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亿人。

这是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刚刚发布的最新全国总人口数。

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至去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67年里,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些变化在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得到鲜明体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次大国“点名”摸出的人口家底,都“藏”着哪些信息。

关键词一:底气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由高速增长到平稳增长,总人口在1981年突破10亿,2005年突破13亿,2019年突破14亿,比建国初期翻了一番多。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是最宝贵的财富。庞大的人口总量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当然,14.4亿人口,还意味着很多:

比如,沉甸甸的责任;

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

以及团结起来,那股气势磅礴、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这就是我们党和国家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最大底气和力量源泉!

关键词二:有文化



人口大国,光数量上大可不行,还得拼质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随着时代变迁显著提升。

过去,有个流行词叫“文盲”。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80%的人口都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更是不足20%。

得益于党和国家不遗余力地扫盲、普及义务教育,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的提出,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上学不再是奢望,“文盲”一词更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全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显著提高,从1982年的0.6%,到1990年的1.4%,2000年上升到3.6%,2010年为8.9%,2019年达到14.58%,37年间增长了20多倍。

2020年,每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达到15467人,比2010年增加6537人。

高素质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高学历层次人才不断增多,中国也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关键词三: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纵观7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城镇化进程建国初期进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进度加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7.92%增加到63.89%,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成为中国发展中的一大奇迹。

此次普查结果还显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户分离人口超过4.93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

但城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建城,而是为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也意在此处——让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关键词四:挑战与机遇



历次人口普查数据,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劳动力总量充裕、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的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风险和挑战,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

换个角度看,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人口发展进入关键期,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与机遇:我们可以趁机抓住时间窗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转变人口发展理念,改革完善人口政策制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文字邢婷婷丨美术设计 张舒谊 张寒)

相关报道:人口数据出炉!大湾区最年轻、长三角变老、成渝未富先老

日前,统计局正式发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据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人口总计约14.43亿人,稳居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人口普查十年一次,每一次人口普查的意义都不可小觑,此次人口普查也为我们揭开了各大城市群和区域的发展面貌和前景。

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9.93%、中部为25.83%、西部为27.12%、东北为6.98%。

七普人口数据

与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东部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

此次人口普查数据充分地表明了,西部大开发的卓越成功,我国区域发展水平的进一步缩小,西部地区人口回流趋势明显。东部发达地区继续强势崛起,全国人口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仍处强势期。中部崛起战略并没有完全撬动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尤其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缓慢进展,也说明了当前中部城市和区域发展格局处于“一盘散沙”当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仍需努力,东北地区人口下滑较为严重,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我国城市群

从省份上看,广东十年内巨增2170万人、浙江为1014万、江苏为608万,三省拿下十年人口增量的TOP前三。

从人口流向的具体表现来看,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人口集聚的首要承载地。而细推此次人口普查结果我们会发现,大湾区正成为我国最具有“活力”的城市群、长三角衰老之势正加大,最令人担心的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正面临“未富先老”的大问题。

城市群之变

老龄化下的社会,正为城市群的发展带来新挑战,我国四大顶级城市群,只有大湾区充满活力,长三角和成渝衰老进一步加深,京津冀尚处平稳。



四大城市群老龄化数据|用图勿裁剪

近十年来,广东每年人口增量都以200万递增,十年内人口增加高达2170万,远超长三角主体江浙的人口增量,这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广东的人口优势不仅体现在增量上,更体现在人口结构上。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而同期广东仅为8.58%,从全国省份来看广东老龄化程度也处于倒数位置。人口增量庞大且人口结构十分年轻,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推进,这座大湾区正展露出成为世界TOP1湾区。



大湾区

「长三角变老势头不减」

长三角变老也不是一两天了,近些年江苏人口吸引力不断下降,2019年江苏全省人口增量甚至不如一个大城市的人口增量,新鲜血液未能流入,也间接加剧了江苏老龄化问题。目前江苏已是我国深度老龄化省份,据数据显示江苏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已达16.2%。



长三角65岁以上人口数据|用途勿裁剪

上海老龄化问题也同样突出,据数据显示上海65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6.28%。近些年上海还在深入进行疏解人口等发展战略,这座魔都的活力正在下降。

浙江是目前长三角地区最具有活力的地区。目前浙江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为13.27%,虽然这个数据也不容乐观,但对比长三角,浙江已是最具有活力的地区。近些年来,浙江人口流入势头强劲,仅杭州在2019年当中就吸引了超过50万人口入杭。人口的强势流入正为浙江的发展带来崭新的一面。

安徽也并不年轻,据数据显示目前安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5.01%。前几年,安徽被整体纳入长三角发展内,安徽作为长三角发展跨度较大的省份,仍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老龄化的到来也为安徽的发展增添一丝乏力。



合肥

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仅浙江还未迈入深度老龄化省份,但浙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长三角变老,正成为这座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新挑战。

「京津冀总体平稳」

在这几大城市群里,京津冀的表现还处于一个平稳期。目前只有天津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北京和河北的表现还处于正常水平。京津冀的发展已到达了一定水平,从发展平衡人口结构来看,京津冀处于一个较为合理的现象。



京津冀65岁以上人口占比|用途勿裁剪

成渝「未富先老」

在几个顶尖城市群里,我担心的是成渝。因为成渝地区的发展水平还很低,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发展等具体指标,成渝和几大顶尖城市群还相差甚远,要想追平这个差距需要国家不间断的大力投入和一系列政策导向,也需要足够多的新鲜血液。

目前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策导向已经有了,国家对成渝地区的投入也正逐年递增。但“成渝却老了”,年轻血液不足将是制约成渝发展的最大问题。



成渝双城经济圈

这种未富先老的态势值得关注。

据数据显示,四川和重庆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分别是:16.93%、17.08%,两地都是深度老龄化省市,据预测到2030年川渝将进入超深度老龄化社会,但按照这个趋势川渝进入超深度老龄化只会提前。虽然受发展的积极影响,近年来川渝人口正大幅度回流,但这些回流人口并不年轻。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城市群产业升级和产业布局的深刻变化”。目前成渝地区的产业尚处于中低端,推动产业升级离不开新鲜血液。其次区域的发展本质上是劳动力与需求的平衡,劳动力下降自然需求也会下降。



我国四大城市群

总体来讲,我国城市群的发展正面临人口结构上的风险问题,机遇和挑战正给城市群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

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未来几年里各大城市群“抢人”大战只会朝着更加激烈的战场走去,“用脚投票选城”的时代已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