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原院长李晓江谈赛格大厦晃动:没有必要不断挑战建筑高度

从今天零时起,赛格大厦已经暂停所有业主、商户、租户进出赛格大厦写字楼和电子市场。

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在昨天发布的通知中说,待相关检测工作完成后再有序开放。这几天,赛格大厦晃动事件,牵动了很多网友的心。据报道,5月20日,该大厦35楼、55楼、60楼等多个楼层再次感受到晃动。

赛格大厦位于深圳市交通干道深南中路与华强北路交汇处,由深圳赛格集团投资兴建,是深圳市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总高355.8米,总建筑层79层,地上75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赛格大厦是深圳第三高楼,也是世界最高的钢管混凝土架构大厦。



赛格大厦。图/中国新闻图片网

作为一座355米的超高层建筑,赛格大厦晃动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超高层建筑的担忧。针对中国高层建筑产生的种种问题以及未来改进方向,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待赛格大厦晃动事件?

 

李晓江:这类大厦晃动事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我们工科的专业人士都知道,建筑结构、桥梁结构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工程,尽管整体上讲,超高层建筑安全上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大型工程依然可能发生超出对现有自然规律认识之外的情况。比如构筑物的震动问题,作为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对于过于复杂的工程或者大型工程,用现在的标准规范看,技术上都符合规范,整体上都是安全的,但是并不等于100%不会出问题。因为标准一般是基于现有认识,越高层、越复杂的建筑,越有可能出现超出目前对自然规律认识范畴的情况。

所以,我个人观点是,没有必要不断挑战建筑的层高。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此次深圳赛格大厦晃动,你认为反映出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的哪些问题?

李晓江:赛格大厦和深圳不少区位好、租金又不高的写字楼宇,既有办公,有交易和小型加工/制造业。这是深圳特色的楼宇经济,但另一方面,因为办公、办事人员密度特别高,不利于应对突发事件。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调查显示,中国拥有世界40%高层建筑,中国150米以上的建筑达到2395座,200米以上建筑达823座,300米以上达95座,三项指标均居全球第一。近年来国内建造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李晓江:我将这种现象称为“贫困时代的遗产”。尽管过去几十年中国快速发展,但是贫困时代仍然给整个社会留有一种落后的价值观。建筑物拼命比高度,展览馆、音乐厅、机场拼命比面积等,就是其中代表。

当下我们已经逐渐走入后工业社会,贫困时代的价值观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下发展。建筑物适当的高一点,适当展示形象可以,但不应将高度视为现代化的象征。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不大规模建造高层建筑,如何解决土地效率问题?

李晓江:高层建筑涉及土地效率问题,但是我始终认为,中国城市的土地资源,根本没有紧张到一定要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不可的地步。

一谈到建造超高层建筑的原因,不少人将其归结为城市土地不够,不得已的选择。实际上,我认为当下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出现了问题。

国内不少将住宅层数建造到极高的城市,工业用地比例非常高,利用率却很低。这背后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大面积低价出让甚至白送工业用地。

另外,土地财政是地方收入的重要来源,一块土地容积率越高,一般拍卖价格也更贵,地方政府乐见其成。而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筑物容积率越高,开发商利润也越大,必然乐于建造高层或超高层建筑。

城市政府从追求土地收入总量最大化转向每块出让用地收入的最大化,而住宅用地又是面广量大的市场需求,由此导致居住用地的容积率不断提高。

目前城市土地资源存在典型的错配问题,相关策略亟待调整。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工程方面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超高层建筑发展还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李晓江:一方面,高层住宅是高消耗、高成本、高碳排的建筑形态。在建造环节,高层住宅需要消耗更多的建材,由于交通、消防和结构造成较低的建筑实际使用面积率;在运行和维护环节,电梯、保温、照明的能耗更高,设备更新的难度更大;在拆除环节,其成本、难度和废物产出量也很高。

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效应和全生命周期的财务成本分析,高层住宅是高消耗、高碳排放、高建造、高使用与高维护成本的建筑形态。研究表明,与多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的建设成本要高出50%到100%。

另外一方面,就是消防安全问题。高层建筑的火灾救援一直以来都是难点。有消防专业人士透露,能完全保证紧急救援安全的层数是15层及以下住宅。

所以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写字楼、酒店建造的高一点也就罢了,高层住宅是中国社会未来最沉重的社会负担,而且可能是无解的负担。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对于一二线城市,理想的住宅层高度是多少层?

