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地时间19日下午6点,巴勒斯坦卫生部公布巴以冲突已致加沙地带227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其中包括64名儿童和38名妇女,另有1620人受伤。(总台记者 张亚宁)
与拜登通话后,以色列总理宣布继续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
当地时间19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将继续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
当日稍早时候,内塔尼亚胡曾与美国总统拜登通话,拜登“支持”以色列从当日起减少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冲突。但内塔尼亚胡未对此要求进行正面回应。他仅“感谢拜登支持以色列保障自身安全”。
巴以交火以来,面对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双方“停火”的舆论压力,美国政府曾仍多次表示支持以色列武力打击哈马斯,保障以色列安全。(总台记者 张亚宁)
BBC: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的外交博弈:中国在中东发力 “填补美国空白”
图像来源,EPA
图像加注文字,
暴力从加沙扩展到了被占领的西岸地区。图为西岸巴勒斯坦妇女在注视周日葬礼进行的场面
中国指责美国阻挠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呼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立即停火的声明。中国在巴以冲突问题上发力被认为旨在填补美国在中东留下的空白。
周日(5月16日)由中国、突尼斯和挪威起草的呼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哈马斯立即停火的声明遭到美国反对。这是一周以来联合国安理会第三次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巴以最新一轮的冲突,但仍未产生任何具体结果。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5月16日安理会举行的巴以冲突紧急公开会议开始时呼吁实现停火。
主持视频会议的中国外长王毅说,中国作为安理会轮值主席十分重视中东紧张局势。王毅在讲话中指责美国阻挠安理会通过声明。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在会议上说,美国“正通过外交渠道努力”促成停火。
上周美国也曾两次表示反对安理会呼吁巴以停火的决议草案。安理会中的美、中、俄、英、法五大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
图像来源,XINHUA
图像加注文字,
王毅在安理会讨论巴以冲突的视频会议上说"我们呼吁美国承担起其责任,采取公正立场。"
中国指责美国不公正
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升级已经导致大量平民伤亡。以色列说其轰炸是对哈马斯武装的攻击进行报复。但在加沙的哈马斯说,他们发动攻击的原因是以色列在被占的东耶路撒冷驱逐巴勒斯坦人、以军冲击阿克萨清真寺。
据法新社报道,周末受阻的声明草案说穆斯林信徒有权在阿克萨清真寺祈祷。声明草案强调化解紧张局势,敦促“尊重国际人道主义法律,包括保护平民,特别是儿童。”
中国外长王毅在在安理会的视频会议上说,以巴冲突升级造成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大批人员伤亡,“很遗憾,只是因为一个国家的阻挠,安理会没有能够发出一致的声音。”
王毅敦促美国“调整”对待以色列-巴勒斯坦紧张局势的立场,呼吁美国“承担起其责任,采取公正立场。”
王毅还再次表明,“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问题、实现双方和平共存的根本出路,中国支持巴以双方在“两国方案”基础上尽快重启和谈,早日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中国认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中国官方媒体《环球时报》也引述专家指责美国一直把巴勒斯坦问题边缘化,为国际斡旋制造困难。
美国是以色列最大的盟友之一。新一轮以巴冲突升级以来,美国一直反对安理会通过呼吁停火的议案。美国表示,担心此时安理会发表声明可能会适得其反。拜登政府还说,一直在幕后调停。
BBC驻华盛顿记者阿舍尔(Barbara Plett Usher)说,公开发表的声明中,拜登和国务卿布林肯多次重复美国的“标准答案”,即面对巴勒斯坦火箭弹攻击、以色列有权自卫。
就美国阻止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阿舍尔说,在安理会,美国经常是“独自一人”捍卫以色列。美国辩解说,召集公开会议、发表公开声明的做法可能会妨碍幕后的外交努力。
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
加沙被炸毁楼房下一个家庭的幸存者:理雅德·艾施昆塔纳和他6岁的女儿在医院相聚
在中东“填补空白”
围绕联合国巴以停火声明草案的争议是最近一段时间中美两国在联合国就外交政策问题发生对撞的一个最新例子。
不久前,中美双方还在联合国就中国新疆政策问题针锋相对。
分析认为,中国争取巴勒斯坦和中东国家的外交努力是中国在反击美国的人权外交。
今年3月,中旬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发生对撞后,王毅旋即访问中东地区。王毅在访问中强调反对以人权的名义干涉别国内政。日本《读卖新闻》当时的报道说,中国发动外交攻势填补美国在中东留下的空白地带。
