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5月10日开始,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爆发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至少造成双方数百名平民的死亡。直到20日双方才达到停火协议,暂时恢复了和平。
目前,巴勒斯坦的控制区有约旦河出岸和加沙地带两部分,加沙地带的面积仅占6%,人口却占到50%,达300万左右,人口密度甚至超过新加坡。
▲以军虽然使用的是精确制导炸弹,仍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根据1947年联合国的“巴以分治”方案,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划给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属于巴勒斯坦国。
但以色列始终不承认巴勒斯坦国,在战争中,把巴勒斯坦控制的加沙和约旦河西岸越打越小,在1967年占领了包括加沙在内的整个巴勒斯坦地区。此后,巴以双方的冲突便没有停止过。
▲联合国决议的巴以分治
巴以在2003年达成“以军撤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换取巴方停止袭击的协议”,在2005年,以色列军队全部撤离加沙。
然而以军撤离后,加沙地带的暴力冲突越演越烈。既然如此,当初以色列为什么要从加沙地带撤军呢?
▲加沙地带位于巴勒斯坦西南端,与埃及接壤
一、巴勒斯坦之痛
根据联合国1947年通过的巴以分治决议,巴勒斯坦占有43%的土地,约旦河西岸和加沙都包括在内,当时的加沙还只是个一、两万人口的小城,位于巴勒斯坦地区的西南端,与埃及接壤,因为靠海而降雨丰富,土地肥沃适合农耕。
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对此大为不满,在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组成联军进攻以色列,目的是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全部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建立巴勒斯坦国。
但在巴勒斯坦生活的阿拉伯人本身并没有象样的政治组织,只有少量的抵抗组织。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分布(1946年-2020年的演化)
在西方国家的帮助下,以色列充分利用阿拉伯国家不团结的情况,不但击败阿拉伯联军,还趁机吞并了应属于巴勒斯坦国的部分领土,超出联合国决议的规定。阿拉伯联军不甘心失败,于1956年再次发动战争,依旧没有成功。
这两次战争分别被称为第一和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虽处于防御状态,领土反而越打越大,夺取了巴勒斯坦地区70%土地,经济和军事力量也因西方援助而发展迅速。
▲第三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主动挑起的,占领了巴勒斯坦全境
1964年,在“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的整合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正式成立,简称巴解组织,拥有一万人的正规武装力量,其合法地位得到阿拉伯国家的承认。
吸取了前两次中东战争被阿拉伯国家围攻的教训后,以色列趁着美苏冷战愈演愈烈、无暇顾及中东的时机,在1967年6月主动挑起第三次中东战争,一举夺取包括耶路撒冷、加沙、约旦河西岸的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巴解组织早期主要活动在约旦,有自己的军队
至此,巴勒斯坦全境沦为以色列占领区,达到了以色列建国时的目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开始集中到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其中大约一半在加沙地带,约有30-40万人。加沙地带与埃及的联系也被彻底切断,无法再从埃及获得支援。
二、土地矛盾
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及领土的扩张,全球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向以色列回流,人地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控制占领区,以色列开始在自认为是本国领土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开辟定居点,安置新来的犹太移民。
这些犹太人定居点往往占有最肥沃的土地,并控制了大部分水源,以保证犹太人的灌溉。可这样一来,阿拉伯人的用水必然受到影响,粮食产量越来越少,造成阿拉伯人日益贫困。
▲犹太人定居点修得像堡垒一样,防备阿拉伯人袭击
为了补充本国劳动力的不足,以色列制订了一些优惠措施,比如在以色列工作若干年,便可获得居留证或国籍等等,吸引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迁居以色列,从事低端劳力工作。
也有许多不愿意生活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向联合国申请难民,迁往其他阿拉伯国家,使海外巴勒斯坦人如今的数量超过了本土。阿拉伯人的减少使以色列能够进一步修建犹太人定居点。
