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日(ID:zhi_japan),作者:姚远,编辑:曹雅琦,头图由Misa Nakagaki拍摄
“胶囊旅馆”(カプセルホテル)是日本热门的一种高密度住宿酒店,因其太空舱般的狭小住宿空间而声名远播。这些相互堆叠的小格子仅够容纳一人睡眠,配备着相应简便的生活设施,旨在为繁忙的上班族及疲惫的旅客提供一个便捷而经济的落脚处。
但“胶囊旅馆”这一概念的起源,却要上溯至日本70年代建成的一座建筑物,这便是出自“日本建筑三杰”之一的黑川纪章之手的“中银胶囊塔”(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
黑川纪章:以共生的名义
黑川纪章于1934年生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他的父亲是远近知名的建筑师黑川巳喜。当时,经过二战,日本百废待兴,建筑师是最急需的人才之一,父亲经常会带些建筑模型回来,全家一起讨论怎么建造才能既节约成本,又抗震、牢固且美观大方。不久,黑川纪章也子承父业,走上了建筑设计的道路。
1957年他毕业于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后又到东京大学深造,以研究生身份在著名建筑设计家丹下健三研究室工作,1959年获硕士学位,次年便崭露头角,参加“新陈代谢”组织并作为中心成员活动。28岁时便开设了黑川纪章都市设计事务所。1964年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
在长达约半个世纪的设计活动中,黑川纪章曾多次荣获包括被称为世界建筑诺贝尔奖的法国建筑奥斯卡金奖、日本建筑界最高奖的日本艺术院奖等殊荣。他所设计的新加坡republic plaza,获1996年世界最高建筑奖的法国世界不动产协会奖。而吉隆坡国际机场2004年被授予第一届21世纪绿色建筑世界奖和意大利“业主与建筑师”优秀大奖。
美国芝加哥美术馆为了表彰他对建筑界的贡献,将其展厅永久命名为“黑川纪章画廊”。而法国蓬皮杜中心将黑川纪章体现新陈代谢设计思想的原件素描和图纸模型永久所藏。此外,“黑川纪章回顾展”自1998年1月于巴黎日本文化会馆拉开序幕后,分别在伦敦RIBA建筑中心,芝加哥美术馆、柏林日德中心、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和日本国内巡回展出了3年以上。他所设计的“中银胶囊塔”和“索尼塔”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世纪遗产/重要现代建筑”名单。
从“新陈代谢”到“共生”
1960年,年仅26岁的黑川纪章作为最年轻的创始成员,加入了激进的“新陈代谢”运动,该运动强调:“一切生命中均存在未知的领域,而每种文化中都有超越我们理性认识的神圣领域。”呼吁建筑应该像生命体一样,能够进行不断的自我更新,而不是强调采用统一的“国际”模式。建筑设计在考虑强势文化影响的同时,更应该尊重地域的文化、多样的文化。
在1970年的大阪万国博览会上,黑川纪章设计的空中主题馆、东芝IHI馆等三幢建筑,以及1972年中银胶囊塔,仿佛随时可以被拆卸的建筑部件,将建筑所具有的发展可能性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它们让战后迅速发展的城市变得更加喧嚣,成为时代生命的象征。为此,黑川纪章被视为建筑界的前卫人物。
而后,经过近40年的实践,黑川先生又不断将其思想进行完善,先后经历了共时、变生的阶段,最终发展为成熟的“共生”思想。“共生”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异质文化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历史与未来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
黑川先生说:“将人类视为仅次于上帝并控制整个自然界的理性生物的人本主义学说正面临着危机,我们应该逐渐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依赖于我们星球上许多生命形式的共生,建筑和文化同样如此。”
1987年出版的著作《共生的思想》,获得日本文艺大奖、美国AIA最优秀建筑书奖,在英国还被选为RIBA十册优秀图书之一。它成为今天建筑设计界的一个重要依据,成为黑川纪章对现代建筑界最大的贡献。
从“中银舱体楼”到“国际新美术馆”
在黑川纪章的作品中,1972年设计的东京“中银胶囊塔”是一个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建筑,这也是其早期实践“新陈代谢”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同时也表现了黑川先生早期打破“机械建筑”束缚而追求有生命的、可以改变的建筑决心。
它可分为两个部分:建造永久性的结构,然后插入居住舱体。后者可以随时更换。黑川纪章用140个6面舱体,悬挂在两个混凝土筒体上,组成不对称的、中分式楼。在仔细琢磨的小房间里,配有磁带收音机、高保真音响、计算机和浴厕,没有一寸多余的空间。中银胶囊塔,成了那个飞跃时代的纪念碑。
黑川纪章谈到该建筑时说:“这一工程的中心思想并不是寻求大批量生产的优越性,而是寻求在自由地布置单体空间的过程中,表达新陈代谢的可能性。”
从“新陈代谢”到“共生”思想,黑川纪章用了近40年时间。在这40年中,他设计的作品已经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遗产。而他晚年成就的东京国立新美术馆,以共生为理念,强调所有建筑都是为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建,成为日本建筑史的典范。
东京国立新美术馆的建筑总面积约为48980平方米,是日本最大的美术展演空间,它有着由一片片玻璃所组合成有如波浪般的外墙,完美诠释了与周边森林共生共存的意象。
玻璃引入自然光,强调节约能源。室内超挑高的空间搭配灰色清水泥的高塔设计,随着光线的游移传递出不同层次的光影表情。驻足于馆内自然波纹的光线下,仿佛美术馆自身也与附近的公园林地呼吸共存。设计从绿色概念出发,使建筑具有耐震、雨水再利用、地下自然换气等功能,且与地铁站连接。
黑川纪章生前共设计了27所美术馆和博物馆,他视这些美术馆为自己的孩子,他曾说:“我创作出来的孩子,每个的脸型、所生的时代、所受的教育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个性也不一样。唯一共同的地方是,他们的遗传因子是一样的。自己创造的作品都是可爱的,包括失败的作品。即使孩子们的脸会很相近,他们的性格也完全不同,建筑也是如此。”
从建筑师到角斗士
从80年代起,黑川纪章就把目光投向中国,曾任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竞标的评委,而北京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和南京艺兰斋美术馆也都出自他的手笔。此外,他还参与了广州、深圳等城市部分区域的规划设计,深圳中心书城建筑方案就是由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他和其他评委们的决策影响着中国城市建设的走向,在学术和设计思想方面更是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的影响。
黑川纪章从出道开始就不断经历各种波折,从未退缩过。因为他始终坚信:“但凡一个有设计理想的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他的勇气表现在向那些已经被公认的20世纪世界建筑的巨匠们挑战,他在《从机械时代到生命时代》中公然宣称:“建筑是思想的表现,只做一个漂亮的外壳对我来说没有意义,建筑也不同于服装设计,建筑要表现一种思想。”
然而,晚年的黑川纪章可谓命运多舛,特别在他生命的尾声,先是1976年完成的索尼大厦被推倒,Plantec事务所设计的玻璃幕墙商务楼将取而代之;后来又传来经典的中银舱体楼也面临被解体的危机。步入政坛,却在东京都知事选举和参议员选举中连遭挫败,终因心脏衰竭于2007年7月12日溘然长逝。
黑川纪章与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建筑界三杰。充满对立面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推翻与继承,激进与平和,修佛的出世与从政的入世......在倾尽毕生精力的求索中,创造了精彩的哲学理论与辉煌建筑。正如黑川纪章所说:“日本传统上并不把物质本身看得很重要,任何事情不可能永远存在,然而,精神和建筑与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却是永恒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日(ID:zhi_japan),作者:姚远,编辑:曹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