2019年7月包括英,澳大利亚、日本和欧洲的20多个国家向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致信谴责中国在新疆大规模拘禁少数民族和侵犯人权。
数日后,巴勒斯坦和其他50多个国家也对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发出公开信,表示支持中国在新疆的政策,并赞扬中国在“保护和促进人权发展方面"的"杰出成就”。
2020年6月巴勒斯坦还表示支持中国在香港实施国安法。
图像来源,XINHUA
图像加注文字,
中国总理周恩来会见来访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1970年
最近中国智库学者高志凯在《观察者网》撰文说,美国和西方在新疆的人权指责以及美国和北约驻军阿富汗背后用意是遏制中国经过中亚、西亚连接欧洲的一带一路的基建和能源通道,而且要“离间中国和伊斯兰国家、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
他还说,面对西方的压力,中国不能只是被动防御、应付,而是要主动出击,提高应对层面,例如要求美军无条件从阿富汗撤军,应对美国设下的“挑拨”和“陷阱”。
长期支持巴勒斯坦
早在冷战期间,中国就表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乱局的核心问题。当时中国支持包括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内的“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中,中国支持埃及奉行阿拉伯社会主义的纳赛尔政府,反对同英国和法国结盟的以色列。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会谈。次年巴解组织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
当时中国还为巴勒斯坦军事组织提供援助和培训。1965年毛泽东在对巴解组织代表团讲话中向他们传授中国的战争经验。
中国进入1980年代改革开放阶段后虽然中止了对巴勒斯坦的军事援助,但中国历届领导人仍然在国际论坛上继续支持巴勒斯坦解放运动。
中国在1988年支持阿拉法特在阿尔及利亚宣布巴勒斯坦独立,同巴勒斯坦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但同期中国也在改善同以色列的关系,并在1992年同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
调解以巴冲突,北京显中东野心
中国此次表现出明显的欲调解巴以冲突的态势。专栏作者邓聿文认为,中国除了想展示解决复杂国际纠纷的领导能力外,还为的是在中东这个地缘战略薄弱环节维护切身利益,为一带一路落地及推进寻求突破口。
巴以的武装冲突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中国的外交表态也显得高调。在中国以安理会主席身份主持的安理会紧急会议上,外长王毅提出了四点主张,强调当务之急是停火止暴,呼吁巴以双方在“两国方案”基础上尽快重启和谈,早日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王毅还不点名批评美国偏袒以色列,阻扰安理会发表有关谴责以的声明。
中国对这次巴以冲突似乎格外上心,高调介入的表现,就是在安理会紧急会议上,王毅表示欢迎巴以双方谈判代表在华举行直接谈判,这是北京迄今对深度介入巴以冲突发出的最明确信号。中国虽然一向支持巴勒斯坦,但巴以冲突毕竟在地理上距中国很远,过去北京的表态只重在表达一种政治立场,并不想直接介入巴以事务,然而此次欲调解巴以冲突的态势很明显。
对北京态度的罕见转变,官媒的说法是中国看不下去,要主持正义。这个话听听可以,不必当真,尽管王毅确实在安理会紧急会议大谈人道和国际正义。也有看法认为这是北京要利用轮值安理会主席的便利,转移外界对新疆问题的关注。或许有这个考量,但显然不止于此。北京对巴以冲突考虑调停,并非只是因为它们的武装冲突看起来有失控危险,而是在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之前就定好的。王毅的讲话就透露出北京的意图:中方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以来,把应对当前中东紧张局势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安理会多次审议巴勒斯坦问题。他说,“我们将继续加大劝和促谈力度,履行好安理会主席的职责”。换言之,中国即使下月不再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北京接下来也会继续劝说巴以双方谈判,为双方在华直接谈判提供谈判桌。
北京为何要深度介入巴以事务,调解双方的武装冲突?这似乎与中国传统做法和立场相悖。北京长期坚守的立场是着眼于发展在中东的经济影响力,而不是成为中东的“安全提供者”,最多和国际社会如联合国等合作协助巴以达成共识,而避免像美国一样直接介入调解。这既是因为中国长期以来没有直接介入巴以事务的实力,也是因为北京明白,若过深介入巴以冲突,很有可能会吃力不讨好,得罪一方甚至双方。所以北京虽然在政治上表态支持巴勒斯坦,但也维持和以色列的友好关系,并不想过度介入而破坏和其中任何一方的关系。
但现在北京改变立场,欲调解巴以冲突,推动双方停火,原因或者目的之一,是想展示自己解决复杂国际纠纷和矛盾的领导能力。既然普遍认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权,如果北京长期在一些棘手的国际问题上袖手旁观或者仅止于一种道义表达,而不拿出实际行动提出具体方案化解矛盾和分歧,会让国际社会特别是那些想依傍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质疑中国的领导能力,也会使得美国和西方轻视中国,认为中国不过是国际体系搭西方便车者,并不想担负责任。因而北京近年加大了对一些地区和全球热点的参与力度。例如缅甸发生军事政变后,北京积极介入缅甸事务寻求问题的解决。
