功,价格只有不到德国人九分之一,售价不到20万寿命超过1年。

石墨烯曾经要价5000元1克,中企杀入后,最低时候甚至低于1元1克。



封锁背后是对中国技术体系和工业力量恐惧,打压也是荣誉,是西方对中国技术实力的“盖戳认真”。

形成对比的就是印度。

为何印度在西方眼中是“顺民”而中国却屡被压制?因为,印度制造自主研发能力弱、科技水平相对低,更依赖西方产业的“奶”。比起独立自主,全世界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中国,人口十多亿的国家,工业依靠外人的印度,这自然会博得西方国家青睐。

从产业链上的“冤大头”,到如今在众多领域成为“执牛耳”,中国的进步离不开中国科技企业持续攻坚。

“面对国外不断加码的科技施压,中国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实现科技自立?”前不久,方太联合知乎发起“五问创新”活动中的首问,成为摆在中国创新型企业面前的紧迫命题。



今天,中国企业把国外的技术、产品在国内快速落地的方式已经行不通。想要走得更远、更稳,基础领域创新成为唯一出路。

未来各个国家的技术比拼,归根到底来自于材料、化学、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精尖智造等基础性领域和核心关键部件。在这些方面,中国企业不能再满足于“跟跑”,而更要有实力“领跑”。

“中国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实现科技自立?”方太给出的答案是——做自己的产品,用中国的标准。

2008年起方太先后向IEC委员会提交了六份标准不同的修订方案,均未能通过。经过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太集团提交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吸油烟机和其它油烟吸除器具的特殊要求》国际标准修订案,终于通过了IEC的专家审定。对于当时中国300多家吸油烟机的生产企业而言,将近1000万台的近吸式油烟机得以上市销售,不再受标准限制,产生的间接效益超百亿元。

过硬的创新实力让方太主导修订国际标准成为可能,“中国标准”也让中国企业有了创新的土壤,最终使整个中国吸油烟机行业在全球赢得了更多的市场话语权。



美国发起贸易战的同一时期,中国制造业的自我升级已经在计划之中。

2018年3月1日,“中国标准2035”项目启动会在中国工程院召开,这项15年国家大战略被外媒称为“中国制造2025”升级版。

标准就代表着话语权,中美竞争实质上就是谁来控制全球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标准。标准的制定者一直以来大多是在西方内部轮流坐庄,标准制定的第一要素不是技术,而是国家的整体实力,这些年中国产品在世界上饱受西方标准的制约,技术创新也宥于标准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