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桃子酱,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生于1992年的嘉敏,最近打算换工作。她理想的工作,是岗位分工明确(不会莫名其妙地身兼多职)、制度完善(至少加班得有加班费)。当然,最重要的是收入不错——“这样我就可以安心展开半退休生活了”。事实上,25岁之后,嘉敏就开始谋划自己的未来了。


嘉敏正是那些早早考虑养老问题的年轻人的一员。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76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有89.3%的受访者关注养老问题,其中有27.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代际分布上,90后(80.6%)是最担心自己未来养老的群体,80后(80.0%)其次;85后(87.0%)是最担心父母养老的群体,90后(86.8%)其次。


也因此,人们认为,在年轻人的焦虑清单上又增加了一项:养老焦虑。有媒体甚至用上这样的表述——“现在的年轻人,还没脱单,就已经积极准备退休了”。


当代年轻人正面临愈加复杂的养老困境


“70后、80后、90后,都如何看待养老问题?”


在知乎上提出这个问题的题主,提及一张名为《独生子》的照片——左边病床躺着老母亲,右边躺着老父亲,中间是无助的孩子。“脆弱的背影中,仿佛看到了现在的‘我们’,或是n年后的‘我们’。”


而知乎网友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1982年(生),未婚,养老问题跟我的婚姻问题一样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儿是哪儿。目前唯一能想到的应对办法就是多存钱,每年做个体检。”(@燃然)


“90后,已经开始研究养老问题了。个人想法是趁年轻保养好身体,努力工作,好好理财,晚年退休后有充足的退休金。有伴侣或者好友们一起住的话就结伴养老,或者去养老社区。不想麻烦子女。”(@多语星人)


趁我们正年轻,重新认识年老的真相,对养老生活未雨绸缪。/unsplash<br>
趁我们正年轻,重新认识年老的真相,对养老生活未雨绸缪。/unsplash


“90后。对于父母一辈的养老问题持悲观态度,毕竟年轻人比例越来越低,养老压力巨大;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老问题持乐观态度,因为退休年龄会逐渐变高,比如我50岁时可能退休年龄是70岁,那么养老问题就不存在,需要考虑的是老年人的失业问题。”(@giao)


“90后,不婚不生,养老嘛,有钱就可以啦,而且AI发展很快啊,等老了说不定机器人保姆很普遍了。”(匿名用户)


舆论普遍认为,当代年轻人正面临愈加复杂的养老困境:其一,老龄化加速的社会现实,是引发全社会“养老焦虑”的主要背景;其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养老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其三,年轻人对自身未来保障的焦虑。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舸在《年轻人为何已产生养老焦虑》一文中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是年轻人对养老金预期的下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不断增大。根据官方数据,2019年中国尚且能实现3.5个劳动年龄人口供养1个老年人,这一指标到2050年将降至1.4∶1。此外,养老保障体系存在“三大支柱”——国家强制的基本养老保险、以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为主的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后两者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保障程度和覆盖面均不足。养老保障“多层次”体系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企业职工面临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风险。


2021年5月13日,广州,一个高端养老社区,通常采取“一个社区配一家医院,医疗和养老形成深度结合”的模式。/ 阿灿<br>
2021年5月13日,广州,一个高端养老社区,通常采取“一个社区配一家医院,医疗和养老形成深度结合”的模式。/ 阿灿


其次,我国家庭呈现小型化趋势,成员数量不断减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9年家庭户均规模仅为2.92人,而该指标在1982年为4.41人;单人家庭、空巢家庭的比例也不断提升。另外,成年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在下降,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也在变远。家庭结构的变迁,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年轻人的养老观念也发生显著改变:社会化养老得到接纳和推崇。


《广州日报》评论文章则提供了一个视角:年轻人的“养老焦虑”,可能是他们所构建的一个社交场景,应该关注这一话题背后的社群认同感。“90后、00后生在互联网时代,崇尚在网络中表达自我、传播个性声音,他们愿意把生活困惑展示给有共同点的‘好友’看,也善于从共享中找到求解的办法。说到底,这个话题构建了一个社交场景,而并非所有年轻人真的有多焦虑。”


想做一直想做但没时间去做的事


2020年10月,清华大学与腾讯理财通联合发布的《国人养老准备报告》显示,有超过七成的90后受访者表示自己考虑过养老问题,但其中“想过,但未具体规划”的占比为64.15%,“已有初步规划”的占比为8.04%,只有0.96%的人表示“已有完整规划”。也就是说,焦虑归焦虑,但正如“买了书就等于读过”,年轻人在养老问题上,也有类似心态——“有过念头就等于考虑过”。至于具体规划,时间还早呢,不是吗?