李晓江:我认为就是现在雄安新区和北京副中心的高度,12层到15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高层。

在容积率合理的情况下,小高层是可取的。相比40层或50层的住宅,小高层一方面可以较好应对应急情况,另外一方面土地使用效率也较高。

其实,北京上海住宅的容积率一直控制在2.5,但是前几年武汉、西安、成都等城市容积率一度达到4.5,近几年才有所改善。

2020年住建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今年发布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严格限制建设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国家现在已经开始限制超高层住宅的发展,未来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善。

突发封楼!深圳79层大厦今日0时起,暂停进出!股价暴跌超10%

深圳华强北地标建筑——79层高的赛格大厦莫名其妙晃动了三天,至今还不明真相。刚刚赛格大厦发新通知——封楼!



封楼!79层晃动大厦暂停进出

早上,一份落款为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引起大家关注

“为确保赛格大厦检测工作顺利进行,不受外界干扰,自5月21日零时起,暂停所有业主、商户、租户进出赛格大厦写字楼和电子市场,待相关检测工作完成后再有序开放,有关事宜另行通知。”

据@新华社消息,新华社记者向深圳福田区委宣传部求证,并获证实。



据中新网报道,在大厦周边的空地处,这里摆满了不少电子设备等货物。许多商户正在联系或等待车辆来将货物搬至别处。有商户提及,这几天因为大厦晃动的消息,昨天开始已有人陆陆续续往外搬运货物,今天搬货的人更多。



封楼举措得到网友的点赞“这就是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也期待着尽快查明原因

及时采取相关安保措施



大楼3天3晃

从5月18日到20日的3天时间里,赛格大厦发生了3次明显晃动。

5月18日13时许,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街道赛格大厦出现晃动。此后,这一事件相关的多个视频和信息在社交网络广泛流传。多段视频显示,赛格大厦有晃动发生。当时在附近街道上充满了惊慌、紧急奔涌疏散的人群。





5月19日晚,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官方微博发布“情况续报”称:多家专业机构对赛格大厦的振动、倾斜、沉降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该三项指标均远远小于规范允许值,监测数据未显示异常情况。目前,大厦主体结构及周边环境未发现涉及安全异常情况,大厦主体结构安全。产生晃动的具体原因正进一步核查中,相关情况将及时通报。

5月20日,有媒体报道称,多位赛格大厦商户表示12时30分左右在35楼、55楼、60楼等多个楼层感受到晃动,有保安通知高层商户向下撤离。



5月20日,@福田发布 再次公布“情况续报”称:专业机构对赛格大厦的振动、倾斜、沉降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专家组表示,根据检测数据,今天各项检测数据正常,未超出相应标准要求。



中国一冶中标17亿维修深圳赛格大厦?官方辟谣来了

据极目新闻报道,21日,有网传消息称,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中标17亿,负责维修赛格大厦。极目新闻记者从中国一冶深圳分公司获悉,此消息为谣言。

网传截图显示,名为“汉王故里”的账号发布消息称,中冶中标17亿,维修深圳某连晃3天的300米高的标志性建筑。



21日中午11时许,记者联系上中国一冶深圳分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网传消息是谣言,中国一冶中标的项目并非赛格大厦。

相关上市公司也受到波及

赛格大厦的晃动也已经波及了资本市场。

据悉,持有赛格大厦部分物业的上市公司深赛格19日股价大幅低开,跌幅超过7%,全天累计跌幅为4.88%。20日,深赛格微跌收盘,收盘价为5.62元,下跌0.53%。

