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网今天6月2日引述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说,这次疫情中,病毒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传播力很强,病毒通过短暂的非直接接触就可以造成传播。
广东卫健委网站公布的消息说,截至6月1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481例(其中境外输入1千038例)。
6月1日0-24时,全省新增10例本土确诊病例,其中广州报告7例;佛山报告3例。这10例都是从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
此外,又新增了7例无症状本土感染者,广州报告5例,深圳报告2例。
英国金融时报今天分析广东疫情走向指出,除了潜伏期,交通管制、核酸检测、高中考延期、疫苗有效性等因素之外,还有今年中共建党百年对广东官员的特殊政治压力。
另一个疫区安徽省已将防疫和建党百年联在一起。据中国卫健委官网消息,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5月中旬在两次会上表态称,要“力争在一个潜伏期内防住疫情、稳住局势”、“以最短的时间处置好我省这次疫情,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广州人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这几天的广州,我不敢细看。
刚刚过去的6月1日,广州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例,无症状感染者5例。
作为疫情中心再度封闭的广州,仿佛又回到去年那段灰暗的日子。
但这一次,不一样了。
01
昨晚,广州荔湾区广钢新城。
几百家住户隔着窗子搞了一次大联动。
远远看去,家家户户窗子里人影难辨,但却声音震天:
居民们你承我接式呐喊:“广州!”
——“加油!”
有人拿着闪光灯奋力挥舞,
还有居民直接在阳台上公放《我和我的祖国》。
没有扰民警告,
反而引发了一场不约而同的大合唱。
连四、五岁的孩童都扒着窗口,喊着“中国加油!”
背后的大人却默默红了眼眶。
这一夜,千家万户。
有人隔着窗户泪盈满眶,有人隔着屏幕哭出了声。
这几天的广州,太不容易了。
02
广州疫情防控一线阵地,
一群刚刚大二、大三的00后,自愿加入到全民检测的志愿者队伍中。
场地人员嘈杂,
记者镜头下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女同学李杨已经在现场喊到失声:
“请来我这里测体温!”
有的学生被分配在信息采集区、有的在等候区,还有的在检测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
6月广州的天气越发炎热,防护服一穿就是4小时不能脱下。
闷热难当,但学生们毫无怨言。
只觉得更懂得了防疫医护人员的辛苦。
没有躺平,没有内卷。
志愿者群聊记录里,只有“马上来”、“通宵也可以”。
大家都想尽一份绵薄之力。
话里话外,懂事得让人心疼。
此刻当代青年人身上彰显的责任与担当,最是难得。
03
还有4天就是高考。
原本以为这一年能平静迎来人生中的第一份重要答卷。
突如其来的疫情却打乱了广州高考学子们的备考节奏。
然而外界嘈杂纷扰,他们坐怀不乱。
截图自微博视频@唐旋老师
广州各区已经统筹好高三师生全员的核酸检测工作,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
冷静应对,全力以赴,无问西东。
广东学子们,高考加油。
04
广州的6月,伴随着炎热而来的,还有强降雨。
一张图让人感触颇多。
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
检测核酸的临时站点没有搭建好的帐篷,但防疫工作没有中断。
市民撑着伞来了,医护人员在大雨中照常为他检测。
一旁可爱的工作人员用塑料凳子罩在头上,
权宜之计,却能让视线不受雨水干扰。
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广州此次战疫的决心。
05
荔湾中南街的一个街坊群里,有人彻夜难眠。
疫情打乱了正常生活,可能是因为家里存粮不多,泡面成了主要的食物。
丈夫却因为妻子的一句话,难受了一晚上:
“要不我们去医院打掉孩子吧,不然到时候孩子肯定没有营养…”
有热心肠的人看到后赶紧给他们支招,传授自己的经验。
也有人说他们矫情,孩子没有想得那么脆弱。
体谅一下,和他们情况类似的很多人都是初为人母。
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怎么把父母的角色做好。
别急别慌,食物都已经在路上了。
广州
广东各大商贸企业正在响应号召,夜以继日保障城市生活必需品供应。
临时“移动超市”陆续进驻社区,将生活物资送到居民家门口。
孩子大人,都会平安度过。
06
红码、绿码我们见得多了,这两天广州却惊现一批黄码。
健康码变黄的居民,不但无法乘坐公共交通,出入场所也会受限。
不但不得进入酒店、商场、超市、车站、机场等各类公共场所,学校、各类监所、养老院等特殊场所也进不去。
图源:网络
原来,这是疫区涉及的重点人员中未按要求完成核酸检测的表示。
完成“三天两检”且结果均为阴性,系统才会解除黄码。
加急找站点检测核酸,成了居民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还好有大家的自觉,还好有医护警卫的在岗坚持。
07
一张女警雨中守护警戒线的图片,传遍全网。
她是今年4月刚刚加入广州警队的95后民警翁杨舒。
风雨大作,翁杨舒和同事们这几天基本都是通宵值守。
最辛苦的还是那些白衣天使们。
广州这样闷热的天气,他们被捂在厚重不透气的防护服里。
一边忍受着酷热煎熬,一边手头的工作一刻也停不下来。
还记得那个曾被胡歌“掀盖头”的广州护士吗?
