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档演技类综艺惹出了不少非议。
节目设定以「我是女演员」为核心,却邀请了一众男演员作为导师来评判。 导师选择选手的标准也奇怪:能歌善舞最佳,没有才艺的话,综艺感也是加分项。 不仅如此,这档评分仅2.4的节目,还有一个致命缺陷: 一档“她”综艺,对女演员的培养与定义是——
古装小花?
用于进行影视化考核的剧目,清一色的古装偶像剧:《香蜜沉沉烬如霜》《还珠格格》《步步惊心》…… 被考核的演员,都是刚进入演艺赛道的年轻女孩。 什么时候开始,“女演员”和“小花”被画上了等号,古装成为了女演员唯一的检验标准? 大环境将女演员们的生存空间不断挤压,从年龄到戏路,无一不在枷锁中。 更糟糕的是——
娱乐圈的青衣们,又一次“被”隐形了。
何为“青衣”?
青衣,原是戏曲中旦行的一种,角色大多为风度凝重,行为端方,气质含蓄的成熟女子。 当青衣的概念被延伸到演艺圈,其指向则为端正、成熟、知性的女演员,五官大气舒展,气质沉静温和。 历数几代青衣,基本上都有一张典型的「大女主脸」。
或五官量感大,长相疏朗,不局促。
或骨骼感明显,气场十足,举手投足传递出丰富的故事感。
或温婉端庄,大气却没有侵略性。
一张公认的青衣脸未必要多高级,却必须耐看、舒缓。
不难看出,成名的大青衣中几乎没有甜美、清纯、幼态的长相,一水儿的偏成熟即视感。 爽朗、大气、灵动,代表着女性的智慧与美。 在这样的审美趋势下,青衣脸曾一度成为颜值的标杆。 以美女如云的中戏为例,刘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提到曾黎是中戏96级公认的大青衣。
保剑锋也曾夸赞过,中戏200年岁月里没有出现过(曾黎)这么好看的女生。
中戏的刘天池老师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中戏因培养话剧人才,偏爱招青衣脸,尤其是身形长,有“架势”的女生。
到了电视剧领域,虽然少有专门走青衣路线的年轻女演员,但那些沾上了一点“青衣特质”的小花们,往往更容易得到“实力派”“不俗气”的评价。
青衣脸特质:标志、大气、不易崩
然而近些年,作为扛剧女主的青衣,却在娱乐圈越来越隐形了。 正如观众都听闻过“四旦双冰”,却鲜少有人知道,我们曾经还有过“四大青衣”。
蒋勤勤、苗圃、曾黎、张静初
比起前者,“四大青衣”的人选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定论。 无他,实在因为当年青衣的角逐太过激烈,女演员们各有风情,平分秋色,人人心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排序。
谁能想到,十几年过去,娱乐圈小花层出不穷,青衣们却逐渐式微。 演艺圈百“花”齐放,却一“衣”难求。
她们的“黄金时代”
青衣,曾经是国内影视艺术院校的招生标准之一。
对于青衣“预备役”的筛选,向来是门槛严苛:形似不算,还有诸多琐碎的要求—— 首先,演技要稳,台词功底要稳健扎实,毕竟,青衣是压台的大女主。 曾经的青衣们的演技,从年轻时便可见一斑。 1997年,25岁的陶虹在《黑眼睛》里诠释盲女丁丽华这一角色。 盲女并不好演。演技不好的,很容易将其简单粗暴地处理为瞪眼和面瘫;演技好的人,才能抓住细节,演出层次。 ——撞上松针时被吓得往后一踉跄,察觉到是树之后,不可思议地睁大眼,尽管看不到,却依然开心地晃了几下。 短短几秒,起承转合到位,性格开朗有生机的盲女形象,立住了。
2019年,陶虹在《小欢喜》中饰演控制欲极强的单亲母亲宋倩。 陶虹对于这个角色精准的把控,让不少观众直呼:简直和我妈一模一样。 其中,不乏几个情绪爆发的“高光时刻”,陶虹的处理相当自然,一段哭戏,把焦急、委屈、不甘、埋怨、寒心的多重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青衣还得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角色。 换句话说,观众缘要好,作品要出圈,让人一提起她,就能脱口而出演过的角色。 提起海清,就想到国民媳妇,想起《蜗居》《媳妇的美好时代》《双面胶》《王贵与安娜》。
提起孙俪,则是《甄嬛传》《小姨多鹤》《甜蜜蜜》《玉观音》《那年花开月正圆》... ...