5月21日收盘,深赛格跌3.74%。深赛格股价已连续4日下跌,累计跌幅超10%



5月19日,深赛格发布了《公司关于赛格广场相关事项的情况说明》。深赛格表示,公司持有赛格广场物业39900㎡,公司全资子公司赛格物业发展是赛格广场的物业管理服务单位。公司称,5月18日深圳福田相关职能部门已组织专家到场对大楼安全进行检测,经专家初步检测排查,大楼周边场地未见地面开裂情况,未见幕墙板块脱落损坏,其他相关具体情况及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一切以官方通报为准。深赛格的控股股东深圳赛格集团也发表了《关于赛格广场出现晃动的情况通报》。

同样在华强北拥有较多物业的深圳华强(000062)则发布公告澄清公司不持有赛格广场任何物业。

深圳华强于5月18日晚间发布《关于公司华强北物业经营正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深圳华强表示,因媒体提到的物业地处华强北,因此引发部分投资者对深圳华强的关心。深圳华强表示,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街道,公司在华强北拥有华强电子世界、华强广场酒店等物业,赛格大厦不属于公司的物业。经核查,公司位于深圳市华强北街道的物业不存在摇晃等影响正常经营的情况。



网传中国一冶中标17亿维修深圳赛格大厦?官方辟谣来了

 深圳赛格大厦多日连续晃动引发广泛关注。21日,有网传消息称,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中标17亿,负责维修赛格大厦。极目新闻记者从中国一冶深圳分公司获悉,此消息为谣言。

  网传截图显示,名为“汉王故里”的账号发布消息称,中冶中标17亿,维修深圳某连晃3天的300米高的标志性建筑。

  

  极目新闻记者查询网络消息,发现中国一冶在深圳市福田区最新的中标信息为,深圳市福田区福田市场大厦片区城市更新项目。

  21日中午11时许,极目新闻记者联系上中国一冶深圳分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网传消息是谣言,中国一冶中标的项目并非赛格大厦。

  延伸阅读

  网传赛格大厦未安装阻尼器 亲历者:走20分钟才下来

  5月18日中午,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街道的赛格广场大厦出现振动现象,赛格广场大厦内人员紧急撤离。

  据深圳应急管理局消息,经查看并分析全市各地震监测台站数据,事发当天深圳市未发生地震。

  5月18日深夜,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官方微博发布消息,主体结构及周边环境安全平稳。目前,正在调查大厦振动原因,后续情况将及时公布。

  5月19日下午,一份名为《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街道赛格广场大厦摇晃的情况报告》在网上流传。该信息通报披露了相关单位、科研机构专家关于赛格广场大厦振动的初步调查结果。通报称,经省市专家研判,初步认为,深圳赛格大厦系上下震颤而不是左右摆动;造成震颤的原因是多种因素耦合,主要是风的影响、地铁运行和温度的影响。大厦没有倾斜,主体结构安全;同时,鉴于该大厦并未安装阻尼器,专家建议,下一步可以考虑安装阻尼器以提高防风防震能力和舒适度。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致电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值班室,求证该网传通报的真伪。相关工作人员未予否认,并请记者关注深圳市政府官网和福田发布相关信息。

  

  图由受访者提供

  商户回忆:有人从51楼走楼梯下楼,走了20分钟

  来自广东梅州的刘小姐,在赛格广场的三楼经营一家名为“爱心办公”的办公耗材店。这家店已经在赛格开了15年。昨天(5月18日),大厦摇晃时,她和其他员工正在吃饭,突然看到大批人惊慌失措地跑下楼。

  

  商户停止营业

  “赛格一共有75层,需要转两趟才能到顶楼,没有电梯直达。听说很多高楼层的人在抢电梯,就像在抢逃生的‘船票’一样。”大部分人两手空空就下来了,少部分人带着店里值钱的货品。刘小姐感到纳闷,兴许是楼层低,她们对摇晃完全无感。

