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劫数"打倒无数企业创始人自进入千禧年来,风险投资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无数企业借此得到发展壮大,但企业创始人与资本的博弈也频频上演。历经“资本劫数”的企业创始人或掌门人并不少见。“中国网络之王”王志东退出新浪,沦为有点股份的打工仔、饮料双雄之一的乐百氏何伯权暗淡离场等一众创始人,他们无一不是因为和投资方的分歧而最终离开了自己“养大”的公司。

而诸如俏江南创始人张兰,尽管仍在公司占有席位,却也在与资本方的争斗中败下阵来,失去了控股权,元气大伤。投资人真的是“门口的野蛮人”?

对于创始人来说,引入投资是否意味着“引狼入室”?被赶走的那些创始人,他们的遭遇会否是“命中注定”?



优秀的公司好的各有不同,“失败”的创始人,差的大致相同

今天聊聊中国两大互联巨头是怎么资本劫数的!

悔创阿里的马云在1999年创立了这家企业:阿里巴巴。

当年马云可没有现在这样呼风唤雨,家里没矿,但是倒也有些关系。

比如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协会的主席,别小看这个头衔,这至少让他在那个年代不会被恶意打压,能够正常发展。

但这都是外因,对如今他的成功来说只占不到二成。

要知道父母给的叫背景,自己有的是背影。

只有将背景和背影合二为一,那才是真正强大。

毕竟,商场如战场,变化万千,刀光剑影,没有永远的胜利,也没有永远的失败!



所以阿里系的崛起,一定离不开掌舵人的高瞻远瞩和运筹帷幄。

而马云就是这样的人,他的个人能力和魅力非常出色。

不信?

我们可以从马云被绑架这事情来看看。

在1995年年初,杭州市准备修一条到阜阳的高速公路,当时一家美国的投资公司参与了这个项目。

但工程一年多后,美国的投资公司却迟迟没有缴纳款项。

于是英语说得很好的马云就顺势被派去了,去了后,马云很快就发现这家公司就是个骗子公司。

不止如此,当马云发现他们的情况后,他们竟然威胁起了马云,先是利诱,给马云开出十万美金年薪。

90年代的十万美金,对普通人来说真的是天文数字,但是马云不为所动。

利诱不成,于是在拉斯维加斯软禁了他,当时情况非常危急,毕竟马云身高只有165,战斗力更别说,这或许也是他后来为什么喜欢上功夫的原因,甚至还拍了一部功夫片。

到这个时候,马云知道只能智取,于是他假意说同意合作,然后趁机赶紧溜了。

但是他溜的时候钱不多,于是在拉斯维加斯用仅剩的钱赌了一手,最后,竟然让这小子赢了600美元,然后坐飞机去了西雅图朋友那里。

在朋友那里,他第一次见识到了互联网的魅力。

于是归国后,立马北上,成立了中国黄页。

体制内的掣肘颇多,1看不到未来的马云只能再度南归创业,凭借着人格魅力,他的麾下有18人义无反顾跟着他,哪怕创业的钱都是这18个人凑的。




1999年4月15日,阿里巴巴网站上线。

命运就是这样神奇,远在大洋彼岸的另外一个中国人竟然知道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网站。

他就是蔡崇信,他立即飞赴杭州,与马云谈了四天,毅然决定辞职加入阿里巴巴。

当时蔡崇信圈内的人都说他疯了,因为当时蔡崇信的工资达70万美元,相当于年薪达600万人民币,而阿里巴巴只能开出每个月几千元的工资。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云的个人魅力有多强,士为知己者死,不外如是。

蔡崇信关系圈很广,很快为马云带来投资,华尔街大佬高盛500万美金来了。

但这点钱,在当时的互联网烧钱中,没有支撑多久,而且互联网泡沫崩溃来袭。

淘宝模式刚开始很多人以为是骗子,没有人愿意尝试。没有开张就没有盈利点,作为企业没有盈利点,就没有生存的机会。



但上天是眷顾马云的,日本企业家孙正义来了,马云只和他交谈了六分钟,2千万美元就打来了,据说当时孙正义给出的是四千万美元,但马云觉得太多了。

到了2004年,阿里第三轮融资来了,8200万美元,软银孙正义独出6千万。

如今软银占据阿里股份30%,但代价不过是8千万美元。

随后阿里巴巴开始了狂飙之路,业绩增长成倍增长,到了2014年,美国纳斯达克敲钟,正式上市,成为美股史上最大IPO。

(IPO:一家企业第一次对公众出售自己的股票)

