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其实磁带比硬盘还靠谱,你看完就知道了。

■文|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

录音带和CD代表着传统唱片业的辉煌。当年一张唱片卖出几百万张并不稀奇,购买录音带和CD也是歌迷们支持偶像的最好方式。

据说,当年一家音像店,单一当红歌手的专辑录音带一天卖出几百张并不稀奇。韩宝仪的《粉红色的回忆》专辑录音带一举卖出千万盒销量,唱片公司靠这笔钱盖了一栋大厦。任贤齐的《心太软》专辑录音带销量也过千万,发行的音像出版社也凭借这一专辑盖起一座大楼。



后来,它们都被MP3取代,与之伴随的是传统唱片业的大幅衰退。早在2007年,当英国一个主要的电器零售商宣告停止销售录音带后,《太阳报》就自作主张宣告了录音带的死亡。

录音带还有几个别名,比如卡带和磁带。后者似乎更深入人心,我从小听到的叫法就是“磁带”。所以,现在谈及录音带,也常常听到“磁带已死”的说法。

可是且慢,被你们怀念的磁带,其实并没有消亡,相反,它活得可滋润了。

磁带是个大门类,录音带只是其中一种

许多人之所以误以为磁带已死,是因为他们将磁带等同于录音带。但实际上,磁带是个大门类,录音带只是其中一种。

录音磁带由带基和磁性层构成,带基为磁性层的载体。小时候对录音带十分好奇,怎么一卷一卷的磁带就能放出声音来呢?也曾经把带基抽出来研究,后果可想而知。

人类研制录音带可追溯到1888年。当时,美国工程师奥伯林·史密斯就建议用含有钢粉的纤维丝带记录和回放声音,但因效果不佳而暂停。12年后。丹麦物理学家瓦尔德马·波尔林用钢丝进行了同样的尝试,结果仍不理想。还有人以铁粉涂覆的纸带进行试验,但因纸带脆弱而失败。

直到1934年,世界上第一条录音磁带宣告问世。当时首批制出了5万米磁带,其速度为每秒1米,音响频率为50一5000赫兹。

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盒式录音机,同时生产了盒式录音带,即Compact Audio Cassette,所以也有人以cassette音译,将之称为卡带。



“卡带”和第一代随身听el 3302

1964年,德国汉诺威开始了卡式录音带的大规模生产。1966年7月,飞利浦在美国的子公司水星唱片开始在美国发行音乐卡带。1968年,TDK的超级动态系列上市,宣告了第一款“高保真”磁带诞生。也是那一年,飞利浦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便携式卡带录音机(随身听)——el 3302。

上世纪80年代,索尼Walkman系列等携带型袖珍卡带录音、播放器(随身听)大行其道,卡式录音带的流行更加广泛。卡带随身听成为了便携式音乐市场的象征。

录音带除了代表着技术进步之外,还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因为录音带耐用且易于复制,因此推动了地下摇滚和朋克音乐的发展,并推动社会进程,甚至成为政治武器。



录音带的发展史一度与汽车行业并肩前行。录音带及其播放器比CD更耐用,也更耐尘、耐热和耐震,因此更适合在相对吵杂的车内使用。然而,进入21世纪后,CD的抗震缓存技术迅速发展,车内噪音水准也大大降低,CD自动换碟技术逐渐普及(当年中国人购车时很在意的“六碟CD”),因此CD播放器在欧美市场迅速替代了录音带播放器,成为默认的汽车音响配件。

从整体上来看,在西方国家,录音带市场经过1980年代末期的高峰后就开始急剧衰退,让位于CD。到了2001年,录音带仅占所有音乐销售份额的4%。此后,主要唱片公司渐渐不再发行录音带,鲜有零售商仍在进行销售。

除了我们熟悉的卡式录音带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录音带,即盘式磁带,简称盘带。它卷成盘状,在开放式的录音机上使用。磁带宽度和长度比卡带大,还发展出了支持数字录音的DAT盘带,所以保真度相当好。一些有年头的专业录音棚里往往还保留了盘带和盘带机,淘宝上也有少量商家在卖发烧友级的盘带音源。

这是录音带的历史,可它一直只是磁带的一个小领域。高呼磁带已死的人,可能并不了解磁带存储的广泛应用性。

大数据时代的磁带

磁带的更广泛用途其实是数据存储。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想到的存储方式往往是CD、硬盘和云服务等数字存储方式。但行内人才知道,原本使得磁带出现退市危机的那些弱点,在大数据时代反而是其竞争力。它成本低、便于携带、使用可靠,而且功耗低、可自动化备份,抗毁损能力更是远远超出硬盘。要知道,硬盘保存资料也就是十年左右的寿命,隔几年就要复制到新硬盘里,如果是巨量数据就会非常麻烦且容易丢失。磁带则可以保存数十年,世界上仍有很多企业和档案馆采用磁带进行存储,尤其是那些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企业,比如银行,又如移动、电信和联通这样的通信公司。为了满足这些客户的需要,索尼公司就研发了新一代磁带,存储容量可达到185TB,是传统磁带的74倍,蓝光碟的3700倍。当然,类似索尼公司的这类产品,是专为需要存储海量数据的机构研发的。



索尼研发的185TB容量磁带,比硬盘更靠谱

顺便说下,连卡式录音带自己都曾是数据存储的重要工具。七十年代早期推出的惠普HP 9830型计算机就是最早采用自动控制卡式录音带进行数据存储的桌上型计算机之一,很多早期的微型计算机都实现了类似的数字化数据存储。七十年代晚期和八十年代早期的很多家用计算机也能够使用卡式录音带作为软盘的廉价替代品进行数据存储。甚至连1981年推出的IBM电脑都包括一个卡式录音带端口和一条操作该端口的BASIC指令。直到软驱成为高端机器的基本配件后,卡式录音带端口才告别电脑。