  “昨天(5月18日)还真是很惊慌失措。”在赛格广场51楼一家贸易公司工作的徐女士回忆说。她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昨天中午12点多,自己和同事一起吃午饭时,就已经有个别同事感觉到楼在晃动,“当时还是轻微晃动,大多人都没有感觉到,我吃完饭还特意去网上查了下,也没看到有地震相关报道。”

  徐女士说,下午1点左右,当自己准备午休时,却突然感觉椅子在摇晃,“感觉就像有人在后面推动我的椅子。”她记得,当自己的手接触到大厅里的柱子,也能明显感觉到它在晃动,“不过,不是地震的感觉,而是像大桥上很多车通过时的那种振动。”

  徐女士有点惊慌,随即,她看见其他公司的人都在往楼下跑。有些女生在大叫:“楼晃了!楼晃了!”徐女士拿上包,也跟着人群往外跑。

  “有的人抱着笔记本,还有的人穿着拖鞋就直接往下跑。”徐女士说,当时大家都有点手足无措,自己先走楼梯到45楼中转层,再等了两趟,才坐上电梯下楼,“有几个男同事,直接从51楼走楼梯下去,走了20分钟,到现在他们都说小腿很痛。”

  赛格物业:低层租户照常进出,高层登记才能取货

  刘小姐说,赛格大厦今天(5月19日)大约90%的商户停止营业,大厦开辟了员工通道,对进入大厦的人群核查身份,允许内部员工进入清点转移货品等。一些网红也来到现场“打卡”直播。

  兴许是昨天摇晃带来的影响,今天中午,有些大厦里的人又跑了出来。刘小姐家的保姆,也紧急带着刘小姐几个月大的小女儿跟着跑出来了。

  刘小姐也转移到了隔壁大厦的仓库办公,“我们对接着客户,还得继续提供服务,生意不能停下来。”眼下让她发愁的,是前两天她们店刚刚一次性地缴纳了一年20多万元的租金。如今大厦停止营业,重开时间未知,必将损失多日的营业额,后续也可能会影响客流量。

  “今天(5月19日),大厦封闭,我们公司的员工都在家办公,可货物都还在办公室里,暂时没办法发货了。”徐女士说,一些同事在讨论,“有人可能都有心理阴影了,不太敢再去大厦上班。”

  

  商户停止营业

  

  商户停止营业

  

  商户停止营业

  不过,徐女士对此并不太担心,“这幢楼建了这么多年,又是深圳的地标性建筑,我相信它的安全还是有保障的。我还是希望尽快恢复正常。”

  “大楼封闭了,但我们还是可以照常拿货销售。”一位在赛格广场50楼工作的吴先生则说,目前,自己的工作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今天,10楼以下的低层仍然可以照常进出,高层的,只要登记,也可以进去取货。”今天下午1点多,吴先生刚回公司取走了一部分电子产品。

  赛格广场物业管理值班室工作人员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从昨天下午1点左右开始,大楼已处于全部封闭状态,暂时不清楚何时解封。

  官方通报:大厦主体结构安全,正联合开展调查原因

  赛格大厦这一晃,不仅吓坏了事件亲历者,也激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和猜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地震。

  对此,18日下午2点54分,深圳应急管理局回应——5月18日13时50分许,市应急管理局值班室接报: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街道赛格大厦出现摇晃。经我局查看并分析全市各地震监测台站数据,今日我市未发生地震。赛格大厦摇晃原因相关部门正在核查。

  