▲加沙城人口从20世纪初的2万猛增到现在200-300万
据统计,从1967年到2005年,以色列在加沙地带修建建了22个定居点,平均每个定居点有四、五百人,占据了加沙地带35%的土地。定居点里的犹太人主要从事农业,控制着大部分的水源。
不过,面对阿拉伯人的敌视,每个犹太人定居点都修建得如同军事堡垒,密布铁丝网和壕沟,还有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军人把守。修建和维持定居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尽管如此,定居点仍然频频遭到阿拉伯人的袭击,伤亡时有发生。
▲大量以军维持着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占领,颇为得不偿失
巴解组织及法塔赫被以色列视为非法武装,不断遭到以军打击,但他们仍然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发展壮大,团结更多的巴勒斯坦阿拉人与以色列进行斗争。
三、巴勒斯坦建国
1973年,埃及和叙利亚为了收复被占领土,向以色列发起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度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幸亏美国的帮助才稳住阵脚发起反攻,遏制住两国的进攻。
虽然埃及没有夺回西奈半岛,但以色列意识到埃及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可动摇。1978年,美国、以色列、埃及签订三方协议,以色列承诺向埃及归还西奈半岛。
▲加沙地带虽然与埃及接壤,但一直被以军隔离开
占领西奈半岛十余年来,以色列考虑到国际影响过于恶劣,一直没有在此地开辟定居地,使归还过程比较顺利。加沙地带因此恢复了与埃及接壤。
在巴解组织的带领下,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建国热情越来越高涨,同时也得到了更多国家的支持。而以色列军方对巴解组织的镇压,进一步激起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反抗。
▲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是石块对抗坦克的胜利
1987年12月,一辆以色列人的卡车闯进加沙地带的难民营,压死4名阿拉伯人,从而点燃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纷纷罢工、拒买美国和以色列商品、拒绝向占领当局交税,很多年轻人走上街头,用石块对抗以色列军队的现代化武器。
随着斗争形势和国际舆论越来越有利于巴方,巴解组织终于在1988年11月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首都是耶路撒冷。阿拉伯国家马上承认巴勒斯坦国,但西方国家和联合国没有表态。
▲以军摧毁反抗的巴勒斯坦村庄,造就更多难民和仇恨
以色列依然坚持不承认1947年的巴以分治方案,也不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合法地位。但面对持续不断暴力冲突导致的以色列人伤亡,以及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的压力,使以色列意识到吞并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已经很难实现,原先的强硬立场开始有了松动。
在美国、挪威等国的斡旋下,以色列与巴解组织终于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开始谈判。经过数年的努力,在1993年签订了《奥斯陆协议》,规定以色列将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撤军,将权力移交给巴勒斯坦自治机构,巴勒斯坦方面则全面停止暴力袭击活动。
▲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订,巴以关系迎来新的篇章
《奥斯陆协议》签订后,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才得以平息,巴勒斯坦人民赢得了胜利,巴以之间终于出现了和平的曙光。不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方的内部都存在反对协议的极端势力,给协议的执行蒙上阴影。
犹太极端分子在1995年刺杀了签署该协议的以色列总理拉宾,使撤军进程陷于停顿。而巴勒斯坦方面反对该协议的极端势力是“伊斯兰抵抗抗运动”,简称哈马斯。
▲拉宾总理墓,两块形状相同、黑白分明的巨石代表着两个民族和解
哈马斯在巴勒斯坦大起义中崭露头角,尽管接受巴解组织的领导,但主张坚决用暴力手段反对以色列,绝不妥协和谈判,代表着巴勒斯坦民众中的强硬派。
《奥斯陆协议》虽然签了,但巴以之间的零星冲突几乎没有中断过,由巴解改组而来、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倾向于督促以色列执行协议,哈马斯则不承认协议,不肯停止对以色列的袭击,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
四、以色列撤军
2000年9月28日,前以军将领、正参加总理选举的沙龙登上耶路撒冷圣殿山,山上有伊斯兰圣物圆顶清真寺。此举被巴勒斯坦人认为以色列在宣示对圣殿山拥有主权,引发了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哈马斯,起义者使用枪支火炮,以及自杀炸弹,对以色列军事和民用目标发起袭击。以色列发起空袭和炮击作为报复,重点打击哈马斯。
