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炉,显示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有中国人口学家认为,中国总人口仍保持惯性增加,但总人口负增长的时间或会提前。此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中国公布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专家认为放开生育刻不容缓。(新华社)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于北京时间5月11日上午通报,中国人口共141,178万人,较2010年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其中,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宁吉喆指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



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多维新闻制作)

宁吉喆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宁吉喆提到,在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

对于中国的最新人口普查,西方媒体纷纷发声。美国之音称中国人口青黄不接状况进一步恶化,这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人口健康与社会福利保障蒙上更深的阴影。



中国人口普查显示,家庭户数规模继续缩小。(多维新闻制作)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中国人口增长率微降,老龄化“已成基本国情”。

FT中文网也指出,最新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2010年以来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953年开始人口普查以来的最低增长率,中国10年间的人口增速降至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

另据中国媒体界面新闻报道称,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呼吁中国政府全面开放生育。

任泽平分析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加速到来,放开生育刻不容缓,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加快构建生育支撑体系,让生得起养得起。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差异。(多维新闻制作)

任泽平同时提出多项建议,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岁至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加大教育医疗投入,降低抚养直接成本等。

在中国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有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在婚育期的人群中,平均5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

专家指出,男性的绝对过剩肯定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剩男们的婚育权利和生育权利得不到保障,会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必须要得到重视。



中国人口性别构成数据。(多维新闻制作)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在接受中国大陆媒体第一财经采访时也表示,岀生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出生人群进入婚育年龄,婚姻竞争和成本加剧。其次,婚姻形式多元化趋势增强,未婚离婚人口比例会升高。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禁止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但男女比例已经失调的人群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巨大的挑战。

此外,原新还表示,中国总人口虽然保持惯性增加,但根据数据判断,总人口负增长的时间有可能是比此前预计的要早。不过,人口规模巨大的情况不会根本改变,中国依然是第一人口大国。



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多维新闻制作)

原新解释说,“之所以预判中国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来,是因为低生育率现象持续稳定,出生人口继续缩减,因为15岁至49岁育龄妇女人数以及20岁至34岁生育高发育龄妇女将大幅减少。”

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加速构建“适老社会”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无论是按照1956年联合国划定的“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标准,还是按照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的“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标准,中国均已进入不折不扣的老龄化社会。

一定程度上说,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这个难题,但对于中国来说,这一问题却较为复杂。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的人口激增,以及一段时间内节制生育带来的少儿人口比例下降,中国的老龄化不可避免带有深刻的制度性痕迹。要破解人口均衡发展的年龄结构问题,注定需要一个较长、也较艰难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以往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人口红利会逐渐衰减,而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增加;再如,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必要根据人口状况做相应调整等等。

从2016年元旦起,“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这一针对“少子化”现实推出的鼓励生育政策,一开始并没有实现人口激增效应。这是因为,人口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不是一纸“放开令”就能立竿见影的。另外,与单纯的生育政策相比,一个社会的其他配套政策也有一个反应和跟进的过程。这也表明,在人口问题上,要避免任何简单化的思维,而是要以系统思维、整体布局全力应对,其中加快构建“适老”社会还需加快脚步。

一者,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协调动员,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组合效应,如降低制度成本,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医疗、教育压力,提高民众生育意愿,消除一般家庭恐婚恐育心理;巩固社会保障,完善养育等人口服务体系等等。

人口政策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生殖政策,还牵涉到国家、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也关系到教育、医疗、房价、就业、养老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安排,需要综合施策、一体发力。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不是孩子生下来就算完事,而是要有一个可期待的预期。

再者,应对老龄化,也不该简单把老人当成发展的包袱,而是要充分发掘“银发经济”的潜力。既要支持普惠型养老服务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公共场所、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发展覆盖城乡、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公共服务项目,也要发展各种层次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相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相关的制度体系会逐步健全。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展开了形式多样的“适老化”政策尝试,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总体来看,仍存在水平不高、准备不足、城乡不均衡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一些老人衣食无忧后,仍面临看病和养老困境,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都有待改善、提升。

人人都会老去,人人正在老去。当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就需要作出积极的制度响应,让每一个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拥有幸福的晚年。


中国人口:官方普查总数14.1亿,增长率微降,老龄化“已成基本国情”



目前普遍预测认为,中国大陆总人口仍将继续保持增长,未来几年将达到峰值,但60岁以上老人将占总人口的1/4。

本周二,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十年一次的普查显示,以2020年11月1日为标准时间点,中国总人口为14亿1178万人。此前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总人口已低于14亿人,出现了“自1949年来的首次下降”。

官方数据称,相比上一次人口普查(2010年)结果,中国人口增加了7206万人,十年间增长5.38%,年均增长率为0.53%。相比2000年至2010年,增长率下降了0.04个百分点。

国际统计机构的数据显示,2017年以后的几年里中国新增人口数下降尤为明显。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普查数据也反映出人口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老龄化已成基本国情。”