到如今阿里市值稳定在七千亿,按照软银持有股份计算,2000亿,获利超2500倍。

2015-2019年阿里巴巴5年总利润约为3100亿元左右,如果全部分配了软银更是可以分1000亿人民币(折合约143亿美元)。

幸亏阿里巴巴还从来没有分过红!

可一旦将来阿里开始分红,那阿里在中国赚的大部分钱就要进入外国人的腰包。



我们再看看腾讯。

腾讯起家是腾讯QQ,但是当年在互联网崩溃中,差点以五十万卖了,幸亏小马运气不错(香港李家)IDG和盈科数码随手扔了440万美元。

但是这两家没看懂腾讯的未来,而且本就是给个面子才投资的,于是没几年就卖给了南非的MIH。

盈科数码以1260万卖了手里持有的20%股份,它也赚了,毕竟当年才掏了200来万,赚了近五倍,也不亏。

但是我们现在知道,若是李泽钜不卖的话,现在李家将是世界第一富豪家族,但这就是命运。

最后MIH又收购了IDG手里的12.8%,马化腾他们也转让了13.6%,MIH用2400万美元,成为腾讯最大股东,持股31%。

如今腾讯市值,所持股份价值2200亿美元以上,收益达到了1万倍。

MIH经过两次减持,都是达到了千亿级别。

而腾讯这个企业比阿里来说,分过红派过息,但是腾讯的分红派息低的发指,只有总利润的5%。






回到主题,一般来说,公司中谁股份多,谁就是大股东,谁就说话算话,那为什么软银和MIH我们似乎都很陌生,感觉他们没有实际掌控公司?

企业的发展速度与管理水平应在同一水平

这就要说到一个概念:同股不同权。

当年阿里其实想上香港上市,但是香港那时候不同意同股不同权,所以无奈只能转战美国。

而这同股不同权的意思也很简单,那就是股票分为AB股,马云等管理层掌控的是一股相当于十股的B权利股,而其他投资者是普通A股。

他们可以享受阿里股票上涨的高估值和股东分红,但是不能控制这家企业。

不然真的就成为外资了,以阿里如此大的体量,国家会允许外资掌控吗?

插个题外话,后来失去阿里的香港,看到阿里风生水起,那真是后悔不迭,伴随着新一阶段互联网大厂上市风潮,香港也同意了同股不同权的要求,这才让美团和小米这样的新贵成就了港股。



另外一边,腾讯和阿里是不一样的,但是腾讯的投资者签订了一个叫做:一致行动人协议。

具体表现就是MIH将自己的公司投票权交给了小马,说小马就是我的代理人,可以负责公司一切事宜,他的话就是我的话,我对公司管理不感兴趣,我只要钱。

所以腾讯的控制权也是牢牢掌握在马化腾等中国人的手中。

而且MIH很佛,一不管公司,不闹幺蛾子,二非常相信小马,上市十几年了,才减持了两次。

所以小马也很感恩,当有人说,腾讯既然这样有钱,不如将自己的母公司MIH给收购了。

小马明确表示,我不会收购,因为母公司在我困难的时候,非常相信我,这样的公司在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做人要感恩。



这也是,毕竟当年国内的机构投资者都不看好阿里腾讯,也只有外资出手相救,才让他们有现在的成绩。

人家承担了风险,那必定是要有收益的,但幸亏主动权还在我们手中,这两家企业还是我们自己的,没有为他人作嫁衣裳。

但是时至如今,两家独大,市场份额越来越庞大,对经济的影响也越大,规范经营也是必要的。

当年的屠龙少年,正在变成新的恶龙,所以才有了反垄断今年的重磅出击。

而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