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0日,温州“眼镜大王”胡福林“跑路”了。

他登上去纽约的飞机,一去了无影踪,留下一堆债主和一群员工,成了无头苍蝇。

在跑路前,胡福林给员工放了旅游假,等员工回来上班时才发现,厂里的设备和老板集体失踪,经过了解才知道,设备是被债务人搬走的。

这一举动迅速登上了温州热搜头条,一起被人们谈论的还有他20多亿的债务。

胡福林是温州非常有名的眼镜大王,他创立的自主品牌“海豚”眼镜,是国内第一眼镜品牌。

巅峰时期,胡福林掌舵的信泰集团,眼镜的年产量达到2000万副,世界各地的订单就像雪片一样纷纷飘来。

他拥有完整的眼镜产业链,从市场信息的收集和调研,产品研发到设计加工,再到生产制造,最后销往世界各地,都是自主完成。



旗下品牌“海豚眼镜”更是最早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的称号,让同行羡慕不已。

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胡福林,一时心血来潮,不满足于自己10个亿的产业,想要干更大的事。

2008年,他一头扎进了烧钱的光伏产业。

很快,资金链断裂,胡福林仓惶“跑路”,但他却说:

我不是跑路,我定了回来的机票,我是出走,只是出去静一静。

经过20天的静心之后,他又回到了温州。

胡福林究竟经历了什么?让他一夜之间负债累累?又为什么回来了,今天就来扒一扒他的故事。



1964年,胡福林出生于温州,父亲开了一家眼镜批发店,小时候的胡福林就在店里长大。

耳濡目染,胡福林在玩耍之余,经常帮着父亲在店里打打下手。

虽然学习成绩优异,经常名列前茅,但他课余时间根本不学习,时间全花在帮父亲的忙上。

父辈身上守信的美德也一直影响着胡福林。

等到长大一些,胡福林的胆识和魅力逐渐显现,在商业上的天赋也慢慢展现出来。

1985年,21岁的胡福林正式接手父亲的眼镜批发作坊,开始自己经营。

有句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胡福林一直不甘平庸,他要把父亲的店铺发扬光大,做到全亚洲第一。

有了这样的目标,胡福林特别能吃苦。

两年后,他租了间厂房,开了一家眼镜加工厂,开始向自己的目标进发。

每天早上7点上班,一直干到晚上12点,休息时间只有五个多小时,凡事胡福林都要亲力亲为。



在产品质量上,胡福林把关非常严格。

有一次,一个批次的眼镜出了问题,胡福林二话不说,就把全部批次的眼镜一起销毁。

胡福林自己能吃苦,对员工却特别仁慈。

自打建厂以来,坚持让员工每周休息一天,如果夫妻双方都在信泰集团工作,会有“夫妻房”宿舍,20多平米的房间,空调、热水器、彩电一应俱全。

与周边同等条件的房子比较,价位便宜了一半还要多。

如果是老员工,胡福林还会免除租金。

他的性格和作风,成了他事业的加分项,眼镜厂办得风生水起,胡福林也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没过两年,胡福林就成立了信泰光学有限公司,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自己诚信的品质,能为事业锦上添花。

公司最初的业务主要是为国外客户贴牌生产。

1994年,胡福林注册了国内第一个自主设计师品牌“海豚”,并在世界多个国家注册,主打销售自己的品牌。

海豚眼镜的知名度很快打响,非常热销,火爆程度无人能及。



胡福林曾在采访中介绍过当时壮观的场景:

不少国外客户专程跑到温州来找我下单,一张欧洲订单就几百万副眼镜。最高峰时外发加工厂就百来家,工厂前经常车水马龙,同行很是羡慕。

胡福林趁热打铁,马上投资2500万美元组建了浙江泰恒眼镜城集团。

为了扩大经营范围,1998年,他顺势收购了多个公司,“海豚”品牌获得了“民族品牌奖”,在国内眼镜行业排行前三,胡福林也成为眼镜行业的标杆人物。

一切都按着胡福林的目标有序发展。

2002年,胡福林想要打造眼镜品牌制造业王国,在娄桥征地120亩,又在金华征地100亩,作为外贸基地,扩大轻工业产业投入。

2005年,他又斥资4300万美元,成立了中国信泰光学有限公司,开始眼镜行业升级战略,规模浩大,占地120亩,建了厂房、研究中心和总部大楼。



为了与国际接轨,他调整战略方向,以品牌运营和设计研发为主。

胡福林以前经常去上海出差,每次去上海,他都会想:什么时候能把自己的眼镜店开到外滩?

这个愿望很快也实现了。

2008年,他收购了上海美式眼镜连锁,在上海设立了连锁管理总部。

除此之外,他还把美国、香港的经销商,聘请到自己的公司来打工,这些人都是眼镜行业的尖端人才。

为了让事业发展得更好更迅猛,他还委托当地一所学校开设了两个班级,专门培养眼镜行业的专业人才。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是胡福林题写在眼镜专业的学生的,也是自己多年遵循的原则。

此时的胡福林赚得盆满钵满,日子过得顺风顺水,用他自己的话说:2006年以前,干啥成啥。

事业攀上了顶峰,荣誉也纷至沓来。

温州市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协委员、温州华商会会长,这些光环加身,胡福林的人生几乎到达了巅峰状态。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胡福林,对自己的能力越来越自信。

