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热映的《速度与激情9》主演约翰·塞纳(中文名:赵喜娜)半个月前在台湾省宣传影片时,曾声称台湾是第一个可以看到《速9》的“国家”,在微博上引发争议。有人说他“学了这么多年中文想打开大陆市场,这一句话直接全部泡汤”。25日深夜,塞纳在微博上用中文并配上视频道歉,称“对我的错误,我很很抱歉......我爱更尊重中国和中国人。”但他并未明确表述自己有什么错误,也没有提及台湾省与中国的关系。

塞纳在致歉微博中表示,“你好中国,我是赵喜娜,我必须说现在,在《速度与激情9》,我做很多很多采访...我有一个错误,对我的错误,我很很抱歉,我必须说现在,很很很很很重要,我爱更尊重中国和中国人。”



对于塞纳的道歉,有网友表示,“请你用中文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否则我们不接受”,也有人说“知错就改”,表示还会支持他。有网友表示他可能是受到了错误信息引导,称“正如塞纳所说他要每天接受很多的信息,所以有可能是那次采访,故意给他了一个错误的信息,所以导致了他的口误,最起码做错了,站出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没有躲起来不回应。不要有第二次了。”

据台媒5月8日报道, 在最新一部的《速度与激情9》电影中,新加入的好莱坞影星约翰·塞纳,在面向台湾省的宣传片中,不仅特地用中文和台湾省的观众打招呼示好,还称台湾是第一个可以看到《速度与激情9》的“国家”。据台媒介绍,《速度与激情9》原计划于5月19日在台湾省上映,但受台湾省疫情影响,目前已决定延后上映。





5月18日,《速度与激情9》在中国大陆举行发布会。影片主演范·迪塞尔、约翰·塞纳、卡迪·B等一众主创透过线上直播“隔空”亮相。在直播中,范·迪塞尔表示很感谢中国大陆观众把“速激”系列当作自家电影,正因为此,他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要求公司先在中国大陆上映《速度与激情9》,这是感谢中国大陆粉丝的一种方式。该片已于5月21日在中国大陆正式上映。

垮掉的《速激9》,在搞大事




文|青果

《速度与激情9》上映首周末,在内地市场狂揽超8亿票房。能让环球影业破天荒提前北美1个月在中国上映,可见这头票房怪兽在中国足够强大的号召力。

在收割票房的同时,这部电影也迎来了系列中的口碑滑铁卢,豆瓣5.6分,是整个系列评分最低的,也是至今唯一一部不及格的作品。



之所以会收获那么多的差评,最关键就是电影中各种反物理方式的操作,甚至简单的操作下,汽车也能飞出太空了。大家以为只是过去吐槽的一个梗,没想到,在这部电影里,编剧们着实把这段话变成了现实——好好的一部赛车电影,活生生变成了科幻片。



离谱,绝对是这部《速激9》的代言词。

但是好在,电影最后飞车家族聚在一起的经典桥段,桌边依旧空出特别位置——熟悉的观众都知道,那个座位是留给了永远的保罗·沃克。

《速度与激情》问世至今,用10部作品(含1部番外片)陪伴了全球观众20年的时间,成为了当下价值最高的赛车电影。这正是整个系列电影中最厉害的地方,它从诞生之际的B级片,慢慢演变成了如今的超A级大制作。



细看过去20年,《速激》之所以能靠着原创故事抗衡漫威、DC这类大IP,并非靠其单一的故事创作,电影本身也经历过失败,但从失败中找到观众对这个系列的迷恋,才是它长寿的秘诀。或许我们也将这个密码植入到中国电影的创作中,延续他们的价值。

从B级片开始

什么是B级片?

简单的说,它指成本较低的影片,但并非所有低成本影片都能成为B级片。它的前提必须是类型片,或者商业片,而艺术电影不管成本高低,都不在其谈论的范畴中。

根据公开的资料可查,2001年上映的《速度与激情》成本仅3800万美元,是标准的好莱坞B级片的规模。由于第一部作品的成功后,《速度与激情2》的成本就升级到了7600万美元。



后续《速度与激情8》的成本已经达到了2.5亿美元,虽然《速激9》并没有透露实际的成本,但导演林诣彬在采访中透露,这次拍摄有超200辆车被毁,可以猜想,影片的成本绝不会比《速激8》少。

不计算通货膨胀,《速度与激情》系列的单片成本,在20年里至少上涨了6.6倍。

但在《速激2》拍摄时,因为片酬没有谈拢,环球影业直接踢走了范·迪塞尔的角色。《速激3》更是连保罗·沃克的角色都删了,打乱了整个时间轴。这个结果换来了票房的下滑,这才让制片方意识到,《速激》系列的核心并不只是赛车,而是电影里的每个角色。



在这种效应下,最终也慢慢形成了,在单集电影的最后,所有角色聚在一起吃饭嬉闹的固定场景。正因如此,保罗·沃克的意外离世,让《速激7》成为粉丝的“意难平”;《速激9》里,角色韩的复活成了电影前期重要的宣传点。