▲沙龙总理曾是以军高级将领,主张对巴勒斯坦保持强硬状态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显然比第一次更为激烈,以色列受到比上一次更大的打击,伤亡上千人,哈马斯的损失显然更大,但通过一系列成功的袭击,哈马斯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和群众基础。
面对越来越大的人员伤亡,以色列在2003年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达成撤军协议。约旦河西岸当年就撤军完毕,加沙地带是哈马斯的主战场,又有8000名多犹太人需要从定居点撤离,以军直到2005年才全部撤离。
▲圣殿山的圆顶清真寺是伊斯兰圣物,阿拉伯世界对此极为敏感
由于哈马斯的袭击越来越多地针对以色列平民,并宣称“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所以美国和以色列在2005年认定哈马斯为恐怖组织,以色列撤军后仍然以反恐为由对加沙地带实施全面封锁。
以色列撤军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当然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反抗愈发激烈,两次巴勒斯坦大起义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巴勒斯坦人并没有因为生活贫困而向以色列屈服的迹象。
▲哈马斯在很多地方都分布,可以给加沙地带提供人力和物质支援
更令以色列头疼的是,哈马斯等极端组织趁机发展壮大,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不断增加的以色列军民伤亡,使以色列认识到建造定居点、加强军事控制等手段并没有压制住反抗,反而将以色列军民暴露在袭击之下。
其次,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迟迟得不到执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要求以色列尽快遵守协议,而撤军和巴勒斯坦自治正是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马斯因为袭击以色列平民而被美国以色列认定为恐怖组织
再次,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尤其是加沙地带本身的恶劣环境也导致以色列不愿意继续背着这个包袱。到2005年,加沙地带的人口超过200万,农业却无法满足基本的粮食需要,工商业也十分萧条,失业率达到50%以上。
只要以色列占领着加沙地带,就必须对其负责,万一出现人道主义灾难,以色列将更加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因此以色列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占领和维持成本。
▲加沙的经济水平很低,家庭代工业慢慢成为平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另一方面,甩掉这个政治和经济双重包袱后,以色列在外交上可以更加主动,摆脱目前的孤立状态。军队和定居点移民全部撤出后,哈马斯便失去了袭击目标,只要隔离措施到位,以色列人的安全将得到保障。
五、冲突不止
以色列撤军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很快接管两地,约旦河西岸的暴力冲突基本平息,加沙地带却没有恢复平静。以色列以哈马斯被认定为恐怖组织,并且不肯停止袭击活动为理由,对加沙地带实施全面封锁。
以色列在加沙的所有陆地边境修筑隔离墙,切断了加沙的陆上对外交道,与加沙接壤的埃及也被隔断。而加沙的机场早就被摧毁,邻近海域同样被以色列海军封锁,加沙地带彻底变成了一个孤岛,所有人员和货物的进出都必须经过以色列军队的检查和许可。
▲以色列修建的隔离墙,使加沙成为一座孤岛
据外媒分析,以色列原本是想用封锁来促使加沙民众抛弃哈马斯,以换取正常生活,没想到事实上起到了反作用。这种敌视态度加剧了加沙民众的反以情绪,使哈马斯在2006年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选举中取得优势,获得了加沙地带的主导权。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要求哈马斯停止暴力袭击,服从自己的领导,遭到了哈马斯的拒绝,双方一度发生内战,哈马斯取得上风,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及其核心的法塔赫赶出了加沙地带。哈马斯在加沙地带取得执政权,超出了以色列的预料。
▲以军捣毁的一条加沙地带的地道,这种地道最宽的可以通汽车
2013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正式采用“巴勒斯坦国”的国名,名义上包括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但加沙地带控制在拒绝服从的哈马斯手里。
目前距离以色列撤军已有16年,加沙地带的贫困状况没有得到丝毫改善,人口却增至300万以上。粮食自给能力更差,工商业仅能维持在最低限度,需要不断输入人道主义救援物资才能维持民众的温饱。
▲哈马斯主要用火箭弹发动对以色列的袭击,声称有数千枚火箭弹
5月20日,以色列与哈马斯在埃及的斡旋下达成停火协议,这一轮冲突终于走到了尽头。分析家认为这是哈马斯现阶段任务已经完成,需要重新积蓄力量休养伤口才导致的停火,暴力冲突的阴影仍然存在,暂时还无法看到加沙地带完全恢复和平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