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31个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9年至10年之间的省份有14个,在9年以下的省份有4个。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和广东受教育年限位居前五。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占比由8.93%提升至15.47%。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和江苏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位居前五;北京有超过四成人口拥有大学文化程度。

受教育年限:这5个省份提升多

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广东、辽宁、陕西、江苏、吉林、新疆、海南、内蒙古和湖北13个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天津超过11年,北京以12.64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位居榜首,上海和天津分别达到11.81年和11.29年。

这三大直辖市位居前三,主要与城镇化率高有关。作为城市经济体,这三地的城镇化率均早已超过80%,三地的教育基础雄厚,因此整体的受教育年限也比较高。

三大直辖市之外,东北的辽宁、吉林和中西部的山西、陕西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也比较高。这些地方在计划经济时代,重化工业发展较为突出,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而城镇化又影响了受教育水平。

以东北为例,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分析,东北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时间比较早,东北当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是当时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科教基础很好,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

相比之下,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如浙江和福建,受教育程度年限也比较少。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对第一财经分析,福建的城镇化比较晚,加之高教基础比较差,以前很多人受教育年限都比较短,因此整体受教育程度也比较低。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福建受教育程度低,既有过去存量的因素,也有后来增量的因素,即福建的产业结构中,轻纺工业十分突出,这些产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凭要求较低,加上高校资源较为薄弱,因此福建的受教育水平比较低。

西部地区尤其是大西南地区的山区比较多,教育发展较为滞后,“普九”工作完成得比较晚,再加上这一地区的城镇化起步较晚,城镇化率较低。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幅度较大的前5个省份为:西藏(1.5)、贵州(1.1)、上海(1.08)、安徽(1.07)和云南(1.06)。



广东大学文化人口占比为何不高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全国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 亿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占比由8.93%提升至15.47%。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和江苏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位居前五。

北京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达到了41.98%,这一占比在全国遥遥领先。一方面,北京不仅城镇化早、城镇化率高,而且高教资源实力也是首屈一指。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来看,北京以现代服务业、高新产业为主,这些产业吸引的外来人口主要是以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为主。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可称为数字经济、信息经济,这一产业一直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热门方向。北京市四经普结果显示,北京在该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高达138.9万人,相当于沪深之和。其中,相当多的从业人员,是来自外地的大学毕业生。

另一大强一线城市上海的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也到了33.87%,位居全国第二。作为我国城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拥有大量的跨国企业以及上证所等金融机构,总部经济、研发创新等十分突出,进而吸引了大量人才。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2019届毕业生留在上海工作的比例都超过七成,在全国重点高校中名列前茅。

京沪之后,直辖市天津以26.94%位居第三;内蒙古和江苏分列第四、五位。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经济大省广东,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仅为15.7%,该比例在全国列第13位,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有较大差距。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此前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发展潜力比较研究》报告,教育方面,大湾区珠三角九市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4所985和211高校。相比之下,长三角拥有25所211高校,8所985高校,大湾区珠三角九市不到长三角地区的八分之一。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吸引的外来劳动力特别多,外来劳动力主要是年轻人,因此常住人口也会更年轻。但是从产业结构上看,大部分制造业的劳动力以中学毕业为主。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珠三角的制造业发达,外来人口非常多。“很多企业对工人的文化程度要求并不高,有个中专、高中学历就够了。” 制图/蒋皓明

各地区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类受教育程度人数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31省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广东北京浙江居前三 河南等三省占比最低

在人口经济学中,15~59岁人口被定义为劳动力年龄人口,他们是社会生产的主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5338.39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7.60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1.88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3.53万人,占13.50%。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

分省份来看,哪些地方的人口红利比较突出呢?数据显示,31个省份中,15~59岁人口占比最高的三个省份分别是广东、北京和浙江;最低的三个省份是河南、广西和河北;与六普相比,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天津、北京和河北。

广东人口红利最突出

15~59岁人口数量比重最高的三个省份,分别是广东、北京和浙江,其中广东为 68.80%,比2010年六普数据下降4.59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高出5.4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六普数据中,广东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全国仅位列第七,十年后,广东这一年龄段占比位居全国第一,这与广东外来人口大量流入有关。数据显示,广东全省常住人口为12601.25万人,连续14年居全国首位;与2010年相比,其常住人口十年共增加2170.94万人,增量占全国增量的三成。这部分增量中,超过一半以上属于机械增长,即外来人口流入。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分析,近年来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制造业、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就业人口。同时,珠三角地区近年来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吸引了很多人落户。

