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盛况
1949年,米克沙以摄影师的身份,受邀来华拍摄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并留下了大量纪实照片。这些照片中,详细记录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珍贵细节,见证这一意义非凡的历史时刻。
开国大典来宾签到
从1949到1950年,米克沙在中国进行了长时间的拍摄,为新中国成立留下了罕见的精彩画面。而其中拍摄最多的,就是解放军。
照片里,战士们个个精神饱满神气十足!
米克沙的照片,还记录了渡江作战和西北战事的战地实况。
硝烟弥漫的战场
▼
民兵游击队
▼
战时军民一家
▼
不仅如此,米克沙的镜头还覆盖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沈阳、宜川等主要城市,在他的镜头里,时光倒回鼎革时期的新中国,感受近70年天翻地覆的变化。
北京(1949-1950)
▼
上海(1949-1950)
▼
这批1000多张珍贵的新中国影像,经过数字化后在俄国联邦文化部官网上发布,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 不为人知的传奇摄影师 -
随着这批影像的现身,幕后摄影师的神秘身份也悄悄浮出水面…
弗拉迪斯拉夫·米克沙 Vladislav Mikosha
米克沙(前)苏联电影摄影指导、导演、作家,“苏联人民艺术家”、“斯大林奖”和“苏联国家奖”获得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传奇摄影师、《Izvestiya》(消息报)的战地记者,一个“让时间停止的人”。
从他的自传中,编少发现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17岁的米克沙曾是一名年轻有抱负的水手,后因为电影爱上摄影,成为摄影师谢尔盖·席莫诺夫的助手,这使他有机会辅助拍摄1931年莫斯科红场的五一大游行。
“电影摄影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
然而,战争的爆发让他的摄影梦变成噩梦。
1941年,德国向塞瓦斯托波尔发动大规模袭击,米克沙的镜头捕捉到的是废墟中的的尸体、被摧毁的城市和岌岌可危的国家…
而当时苏联的政策,除了为人民利益进行的个人牺牲外,绝不对外展示失败和痛苦,所以这些镜头不允许被人看到。
米克沙(左一)
在自传中,米克沙承认战争让他极度恐惧,但导演Dovzhenko让他坚持下来:“你可以哭,但是拍摄要继续!”
在米克沙的一生(1909-2004)中,战争与和平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在风云激荡的时代,他亲历并为我们留下了“毁灭基督和救世主的神殿”、“保卫塞瓦斯托波尔”、“华沙的解放”、“斯大林与毛泽东的会晤“、“赫鲁晓夫与肯尼迪握手”等经典影像。
米克沙(左一)曾获“二级卫国战争勋章”、“祖国功勋四级勋章”等荣誉
在战后的岁月里,他的作品以彩色胶片为主,用一台电影摄影机和相机,记录了“红场胜利大游行”、中国(1949-1950)、印度尼西亚(1955)、缅甸(1956)、第比利斯(1951)等大型系列主题。
米克沙在中国拍摄
导演古尼拉·布雷斯基(Gunilla Bresky)在纪录片“I Stop Time”(我让时间停止)中,意味深长地使用了米克沙在二战中拍摄的影像档案。
或许片名也正含了米克沙的隐示:把战争的黑白停格在昨日,将色彩留给明天的期待。
米克沙教中国姑娘们用摄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