2020年的大年初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曾萍驰援武汉一线。
因为在防护服上写了“胡歌老婆”这几个字,还被胡歌本人回复:
“你是最美丽的小光头,没有你和战友们的坚守和无私奉献,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健康和幸福生活,期待疫情早日过去,期待早日掀起你的‘盖头’来。
这个名字暂时借你一用,之后记得还给我哦”。
图源:南方都市报
如今她继续在广州的抗疫前线发光发热。
去年为了抗疫剃了头发,现在已是长发及肩。
她说:“因为对国家很有信心,今年我不会再剃头发了。”
08
时隔一年,广州又回到外卖只能送到小区门口,要自己下去拿的日子。
图源:微博
处于疫情封闭管理地区的市民,开始居家办公、每天醒来看疫情新增情况。
说起来做起来都那么熟悉,但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经过一轮考验,再次面临突发疫情的人们变得更有序更自觉。
该做核酸的做核酸,该打疫苗的打疫苗。
不慌不乱。
因为整个广东省人民都打从心底认定:
中国强大,这次疫情,我们没问题。
09
这次广州疫情刚传播开来的时候,有人说“广州以一己之力,为国挡病毒”。
广州妥妥的人流担当,守护着中国的“南大门”。
但“挡病毒”的说法我却不敢苟同。
无论在沿海城市、中心城市,还是中国境内任何一个城市,
没有一座经历过疫情的城市,会希望疫情卷土重来。
广州有包容与实干,更有满满的人间烟火。
既然疫情已经来了,那就选择风雨共度。
广州人知道,只有积极应对、携手鼓励,才能再度击退疫情。
何况祖国伟大,人民可爱。
这次广州人民一定能再度难关。
没有什么是一顿烧腊解决不了的,
广州,加油!
广州2名外籍染病人员带病逃脱?当地警方回应
据广州市公安局白云区分局官方微博消息,6月2日,白云警方查处2名涉疫情谣言传播者。
近日,社交媒体流出所谓“越秀矿泉瑶台片区2名外籍染病人员带病逃脱”的消息,经警方核查,证实为当地去年疫情期间已被传播过的谣言。6月2日,白云警方分别在白云区景泰街、均禾街找到再次传播该谣言的景某(男,87岁)、冯某(女,52岁)。目前,警方已对景某、冯某进行警告处理,两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删除相关信息。
警方希望广大市民群众积极配合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不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广州疫情又爆发,刷屏的街头一幕,揭开了中国不为人知的秘密
广州疫情有点紧。5月31日,一天就报告了20例新增本土病例。今天凌晨,荔湾区的两个街道被调整为了高风险区。这次疫情,和以往国内的情况都不一样。这是印度发现的变异病毒首次袭击中国。这种病毒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感染者在一个餐馆吃顿饭,就能导致多人被感染。这次短短十天内,广州就已经出现了5代传播。
看起来,这波疫情比以往都强悍,危险。但是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大家并不害怕。重视归重视,但丝毫不恐慌。
和早期武汉疫情时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因为我们已经非常确定,广州可以很好地控制住疫情。而这种信心背后,其实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
0 1
如果你也一直在看新闻,就会发现:广州在用一套特别精准有序的程序,来控制疫情。5月21日发现第一例感染的婆婆后,立即围绕婆婆进行筛查。随后集体核酸检测。
医护人员全副武装,普通市民戴着口罩有序排队。短短几天,就检测了347万份样本。很辛苦,但很有序。基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都在用很正确的方式全力合作,一起阻断这场疫情。
这几天,广州街头这一幕刷屏,很多人感动于医护的不辞辛苦,和民众的默默配合。但我看到了中国人身上的另一种东西——解决问题的能力。回想武汉疫情。就在一年半以前,我们还基本都是懵的。
根本不知道要戴口罩,对核酸检测闻所未闻,完全不知如何应对这疯狂的新冠病毒。
而如今,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就掌握了一套精准的手段,用极简单、有效的方式,让那个难缠的小病毒无处藏身。
关键是不管病毒在哪儿突袭,14亿中国人居然都可以通力合作,行之有效地把它消灭。
——中国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你说牛不牛!再说一个冷知识:2003年SARS疫情时,感染者的诊断标准里是没有核酸检测的。因为那时我国的医疗水平有限,经济水平也不如今天,别说核酸检测,有些医院甚至连CT都没有。还是SARS疫情出现后,我们意识到检测的问题需要解决。医疗科研人员们迎难而上,全力奋战8个月,才研发出了全世界第一个SARS检测试剂盒,诊断准确度高达99%。
而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不久,我国的多款国产核酸检测试剂盒,就第一时间投入到了抗疫之中,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次广州疫情,甚至有了24小时工作的自动核酸提取仪,甚至有无人机来配送检测样本。
不到20年的时间,从根本做不起核酸检测,到完全实现“核酸自由”。
这就是中国人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很了不起。
0 2
类似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日常中最离不开的电。几十年以前,中国大部分家庭都还没有电。我们小时候,也几乎家家都常备着手电筒和蜡烛。因为晚上停电是常有的事。
