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一枚距今9900万年的琥珀化石中竟完整保存了四只对虾。该成果于北京时间5日发表在了国际期刊《科学通报》上。



(琥珀化石中对虾生活环境复原图 云南大学供图)

琥珀是远古植物树脂长期埋藏于地层并经过分子聚合后形成的化石。这枚琥珀产自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目前收藏于昆明一家博物馆。它长约13厘米,内部保存了四只完整虾,这些虾形态一致,均属同一物种。由于标本第二腹节的背甲呈三角形,且腹节侧面的中部具有铰合结构,研究者将其归入十足目下的枝鳃亚目。



(琥珀化石图片 云南大学供图)

通过显微CT、同步辐射等先进成像技术,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虾额角的上下缘都有牙齿、无眼后刺、外骨骼薄而光滑,这些特征可将其归入对虾科,但它又区别于对虾科已知物种,因此科学家将其命名为“琥珀晓虾”。


(先进成像技术下的该琥珀化石 云南大学提供)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云南大学教授刘煜说:“作为对虾科一员,它的现代‘亲戚’被人们熟知,比如常见的竹节虾、南美白对虾等,可以推测,这些生活在白垩纪的琥珀晓虾是当时捕食者的美食。”

说到这枚琥珀的形成过程,刘煜推断道:“树脂从树上掉落或流下,包裹了树根部或浅水处各种小动物。这些虾头部的朝向大致相同,表明它们是同时被裹进树脂,而由于它们身体上没有腐烂迹象,可判断它们是活着或刚死去时被包裹进了树脂团。”

令研究者惊讶的是,这枚琥珀中还保存了不少罕见生物类群,包括19只甲虫幼虫,及菊石类、双壳类、海百合类、珊瑚类等海生动物类群。“这一丰富的组合表明,白垩纪时的缅甸胡冈谷地是多种类型动物适宜的栖息地。”刘煜说。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云南大学、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科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中科院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共同完成。

记者:岳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