录音带仍在生产

那么,除了用于数据存储外,磁带是不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其实并非如此,被许多人视为已然消亡的录音带,其实也仍有市场空间。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属于小众的时代,怀旧者们使得录音带成为了收藏品,玩家们则使得录音带成了高保真的一种选项——虽然音质原本是其量产化时代的缺点。

近年来,黑胶唱片成功回归,卡式录音带也有复兴趋势。日本的录音带产量居然年年增长,几乎是颠覆了录音带的死亡宣告书。美国的NAC公司在2015年生产了1000万个录音带,2016年的产量继续增长20%。NAC的合作伙伴包括各大唱片公司,如环球音乐、索尼音乐、独立乐队和音乐组合等。其产品的主要销量来自音乐卡式磁带,近年来最成功的产品当属《银河护卫队》电影原声带录音磁带,剩下的销量来自空白磁带。

有意思的是,NAC方面曾表示,正是因为许多同行不再生产录音带,无人与之竞争,需求才稳健上升,他们也趁机从同行那里采购了数十个旧的大型设备。

前几年,小虎队在春晚再次合体,燃起很多人的青春回忆,据说小虎队的录音带也火了一把,一张《再见》专辑的老磁带能卖一千多元。在收藏市场上,单盒的小虎队磁带价格从80元到4000元不等,部分成套专辑因为品相好,标价更高达万元。张学友二十年前的专辑磁带,一张更是开价万元以上。BEYOND早期签名磁带售价也是万元以上。

但说实话,标高价不等于有市场,许多藏家标出高价,其实并不想真正出手,只是想找个方式炫耀藏品,所以实际上就是有价无市。

而且,那些“回家翻翻你的抽屉,你的录音带很值钱”之类的网络帖子,纯属以讹传讹。真正有价值、能卖出高价的录音带,其实大多数人从未拥有过。

首先,最受欢迎、承载最多旧时记忆的港台音乐专辑录音带,当年原装正版的数量其实不多,许多人收藏的其实都是盗版,再好点也不过是引进版。收藏市场真正的抢手货其实是首版,在港台音乐方面,当然是港台当地发行的首版,当年人们多半没有机会买到这样的录音带。查阅网上报价可知,齐飞唱片版的邓丽君1987年全新未拆磁带,售价为15000元,同等价位的还有齐飞唱片于1987年推出的张国荣专辑《倩女幽魂》,要求同样是全新未拆。

至于内地原版录音带,在收藏市场上标价最高的是八十年代的一些绝版专辑,如崔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张翻唱专辑《当代欧美流行爵士DISCO》,刘索拉的专辑《我的歌献给你们》,朱逢博出版的内地第一张立体声磁带《蔷薇处处开》,王菲当年的翻唱专辑《风从哪里来》、《迷人的卡勒》等,但最多也就是几千元,没有达到万元以上的高度。

从出版方来看,扬子江、中唱和广州等著名出版方的出品最受追捧,磁带当然不能有损坏,封面、插页和歌词页都要干净,有歌手签名最好。档次最高的当属那些没拆封的,可是这一条似乎很难做到。

至于歌手,九十年代录音带行业发达时,四大天王堪称翘楚,但在录音带收藏界有个基本原则:健在的不如去世的。因此,邓丽君和张国荣的录音带,如果版本好、品相好,往往能标出高价。



也正因为录音带收藏的条条框框极多,尤其是“未拆封”这个苛刻条件,大多数人手中的录音带都没有太大价值可言,所以也有不少人认为录音带收藏市场仍处于一个“想象自己很厉害”的阶段。而且,由于录音带在音质上的缺陷,它在收藏市场上的表现远远不及黑胶唱片。以张国荣的第一张EP为例,有人开价十万元求购黑胶版却无果,但相同版本的录音带不过几千元。

开间录音带商店,也许并不坏

那些号称过万的录音带,大多数人未曾拥有,甚至连见都没见过。那么,录音带收藏是不是一门虚幻生意?还真不是。

首先,录音带收藏是一种集体记忆化的收藏。集体记忆带动的消费潮,情怀中蕴藏的商机,这些年来已不乏先例。同时,录音带原本又是一种日常消费品,价格低廉,很容易买到,流通量很大。去旧货市场,你随时能淘到一块钱的录音带,即使是前文所述那些绝版录音带,标价也不过是几千上万,看着吓人,但在收藏领域绝对是平民化选择。平民化选择看似无利可图,但庞大基数和相对广泛的怀旧群体,仍然存在空间,起码,你可以薄利多销嘛。

前两年媒体报道过杭州收藏品市场的一个柜台,店主专营老录音带,每个周六起码能卖几十盒。其中,价格较低的不提供试音,高价的则提供试音服务。店里的录音带分为三个梯队,最便宜的几元钱一盘,稍好一点的几十元,稀缺资源则需花上几百甚至上千元。

类似这样的老录音带商家,在许多城市都有,它们的生意也早就扩展到网络。

真正稀缺的资源并不是录音带里的歌,在这个海量资讯的时代,想找首歌还不容易?录音带的精髓在于它的怀旧感和质感,而怀旧感和质感主要体现在包装、封面和歌词页上,所以,收藏录音带封面可能才是这一领域的终极之路。



当然,还有人脑洞大开,表示打录音带主意的人多了,会带来另一个商机,就是做这群人的生意。毕竟,你有了录音带,还得有录音机对不?现在已经没什么厂家生产录音机了,如果失去了播放的机器,录音带收藏很可能因此变成绝版记忆。那么,针对这类群体,生产定制型的卡带录音机,很可能是一门既有情怀又能走高端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