中国电影市场虽说没有B级片的概念,但常有大家提及的中小成本、中高成本,以及高成本之分。 甚至不少大片在宣传前期,都会直接把成本投入当作宣传卖点,借以让观众相信其中的质感和用心。

根据艺恩数据来看,中国电影市场的成本投入暂且分为以下三档:

中、小成本的电影(3000万以下);

中等、中高成本(3000万到8000万);

高、超高成本的电影(8000万以上)。

数据显示,过去的中国电影市场中,中、小成本的平均票房仅有1100万,而中高成本的平均票房在1.02亿元,高、超高成本的电影平均单片票房为12.2亿元。

制作团队虽然知道投入高的影片风险也大,但从结果导论来看,大家也更愿意为其冒险。



当然,放眼电影市场,电影人多数愿意“以小博大”,渴望从小成本掌控到高成本。譬如,宁浩导演的“疯狂系列”就是很好的证明。从最初《疯狂的石头》的350万成本,到《疯狂的外星人》成本超2亿。

这种制作“进阶”可谓非常疯狂。

系列电影的反思

虽说宁浩的“疯狂系列”并不是个例,但真正能从“小”开始的系列电影,可谓是少数。

目前呼声最响的系列电影中,《唐人街探案1》和《战狼1 》的成本造价均在8000万以上,更不用说重工业成本的《流浪地球》。



相反,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喜剧电影似乎更有“以小博大”的可能。

徐峥在《泰囧》之前,曾和王宝强主演了由叶伟民执导的电影《人在囧途》,制作成本仅400万,最终票房实现了5000万。更是以此,刺激了徐峥走上导演之路,创作了《泰囧》《港囧》和《囧妈》一系列的作品。

《泰囧》虽然拍摄成本相对《人在囧途》激增,但从透露的数据来看,拍摄成本仍维持在3000万左右。而后续到了《囧妈》时,电影的总成本已经高达2.2亿。



无独有偶,田羽生的《前任》系列,可谓都保持在了中小成本的水准。即便华谊兄弟没对外宣传过具体的票房成绩,但据业内制片人在采访中表示,电影从第一部到创造近20亿票房的《前任3》,拍摄成本均都保持在3000万以内。

除了上述的成功案例之外,同样有电影人在试图利用《心迷宫》创造新的IP力量。

前作出品方继续以IP创作了电影《心迷宫·三生路》,制片人任江洲也表示,后续将继续打造系列电影,才能有机会让这个小IP的价值不断放大。而电影《心迷宫》当初的制作成本仅有170万,绝对称得上是小成本的经典。



其实仔细看上述提及的电影作品就能发现,目前这些“以小博大”,并在后续创造更多IP价值的电影作品,多是和现实题材相结合,少有那类重工业的作品。

这是不是代表着重工业的作品就无法在中小成本中实现可能了呢?

并非如此,譬如前文所提及的《速激1》,虽说其中不乏各种飙车,但靠着故事情节和讲究的动作场面,依旧实现了票房奇迹。

导演的可能性

同B级片一样,中小成本电影同样有自己的优势。

由于预算上的低成本、叙事上对于效率的高要求,导致中小成本电影在最少的场景、最短的时间里尽量达到最好的叙事和煽情效果,也正是如此,促进了经典叙事的高度浓缩。

除此之外,导演被赋予了极大的自由度,加上这类影片的制片人对拍摄的干涉较少,宽松的创作环境让导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中产生了很大一部分实验性影片和一些独具导演自我风格的系列影片。



譬如,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三部曲》还未上映,就打出了30亿的制作成本的噱头,若该投资属实,再算上后期的宣传和发行费用,三部作品总票房至少过百亿才有望实现回本。

而导演处女作《刀见笑》的制作成品不过千万。虽然影片并没有获得市场绝对的认可,但正是其超强的艺术表现力,为乌尔善获得了后续《画皮2》的机会,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他在商业大片上的创造力。



郭帆亦是如此。

前作《李献计历险记》《同桌的你》都是经典的小成本电影案例,其中对科幻元素的运用和执着,让他得以机会得到《流浪地球》的拍摄机会,也能去扶持更多年轻电影人。



由郭帆监制、孔大山执导的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便是一部中小成本的软科幻电影,它的问世或许能让更多中国观众了解,科幻电影并不只有那些用重金砸出来的作品。



从中小成本到超高成本,对于导演本身也是一种挑战。

滕华涛便是很好的证明,从小成本的经典案例《失恋33天》,到大制作电影的《上海堡垒》,成绩已经不用我们过多强调,但从侧面来看,从他熟悉的题材,跨界到较为陌生的题材类型,还是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管是成功也好,还是暂时的失败也好,这种例子在整个电影市场都数不胜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作品也好,还是导演也罢,甚至是制作团队,一部两部的失利并不可怕,只有从中总结过往成功的经验,以及聆听市场真实的声音,才有可能让作品实现真正的成功,让IP价值被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