巴以冲突是几十年积累的问题,几乎无解。北京若能以中国方式劝和促谈,让这对宿敌握手言和,即使取得一点点进步,也将在世界面前证明自己有解决国际棘手难题的能力,从而有资格做国际领导者。当然北京也清楚,要劝谈巴以双方放下武器,实现停火,难度很大,双方握手言和更不可能。北京只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向世界表明,它不像美国调解巴以冲突那样,背离正义,完全无条件偏袒以色列,它是以联合国决议为基础,站在和平正义、公道良知、历史正确一边,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王毅语),以此凸显和美国处理国际问题的差别,同华盛顿进行中美领导力的竞争。
深耕中东维护切身利益
北京的另一个,也是不公开讲的目的,是和中国的利益切实相关,即借此次巴以危机更深地耕耘中东,维护中国在中东的切身利益,包括保障能源安全和推进一带一路。巴以冲突无疑为中国开启了深化中东影响力的机会,如果说北京过去对中东主要是经济影响力的话,这次要通过巴以危机显示北京的政治影响力,巩固和扩大中国在中东的存在。但彰显政治影响力的背后也是确保经济利益。
理解这点需要跳出中东,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也即亚欧大陆的地缘关系和政治影响力的角度会显得更清楚。如果把中国介入巴以冲突放在王毅三月的中东六国之行,中国和伊朗签署25年的全面合作协议,以及王毅日前表述的阿富汗内部各派可以派员到北京对话来看,北京要调解巴以冲突不是一个孤立的想法,它显示了中国的中东野心,是其整个亚欧战略的重要一环。
大约100年前,英国地缘战略学者麦金德提出了“世界岛”和“心脏地带”理论,麦氏将世界政治力量划分为陆上和海上两部分,欧亚大陆作为陆上力量是世界岛,而包括中国大部分在内、中亚到东欧这带则是世界的心脏地带,他认为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谁控制了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世界岛。20多年后,另一位美国学者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该理论认为,谁统一或整合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谁就掌握了世界最有潜质的地区,进而能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最终会成为美国超强的有力挑战者。
以这些理论观照,中国是陆权国家,美国则海权立国,历史的走向是海权战胜了陆权,因为在大航海开辟后,海洋的运输比陆上运输更有利于促进贸易、经济和技术发展,而美国凭借自己的海上优势掌握了世界核心的咽喉航道、运河和航线,进而掌控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控制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但海权战胜陆权的前提条件是海上贸易比陆上贸易发达,随着技术的发展,今天陆上的铁路运输从速度、运量和成本来看,都要优于海上运输,这就使得经济中心有可能重回陆上大国,亚欧大陆有可能真正成为世界岛。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换阶段。
麦金德提出世界岛理论时,铁路在西欧已有大发展,所以他认为,当欧亚大陆被密集的铁路网覆盖后,就连成一个整体,如果此时一个强大的大陆国家主宰心脏地带,它将主宰欧亚大陆,进而主宰世界。但东欧尤其亚洲还很落后,铁路很少,而且因为技术,铁路运输比起海上运输来,不方便成本也高。欧亚要连起来,在21世纪才变成现实。但麦金德理论蕴含的假设是,只要技术进步到铁路运输优于海上运输,让欧亚变成一个整体,谁控制世界岛,将可能控制世界。
中国作为斯皮克曼的欧亚大陆的东方边缘国家,借助特殊的地缘优势,如果能染指“世界岛”,将会把陆权和海权结合起来,构建世界权力的主要中心。过去中国因为贫困而做不到这点,现在则具有可行性,当然中国不是通过武力,而是通过贸易和经济。中国的一带一路就有这方面的功能。一带一路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互联互通,它的一个目的就是把中国和欧洲连结起来,让中国的商品在欧洲大陆畅通。而发展到今天,中欧互为对方的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如果中国通过贸易和经济的力量控制了世界岛,就将威胁美国的全球利益。这是美国最担心的。
加沙南部被炸之后
一带一路的薄弱环节在中亚和中东
在这个地缘战略中,中国的薄弱环节是处于心脏地带一部分的中亚尤其中东,长期动荡,中东的关键节点又是巴以矛盾。如果中东不能变成和平之地,不但中国的一带一路不能在中东落地,或者成本极大,更重要的是,它威胁中国和欧洲的联系,亚欧大陆就不能连成一个整体,从而中国就无法以贸易和经济的影响力来左右世界岛。而中东除以色列外全是伊斯兰国家。
所以,搞好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是中国中东战略以及推进一带一路的关键。若中国在巴以冲突中调解成功,对中国在伊斯兰国家的声望将是极大的提高,即使调解不成功,中国为巴勒斯坦主持“正义”的努力,也会被中东国家看到,从而不阻扰一带一路,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北京对巴以冲突都不能置身事外,而必须积极主动介入。
北京在推出一带一路,制定中东和欧洲战略时,或许没有想到麦金德的地缘政治理论,但在美国的围堵下,北京要寻求战略突破,事实上是按照麦金德的理论去实施它的中东战略野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