姚晨用《潜伏》与《离婚律师》中的表演,逐渐跳出《武林外传》里的形象定势; 刘涛既是《老有所依》中的江木兰,也是《欢乐颂》里的安迪; 马伊琍是《奋斗》中的夏琳,也是《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 还有秦海璐、苗圃、曾黎、袁泉、小宋佳......在观众眼中,她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剧中人的影子。 「角色塑造」,仅仅是评判青衣的标准之一。 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则是——能扛得起正剧。 是的,正剧,或写实题材的都市剧。
《安家》孙俪/《小舍得》宋佳/《山海情》热依扎
都说花旦的明星属性更明显, 青衣的演员属性更突出。 演员与明星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职业素养能让她去掉精致妆造、回归朴素的本质,去出演更接地气的角色。 比如同样扮上老年妆,需要能从头装扮到脚,把「衰老」武装到每一根发丝,比其他人更“豁得出去”。
刘涛的扮老造型
以上条件都满足,也只能叫做“青衣的基本素养”。 要被称作大青衣,必须拿下国内重量级电视剧奖的视后,比如飞天、白玉兰等主流奖项。
微博上对青衣女演员的奖项盘点
演技、作品、观众缘、奖项、一个都不能少。 青衣门槛之高,就连蒋欣、热依扎等人,严格来讲,都只能算半步青衣。 别小看这半步,实际上,女演员的这半步,走得异常艰难。 有演技的,缺一点机遇;有机遇的,又怕走偏了。 近十年来,花旦一茬一茬地往上冒,在饱受市场欢迎的偶像剧市场里打转。
在白玉兰等颇有分量的电视剧奖提名里,我们几乎年年都只能看到熟面孔。
女演员的圈层中,青衣的空间被挤压得最为明显。 可以说,娱乐圈很久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新一代的青衣了。
为何不见“大青衣”?
大青衣,出现了断层。 是演艺圈培养不出一个大青衣吗? 或许,不是培养不出,而是不再需要。 正剧,包括一些沉郁的都市剧的受众们,渐渐被标记为“下沉用户”,不再是收视的主力。 在各大影视平台,单看评分与热度就能察觉到,什么更受年轻人的追捧。
从小蹲守在电视机前的80、90两代人,一定会发现2010年之后,很少再看到类似于《玉观音》《相思树》《一米阳光》《别了温哥华》这样的作品。 一种电视剧题材的消失,造成一代演员的悲哀。 都说戏保人,没有戏,谈何成就演员? 孙俪22岁时,凭借《玉观音》包揽一众奖项,秦海璐在成为金马影后时,同样只有22岁; 陶虹与宁静出演《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只有21岁。
如今呢?打磨一部高质量的作品,远不如批量生产假精致、真悬浮的都市偶像剧来得方便快捷。 贫瘠的创作“土壤”,已经不适合、也养不出青衣了。
更可悲的是,即使是已成名的大青衣,选择剧本的余地也并不多。 姚晨在一档节目中提到,明明这个年纪的女演员到了一个演员最成熟的状态,但市场上适合她们的戏越来越少,能承载青衣们表达欲望的角色也越来越稀有。
当剧本合适的时候,还得考虑观众的口味:需要一个年轻好看的男演员搭戏。
男演员若与青衣搭戏,主人公的人物弧光显而易见在后者身上,比起那些更偏重恋爱关系的甜宠剧,很难占据市场优势。 为此,马伊琍《旗袍美探》的剧本被压在手里两年。 她找不到肯合作的男主,沟通多次,男演员们大多不愿意成为“陪衬”,直到最后关头才在平台的推荐下找到了高伟光合作。
在青衣工作困境的倒逼之下,院校甚至已经开始减少招生。 刘天池在访谈中提到,比起当初偏好招青衣,近年来为了更多的为影视剧输送人才,中戏的招生需求也随之改变。
很难说,究竟是以上的哪一环,导致了青衣的断层。 看惯了小花们青涩的演技和扎堆的都市悬浮剧,偶尔,我们也会怀念起那些端方耐看的轮廓、复杂深刻的人物、游刃有余的表演。
女演员,本就不该只有一种类型。
那个青衣辈出的“黄金时代”,或许再难重现;但青衣,不该消失在时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