但最近的十几年里,好像很少有“没电了,赶紧点蜡”这种场景了。24小时有电,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就算偶尔停电,也多是因为小范围的检修或者线路故障,很少有大范围、长时间停电的情况了。最近B站上有一个视频很火,说在国外的问答网站上,有印度人提问:“在中国,能做到一年24小时不间断供电吗?”评论区里,另一个外国人的回答收获了一万多个赞:“他们不仅每天24小时都提供电力,而且我的中国朋友记忆中最后一次停电,还是在2005年,这令我印象深刻。”
其实很多外国人不知道,这些年,中国哪怕是最偏远贫困的、没几户人家的农村,也都一点点地实现了“户户通电”。据统计,国家电网公司用于户户通电工程的总投资高达788亿元。因为“电”这东西太重要了,有它没它,过的是两种日子。所以中国人就是有一种执念:无论多难,全国人民都得用上电。“让所有人都用上电”,这句话说得简单,做起来真是难如登天。
但中国人决心要做的事,再难也总有办法一点点去完成。在一代代电力人的努力下,在一天天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的艰难里,这个问题,解决了!
而印度人为何如此关注我们的用电情况?因为他们至今仍有几千万人用不上电。甚至在发达国家,24小时不断电也同样难以实现。
比如今年年初,美国德克萨斯州就发生了大规模的电力短缺。超过350万个家庭和企业,在极寒天气中连续忍受了好几天的断水断电,更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一百多人的死亡。这样的消息在我们看来,还真有点不可思议。
早在2018年底,我国的全年发电量就达到了71118亿千瓦时,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电量。平均每2秒产生的电力,就可以满足一个中国人一辈子的电力需求。不仅电量足,电价还便宜。在36个国际经合组织国家里,我国的电价排倒数第二。
以山东德州为例,居民生活用电第一档为0.5469元每度,第二档为0.5969元每度,第三档为0.8469元每度。而美国德州,4月份的最新电价已经飙升到了13元每度。看看,同样都叫“德州”,电价却差了快20倍。
这种理所当然的幸福背后,同样很不简单。
因为在高压输电领域,有很多世界性难题,而我国的电力工程师们开始钻研这一领域时,已经比世界领先水平落后了约35年。但电力是刚需,更是发展的基础,必须要解决。中国电力工程师们咬紧牙关,一步步攻坚克难、从无到有,用20年的时间赶超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比如“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是世界上在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工程。
从研发,到设计,再到安装,都是我们国内完成的。具体有多厉害呢?借用工程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你已经做到最高水平,俯视下去发现周围已经没有其他对手了。”
0 3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越来越好。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美好来自哪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中国人总能想出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以前我们穷,怎么办?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老百姓肉眼可见地富了起来。
以前我们吃不饱饭,怎么办?
很多像袁隆平一样的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勤恳钻研,想尽办法提高粮食产量。老百姓渐渐衣食无忧。以前我们交通不便,怎么办?
修铁路,建高速,搭桥梁……中国人用几十年的时间,把中国大地连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网。
现在我们高铁、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一,桥梁隧道规模世界第一,基本实现了“去哪儿都方便”。
以前我们国际地位不高,怎么办?我们一边提升国力,一边做各种努力。现在不但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还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人刮目相看。以前我们军事、科技落后,怎么办?
一代代科研人员前赴后继,不断攻克难关、突破技术瓶颈。终于,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各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飞速而来。早在建国之初,毛主席曾经感慨:“ 现在我们能造桌椅,能造茶碗,能种粮食......但是,拖拉机、汽车、飞机、坦克,一件都不能造。”如今,别说汽车拖拉机,我们的飞船都已经在火星满地跑了。
短短的70年,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巨变。
这飞速发展背后的秘密,其实很简单。
就是我们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中国人聪明、实干,骨子里总有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
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只要我们想解决,好像就没什么是解决不了的。
不管是抗击疫情,还是发展经济。
不管是填饱肚子,还是探索宇宙……
中国人只要下决心做一件事,最后基本都能做成。
真的了不起,也真的值得骄傲。
今天的我们不用再羡慕任何人。
不管遇到什么困境,我们都应该充满信心。
因为一次次事实已经证明:我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