他觉得既然能把眼镜行业干得这么好,其他行业应该也差不到哪去。

2008年,他对眼镜行业10个亿的规模有点不满意,开始进军新能源领域。

他先后投资6亿元成立了4家公司,信心满满的他计划在五年内,实现两家公司上市。

在资金方面,他觉得一点都不存在问题。

2009年春节期间,有消息传出,温州各银行行长都去给他拜年,他拿到了10亿元左右的授信。

可胡福林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进入的这个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风险。



2008年,全球被金融危机笼罩,西方国家光伏补贴政策退坡,光伏行业市场陷入低迷状态。

在中国,许多中小企业也相继涌入光伏产业。盲目扩张,使有些企业一夜之间跌入了产能过剩的深渊,资金链断裂,无法维持运营,纷纷倒闭。

据资料显示,这一年,国内超过300余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

看到光伏行业面临崩溃的行情,各大银行也收紧了信贷,连审批好的贷款也暂缓放出。

想从光伏产业分一杯羹的胡福林,很快就尝到了苦头。

他网罗了新能源行业的精英人士,准备大干一场,甚至放出豪言,2011年达到600兆瓦,年产能70亿人民币。

可他完全没有顾及到,光伏产业是个烧钱的行业,要不断往进砸钱,才能维持运营。

温州本土经济学家周德文对新能源行业有精准的描述,太阳能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投资大而回报周期长的行业,就好比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没油了,必定会遭遇一场灾祸。

妻子看出了其中端倪,极力阻止他在新能源行业做巨大投资,想要劝他收手,但胡福林沉浸在自己描绘的美好前景中无法自拔。



两人经常为生意的事吵得不可开交,胡福林执迷不悟,为了实现梦想,他甚至宁愿离婚。

胡福林把钱全砸在设备、固定资产上,根本没考虑现金流的问题。

他以为银行对资金的收紧只是暂时的,只要能贷到款,他的太阳能事业一定可以迎来辉煌的一天。

可这一天没有来临,银行不仅收紧了信贷,而且开始收贷。

他的资金被多家银行抽走,无奈之下,胡福林想到了民间借贷方式。

当时的温州在全国是个富裕城市,有极其繁荣的民间借贷市场。

胡福林从民间借贷公司拿到一笔足够还银行贷款的周转资金,用这笔钱在银行和借贷公司之间互补窟窿。

可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眼看着公司越陷越深,银行来催债,借贷公司也逼上门来。

胡福林慌了,他从来没有想到,失败原来离自己这么近。

他沮丧、失落、孤独、痛苦、疲惫不堪,自己多年经营的企业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难道就这样被拖垮吗?

怎样解决眼前的困境呢?胡福林一时没了主张。



2011年9月20日晚,与朋友吃完饭的胡福林登上了去纽约的飞机,飞行14个小时,来到大洋彼岸。

此时,国内媒体上,“眼镜大王”胡福林跑路的消息,已经铺天盖地报道出来。

有传言说胡福林“跑路”时,带走了20亿。

胡福林的出走,给温州的企业也带来了连环灾难。



有些与信泰互保的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上下游的供货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假若解决不了信泰的问题,温州眼镜行业将面临集体倒闭。

再看看胡福林那边。

来到美国,胡福林把自己关在房子里,静下心过起了“修心的日子”。

他亲自己动手煮饭洗衣服,自从创业以来,他第一次学会了电饭煲煮饭要放多少水,第一次学会了洗衣服。

闲下来的时间,胡福林就用心读《圣经》,《圣经》中“浪子回头”的故事深深触动了他。

他觉得自己就是文中的浪子,想到自己面临的处境,他如坐针毡。

难道自已真的变成了一个逃跑都了吗?一个失去诚信的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员工,还有那么多的债权人,温州的其他企业?

“现在不是我个人的问题,现在关乎温州人信用的问题。”胡福林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马上采取行动,联系了熟悉的朋友,想把自己的消息传送出去。

他想得到帮助,因为只有政府帮忙,他才能度过难关,温州与他关联的企业才会有希望。

几天后,他等到了政府的消息,他激动地无以言表,在采访中他说:

当时我一边听电话一边流泪,马上表示换机票回温州。



2011年10月10日,胡福林回到温州,立即着手重组的事情。

他肩上扛的不止是自己的企业信泰的信誉,还有温州人、浙商的信誉,责任重大,他不敢偷懒。

在第一次信泰债权人会议上,面对400多双盯着他的眼睛,胡福林两次起身致歉,这是一种诚意,也是一种信心。

他相信,只有债权人继续支持自己,信泰的明天才有希望。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划,十天后,信泰集团下属的眼镜企业首先恢复生产。

让胡福林受损严重的光伏产业,他打算由太阳能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6家企业一起抱团成长。

另外,依托现有的120亩土地资源,创建温州信泰皮革鞋料市场,盘活资产。



后来,胡福林还是割掉了光伏产业,彻底从这一行业跳了出来。

提到自己进军新能源行业的失败经历,胡福林在一次采访中坦言:

那时的我,被贪欲、狂傲完全控制了,想走捷径快速壮大企业,盲目追求,狂妄自傲,急功近利。公司董事会形同虚设,几乎是我的‘一言堂’。

如今,胡福林成了虔诚的基督教徒,《圣经》中有句话:“施比受更加幸福。”他也成了这句话的追随者。

他除了做好企业的事情 ,还把更多时间放在公益事业上,帮着更多的企业家走出迷惘,驱散心中的疑云。

一个人最大的困难,就是很难真正认清自己。

胡福林在成功面前,得意忘形,自信狂妄,才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最终导致多家企业面临困境。

但谁又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犯错误呢?

犯错也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能从错误中发现自己,找到问题,就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