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
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其寿命极限,池塘边的蜉蝣生命短至一天,来自深海的南极海绵寿命却长达1550年,而对于人类而言,这个数值大约只在100岁左右。
目前人类长寿记录的保持者来自法国,名叫珍妮·卡门(Jeanne Calment),她出生于1885年,1997年宣布去世,活了122岁又158天。珍妮的案例说明122岁并不是人类无法企及的数值,但人类的极限到底是多少岁,始终没有一个定论,近期《自然通讯》杂志上一则来自新加坡、美的联合研究给出了具体答案。
(图:珍妮·卡门 Jeanne Calment)
一、英美40万人大数据:150岁已是极限
5月25日,新加坡生物技术公司Gero 和美国罗斯维尔帕克癌症中心(RPCI)研究团队联手,通过对英、美、俄等国数十万人的血液标记物研究,发现了一种可用于测试生物衰老程度的新指标——动态生物体指标(DOSI),它的升降与衰老强烈相关,科学家由此推算出人类的寿命极限在120-150岁之间。
这里的“150岁”与我们一般理解的年龄概念有所不同,一般我们会将当前日期与出生日期的差值作为自己的年龄,生物学中一般称之为“时序年龄”,而在研究中,科学家主要使用各种生物指标来评估一个人的真实年龄,被称为“生物年龄”。
研究人员观察到,人体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其动态生物体指标(DOSI)会发生比较大的波动的,例如不良作息、工作压力、饮食习惯等,而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症(心血管、糖尿症等)更是加剧老化的“元凶”之一。
不过DOSI指标也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弹性”,18-28岁的青壮年恢复时间最快,研究第一作者、分子学博士蒂莫西·皮尔科夫表示:数据模型证明,从40岁开始,人类的DOSI弹性越来越“不敏感”,即开始加速变老,而这一情况会在120-150岁之间达到极限,届时人类的自行修复能力和病症恢复率将达到临界点,不再变化,这也就是人类的寿命极限。
二、人类可以逆转年龄指标吗?
近年来,随着全球老龄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寿命研究作为主攻方向,那首先就必须客观评估出寿命的极限在哪里,因此以DNA甲基化、血液标志物变化等为标准的“生物年龄”开始被广泛使用。
我们都知道,衰老的外向表现其实是生理机能的逐步退化,深入至分子级别则是细胞停止分裂走向凋亡,只有掌握了生物年龄测试技术,才能精准制定出扭转衰退过程的方案。
2014年,来自哈佛Pual.F老龄研究所的戴维辛教授,曾长期尝试一种当时尚在实验阶段的青春分子GeNAD,研究发现,其延缓变老速率的关键在于让生物体内一号辅酶的浓度保持较充裕的程度,遏制“生命时钟”端粒的磨损,最终实现向寿命极限靠拢的目的。资料显示,戴维辛教授本人在DNA甲基化测试中,生物年龄从50岁降低至31.4岁。
因发现青春分子GeNAD戴维辛教授被授予“澳大利亚骑士勋章”,此后他还在波士顿杂志采访中透露,其八旬老父亲在体验青春分子6个月后,尽管没有进行生物年龄测试,但可以举起68公斤的运动器材,并且在健身房划划船上赢了不少年轻人;与此同时,以此为主要成分的“港基因”补剂被国内生科企用酶法合成,据京D等线上渠道大数据显示,九成受众感受极佳。
三、百岁人生或是大势所趋?
2016年,来自剑桥大学的天才科学家、生物医药学博士德格雷(Aubreyde Grey)曾预言,本世纪第一个能活过1000岁的“超级人类”已经诞生,但本研究证明,活到150岁已经是人类上限。
与激进派研究者的乐观预期不同,Gero联合创始人彼得·费迪切夫博士认为,“动态生物体指标(DOSI)揭示了人体老化和年龄层级的真实关系,同时它也证明了,即便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年龄干预手段,都只能提高平均寿命或者是健康寿命,而非延长。”
这一结论看起来略显“消极”,毕竟追求生命永续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愿景之一,如今却被告知我们的极限是150岁。不过根据2020年10月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50岁,已经几乎是国人人均寿命(77.3岁)的两倍,而随着经济、医疗水平的提高,我们至少还有一倍的寿命提升空间。
在今年伦敦召开的“2021长寿会议”上,戴维辛教授表示,“应重视健康寿命,全球人口每提高1岁健康寿命,将产生38万亿美元红利”。去年4月,他的青春分子GeNAD获得了硅谷超5000万美元风投,据透露,其下一步的目标正是致力于攻克更多基于人体的研究。
随着相关技术的井喷,也许就在本世纪,我们会越来越临近150岁这一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