根据2019年数据,全国人口净流入前五名的城市中,珠三角就占了三个,不仅有广深两大一线城市,还有东莞这样的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市佛山则排名第七。此外,深圳、东莞还都是外来常住人口远超户籍人口的城市。从流动人口来源看,珠三角城市群以省际流入为主,2000年和2010年其省际流动人口占总体的65.31%和64.43%。



广州珠江新城 林小昭/摄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内地以及海外人才的吸引力都会十分强劲,这也符合人口城镇化发展规律,人口城镇化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更多地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水平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董玉整说,广东人口总体上相对年轻,具备非常大的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在双区驱动(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广东对人力资源进行很好的培养和开发,人口红利就更容易变为人才红利。从这个意义上看,广东发展的后劲和韧劲都非常足。

“尽管广东吸引的外来人口很多,但是随着全国劳动人口占比的下降,出生人口减少,广东也要有紧迫感,广东也会出现用工荒。所以,广东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对现有的人口存量提高附加值,不仅要引得来,还要留得住、用得好、发展好。”董玉整说。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外来人口有很多是流动的,未来,广东一方面要加快外来工市民化的步伐,加快补足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的短板,让外来务工人员能更好地融入;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提升人力素质,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31省份人口年龄构成(单位:% 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这些省份为何劳动人口占比低

广东之后,北京和浙江15~59岁人口占比分列二、三位。这两地同样是外来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

其中,2015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达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9%。

而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七普数据,浙江全省流动人口为2555.75万人,其中省外流入人口为1618.65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937.10万人。“这表明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尤其是浙江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吸引了大量省外人口来浙江就业创业和生活。”浙江省统计局分析。

近年来,浙江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就是数字经济,省会杭州更是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这也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杭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290亿元,增长13.3%,高于GDP增速9.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26.6%,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15~59岁人口占比最低的5个省份分别是河南、广西、河北、山东和湖南。这几个省份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口总量大,并且有大量人口流向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地。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外流的人口主要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因此这些地方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也就下降。

比如作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户籍人口超过1亿人,常住人口9936.55万人,人口净流出约1000万人,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相对较低的省份,除了中西部的广西、河南等地外,来自东部的第三经济大省山东位列倒数第三。牛凤瑞说,山东的产业结构中,传统的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占比较高,新兴产业与广东、浙江差距较大,这样一来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就比较弱。“新兴产业能够吸引人才是因为收入较高、发展前景好,这样优秀人才更愿意进入。”

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的高低,除了受人口流动的影响,也和0~14岁人口占比、60岁以上人口占比有很多关系。比如,河南和广西除了人口外流外,人口出生率一直都比较高,0~14岁人口即少儿占比较高,因此这两地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相应也会比较低。

再比如,东北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并不低。其中,黑龙江达到了66.46%,位居全国第7;吉林达65.23%,位居第13;辽宁达63.16%,位居第20。这里面的一大原因在于,东北的出生率很低,黑龙江0~14岁人口占比仅为10.32%,辽宁为11.12%,吉林为11.71%。

以2019年的数据来看,当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位居全国后三位。

劳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两大原因


与六普数据相比,我国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从各省份来看,共有15个省份这一占比下降幅度超过了全国水平,其中下降超过9个百分点的省份共有7个,分别是天津、北京、河北、辽宁、吉林、上海和山东。

这些省份分为两类,一类是北京、上海这两大直辖市。从近几年外来人口的增长情况来看,京沪外来人口在2014年前后达到高峰后,出现明显减缓的态势。这是由于京沪两个超一线城市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相继提出了人口控制和产业疏解政策。因此,京沪15~59岁人口占比下降是主动疏解的结果。

天津、河北、辽宁、吉林、山东则属于另外一种情况。这些地方均为能源重化产业较突出的省份,近年来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重化工业效益下行,就会导致从业人员外流,这些人员主要流向了东南沿海地区,也就导致了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较大。

相比之下,西藏、贵州、青海、云南、宁夏、重庆等地15~59岁人口占比下降幅度较小。其中,贵州、重庆等地近年来承接了不少沿海产业转移,人口回流和就近就业大幅增加。

重庆市统计局5月13日发布的七普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3205.42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84.62万人相比,增加320.80万人,增长11.12%,年平均增长率为1.06%。



31省份十年来人口构成变化(单位:%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