当我们担忧养老问题时,我们到底在担心什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上述调查显示,73.6%的受访者担心照顾老人的时间和人手不够;59.6%的受访者则担心“空巢老人”出现紧急情况得不到及时救助;52.6%的受访者担心经济上恐难支撑未来的养老开销。该调查也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应该为养老早做准备:通过理财增加养老资金储备(49.9%),锻炼身体、尽量保持健康饮食和作息(47.8%),等等。


那么,养老资金储备到底有多少才算够?也就是说,有多少钱才能过上理想的退休生活?《后疫情时代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人将退休储蓄目标定在150万元,退休的目标年龄在57岁左右。但也有不少人认为,150万元远远不够:经济学者郎咸平的建议是242万元,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的建议则是“一个将在2027年之后退休的人,需要300万元至500万元才够养老。类似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也有人认为,没有5000万元以上根本不敢想。


年轻人的养老焦虑,正是基于他们对退休生活的高预期。对他们而言,退休不是混吃等死,而是保持目前的生活质量,过上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他们想环游世界,想学各种无用但有趣的技艺,想做一直想做但没时间去做的事,而这一切,都需要有足够的钱。


不论每个人心目中的养老资金储备金额是多少,专家们的建议都一样:尽早进行规划和投资,最好从30岁就开始。根据《后疫情时代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的统计,2020年调查群体中51%的受访者已经开始储蓄,这一数据在2018年、2019年分别是44%、48%。


而有些年轻人走得更远,他们希望35岁就退休,是“FIRE”运动的身体力行者。“FIRE”即“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经济独立、提早退休)。简单而言,就是每个月储蓄率达到50%以上甚至更高,攒够一年生活费(不考虑通胀因素)的25倍后,你就可以靠4%的理财收益享受退休生活。


在脉脉上认证为腾讯员工的“武当弟子”就是如此:35岁,有1000万元的房产、1000万元的腾讯股票、300万元现金,已经准备好退休了,“995拼了十多年就是打算把别人一辈子的钱提前赚完”。


当然,你也可以随遇而安,过好现在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准备养老资金而节衣缩食。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肖文就提出,基于整体生活满足感,过好当下的生活远比储蓄重要。


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并不可怕


2018年,由70后媒体人金杜牵头,她和6位闺蜜举行了一场相识10周年的聚会。在聚会上,她们说起年轻时的梦想是7个人在一起养老,但其实根本不用等到老的时候再实行,应该在体力和经济上都有能力的时候,安排好20年以后的生活。


于是,她们在广州近郊的南坑村租了一间700多平方米的村屋,花费400多万元,将之改造为“闺蜜养老房”——“大多数人只是说说而已,但我们做了,而且做成了。”她们约定,为了将来老了以后住在一起不寂寞、不吵架,大家从现在开始都必须学习一项“独门绝技”,比如烹饪、种菜、插花。在金杜看来,“自信的女性要在一起长期生活,一定要建立游戏规则,我们只有彼此独立,才不会成为对方的负担”。


抱团养老,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


2020年,《梦想改造家》第七季中那个位于丽江的“乘风破浪的家”,从概念到设计,与金杜和闺蜜们的养老房几乎如出一辙,只是屋主变成了5位50多岁的单身女士;在杭州余杭区瓶窑镇港东村一栋小别墅,朱荣林和其他老人自愿结伴、共同生活;在芬兰,老年公寓会招募年轻人与老年人同住,一举两得——老年人获得了年轻人的陪伴,年轻人获得了租金低廉的住所,以及老年人分享的宝贵人生经验和阅历。和自己的闺蜜、朋友一起慢慢变老,那么变老就再也不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


闺蜜抱团养老,梦想中的退休生活罢了。/《梦想改造家》<br>
闺蜜抱团养老,梦想中的退休生活罢了。/《梦想改造家》


舆论也认为,年轻人提早考虑养老问题,主张“自己养自己”,可谓“人间清醒”。未来,人们应该向激发社会养老意识觉醒的这群年轻人致敬。


“社会养老意识的觉醒对于未来解决养老问题具有正面作用,防范风险总是比化解风险容易得多,但也无须过度悲观。从某种程度上说,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并不可怕。科技革新一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智能养老、科技养老在未来都会大有可为。”杨舸写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桃子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