  18日晚间6点零1分,福田发布发布情况通报:5月18日12点31分,赛格广场值班人员接到租户反映感觉大楼晃动,大楼管理处迅速通过楼层广播通知楼内人员应急疏散,并安排工作人员引导人员有序撤离。13点55分,赛格广场内所有人员已安全疏散。福田区接报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区相关职能部门已组织专家到场对大楼安全进行检测,经专家初步检测排查,大楼周边场地未见地面开裂情况,未见幕墙板块脱落损坏。相关具体情况及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18日晚7点,深圳市住建局发布官方通报,目前,大厦主体结构及周边环境未发现涉及安全异常情况,周边地面未发现开裂现象,室内钢结构及装饰面层处于正常状态。具体振动原因还在调查中,大厦主体结构安全。目前,市、区应急、住建、消防、公安等部门正联合开展调查,后续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赛格广场位于深圳市交通干道深南中路与华强北路交汇处,由深圳赛格集团投资兴建,是深圳市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总高355.8米,总建筑层79层,地上75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企查查显示,深圳赛格集团自身风险信息多达89条,其中,包含13条股权质押警示信息。

  网曝论文:边设计边施工,1999年顶部天线曾“共振”

  

  刘小姐之前带着孩子在大厦前拍照

  今天(5月19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注意到,万方数据库中显示的一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深圳赛格广场建设项目评析》,文章评析了赛格大厦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篇论文作者是金典琦,指导老师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子刚教授。

  论文作者自称“参与赛格广场建设的全过程”。该论文提到,该论文指出,当年作为深圳地标建筑的赛格大厦,建设中存在部分问题。诸如,存在边施工边修改设计,先施工后设计,设计图没做完就开始施工等。

  论文指出,边设计边施工造成最严重的一次后果发生在顶部的天线上。1999年,建筑顶部的天线就曾出现过问题。当时并不是大风天气,深圳只有微风习习,但是由于规划施工时计算失误,顶部的天线发生了“共振”。路人纷纷看到建筑顶部天线在剧烈地摇摆。幸好当时发现得及时,施工团队日夜奋战割了26米,才解除了险情。

  

  

  对于此事,今天,有媒体采访到深圳市福田区住房和建设局,工作人员说:“大楼修建久远,并不是特别清楚该论文所指内容。”对于赛格广场大厦出现振动现象,目前,多个部门还在调查中,“调查结果需要一个过程,以官方调查为准。”另一工作人员说,当初赛格广场的建设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管理。

  亦有媒体采访了该论文指导老师,他回应说,作者有想法,但不代表科学。资料显示,金典琦如今是深圳某研究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目前,金典琦对该论文尚未做出进一步回应。

  新闻?

  规划专家:高层建筑结构,既不能太刚又不能太柔

  

  图由受访者提供

  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吴伟进对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介绍说,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防风力与抗震是两项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这两个因素考虑到位,竖向的受力不是最要紧的因素了。在风力的影响下,摩天大楼的晃动一二米都是正常的,不动才可怕,就是要通过阻尼器到达最小影响,让人感受不到。

  桥梁设计也有阻尼系统消除共振的现象。例如,1940年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海峡吊桥,使用不到五个月便倒塌,是因为其桥面厚度不足,在受到强风的吹袭下引起卡门涡街,使桥身摆动,当卡门涡街的振动频率和吊桥自身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引起吊桥剧烈共振而崩塌,这次事件的过程有完整拍摄成影片,也成為研究空气动力学卡门涡街引起建筑物共振破坏力的活教材。所以,现在空气动力学比较发达,建筑越造越高,也没有产生问题。

  吴伟进又补充说: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减少振动振幅的措施:一是结构设计时保证必要的自身刚度,减小自振频率。二是通过质量调谐阻尼器(TMD)进行调节。有些建筑里把这些阻尼器利用为发电机,可以带来好几部电梯的用电量。总的来说,高层结构既不能太刚,又不能太柔。为了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需要有适当的柔性,通过摇摆位移来消耗地震能量;而当为了抗风,减小风荷载作用下的摇摆幅度又需要提高结构刚度,所以是个矛盾。具体指标要看地方的风力、建筑高度、内部功能、资金投入、抗震要求等因素综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