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9个月之后,中美经贸领域对话有了新进展。

“5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与美贸易代表戴琪通话。双方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进行了坦诚、务实、建设性的交流。双方认为发展双边贸易非常重要,并就彼此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同意继续保持沟通。”

这是继2020年8月25日之后,中美经贸领域牵头人的首次通话。

这也是拜登政府就职以来,中美经贸领域的首次高层级沟通。

沟通恢复,传递出什么信息?

一方面,是经贸合作在中美关系中的稳定作用依然重要。

眼下,中美关系遭遇了两国建交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

中美不同领域的高层次交流因而迟滞乃至于停顿,经贸领域也不例外。

不过需要冷静看待的是,即使是在美方大肆对华抹黑打压,挑唆民意,导致中美关系加速恶化裂变,跌至历史低点的时候,经贸合作依然是中美之间相对稳定的领域,对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保证中美关系不出轨、不越红线十分重要。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中美贸易高速增长,其中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62.7%,自美进口增长57.9%,能源、农产品、汽车及零件等进口都快速增长。3月份当月,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41.6%,自美进口增长61.8%,进口进一步加快。

这背后虽然有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基数较低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中美两国经济都在较快恢复,双方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高度互补,合作潜力巨大。

消息稿中,使用了“坦诚、务实、建设性的交流”“交换意见”等措辞,颇具深意。

“坦诚”,说明双方都不回避问题,并就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务实”,表明在坦诚的基础上寻找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建设性”,意味着双方都在朝前看,推动问题解决。

因此,中方的新闻稿提及 “双方认为发展双边贸易非常重要” ,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对外表态称 “讨论美中贸易关系的重要性” 。 中美各自的措辞在表达方向上是一致的,表明双方在经贸仍是中美关系压舱石这个问题上具有高度共识。

实际上, 中美双方经贸领域的交流,去年以来成为中美关系中为数不多的沟通平台。

即使是充满纷争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也凸显出许多意外的作用——协议签署本是为解决中美经贸摩擦,但在疫情暴发,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之后,却成为稳定中美关系,维系中美联系的纽带,发挥了重要的托底作用。

《纽约时报》在去年8月的一篇报道中也不得不承认:

“贸易争端曾使美中关系紧张。但现在,两国在1月签署的经贸协议却似乎是美中关系中最牢固的部分。”

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的分歧仍有不少,突破眼下的局面需要更深入的沟通。

今年2月4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美国国务院发表讲话,阐述新一届政府的外交政策。与上一届政府相比,尽管在谈到对华关系时依旧存在傲慢与偏见,但也有些微妙的变化——

“美亦做好准备,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情况下与中方合作。”

眼下,人们对中美未来前景抱有不小的忧虑,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中美关系走到今天,面临的形势前所未有。

双方有巨大的共同利益,但存在不少分歧和摩擦,甚至美国国内还有一股势力在极力推动中美“脱钩”。

突破眼下的局面,中美之间需要对彼此实力和意图有更深刻的认识,需要根据新形势形成更优化的相处方式。

这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

可以明确的是,用沟通对话解决问题,朝着合作的方向走,是解决分歧成本最小的一种方式。

很多年前,中美之间吵过架,较过劲,一度激烈对抗过,在除了合作之外的所有相处方式都尝试过之后,中美最终选择了求同存异的合作道路。

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绝不是一句空话。

有分歧但不回避分歧,公开表达。有矛盾但不忽视共同利益,求同存异。

中美经贸协议的达成,已经给中美其他领域的分歧管控开了个好头,朝着合作的方向走,利益的蛋糕自然会越做越大。

这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有利于世界。

另外,还有两处细节值得琢磨。

一个是通话时间。

中方消息,最早是商务部网站于北京时间5月27日9时35分发出,而USTR新闻官则于美国时间26日晚上10:15,北京时间27日上午10:15在社交媒体上发出消息。



前后不到一个小时,双方释放消息的时间基本同步,也是新闻稿中“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某种体现。

另一个,在这次通话中,双方并没有提及“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通话后对媒体谈到第一阶段协议时,给出比较模糊的回应。

“让我们把它放在美中经贸关系的大背景中来考虑,(经贸关系)非常非常有挑战性。需要我们全面关注”。

是在接下来的沟通中提及,还是另有考虑,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