受访专家预计,中国人口可能在2025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也将影响经济潜在增长率,不过老龄化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遇,比如医疗和养老服务需求的上升。

老龄化成中国“基本国情”

老龄化问题成为中国近年来持续面临的挑战。根据普查公报,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相比十年前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宁吉喆表示,“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值得注意的是,少儿人口比例在过去十年仍有所上升,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相比十年前上升1.35个百分点。公报称这是因为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

不过,经济学人智库(EIU)中国首席分析师苏月表示,开放二胎政策没有改变中国生育率快速下降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预计到2030年,中国老龄人口占比(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8%左右,相当于西班牙和挪威当前的水平。”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院易富贤的预测则更为悲观。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生育率也会像欧洲或新加坡一样下降,再加上长期计划生育,导致中国人口下降速度将是断崖式的,所以老龄化危机来得会更严重。



图像来源,CNS

人口和经济

根据经济学人智库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65岁之间人口占比)将减少7000万,人口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影响经济潜在增长率。

此前,中国社科院研究显示,该国人口将从2027年开始收缩。世界银行则认为中国2029年人口开始负增长。

这一时间点恰好与中国经济规模可能超越美国的时间窗口重合。

老龄化就像一个经济体的慢性病,干活的青壮年占比越来越小,需要全社会供养的老年人占比越来越多,造成养老金缺口扩大,社会负担沉重,那么年轻人自己生活已经不容易,就更不愿意生孩子,再加上老年人相对不愿消费,经济活力减弱,社会陷入恶性循环。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东亚系副教授马钊表示,“作为一个传统非移民国家,中国如何调动自身人口生育能力,弥补劳动力红利的下滑,这是来自中国内部的挑战。”

易富贤认为,因为人口问题,中国经济规模有可能根本无法超越美国。他还表示,和发达国家不一样,目前中国经济就像一架飞机,还是在空中,但是突然劳动力不够,就像飞机突然没有燃料,这对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都会是一个灾难。

美国布鲁金斯中国经济资深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 认为,人口趋势将对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总人口下降同时,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则将急剧增加,其中85岁以上人口增速更快,因此到2049年,中国高龄老人数量将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总和。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在劳动力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花费更多的资源来照顾老人。



图像来源,CNS

会不会出现负增长

以十年的维度来看,中国人口似乎没有大幅下滑的趋势,2010-2020年中国增加了7206万人,2000-2010中国则增加了7390万人,两者差距2.5%左右。

但如果把最近十年分开来看,情况则严重得多——根据独立统计数据库CEIC的数据显示,2012、2013年中国新增人口(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在660万左右,当时推出“单独二孩”政策后,2014年小幅攀升到710万左右,然后2015年又降为680万;中国随即放开“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新增人口超过800万,2017年也有737万左右,然而这一趋势仅仅维持两年,2018年和2019年,新增人口大幅跳水,仅为530万和467万左右,凸显出中国人口增速放缓的险峻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9年初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中国人口会在10年后到达最高峰水平,之后出现负增长,到2065年,人口将减少到12.48亿,回到1996年的规模。

报告指出,长期的人口衰退,尤其是伴随着不断加剧的老龄化,会带来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

“中国的人口负增长已经势不可当,从现在开始亟须开展研究和进行政策储备。”报告说。

经济学人智库中国首席分析师苏月提醒,生育政策的调整一般要15-20年才能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因此调整人口政策要有提前量。放开生育限制是政策选择,但是政府同样需要关注到结婚率的变化和初婚初育年龄的推迟。

“中国确实没什么办法来改变这种人口状况。”杜大伟认为,增加生育率的措施往往效果不大,中国也不具备接收大规模移民的条件,不过目前的退休年龄比较低,还有提升的空间。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市场需要看到人口数据背后的丰富内涵。”苏月举例,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反映了人均寿命的延长,挑战背后也意味着机遇,并对生产消费结构产生影响。企业需要增加智能制造的投资,以应对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下降,老龄人口占比上升将支撑对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企业需要看到这一市场机会。

东北人口萎缩尤甚

从区域来看,相比十年前,中国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

过去10年,中国有6个省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包括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

其中人口减少最多的,恰恰是东北三省,辽宁减少115万人,吉林减少337万人,黑龙江减少646万人。

宁吉喆在发布会给出的原因来自气候、观念和经济三个方面——东北处于高纬度,冬季漫长寒冷,东北人口向温暖南方迁移,也是全球人口迁移的趋势,欧洲、美国都有这种现象。此外,受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东北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东北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普查中的数据反映中国人口的两个趋势——从北方移到南方,从农村移到城市。

苏月表示,我们目前看到的人口流动特点是产业随着投资移动,人口随着产业移动。在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倡导下,政府将支持要素向有效率的地方聚集。因此,人口向都市圈和城市群中心聚集的趋势将持续,未来五年,围绕在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建设将成为政策制定的重点。因此,经济增长前景好且生活成本和房价可负担性较好的中心城市将对人口持续具有吸引力。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多个东亚经济体面临人口减少的难题。日本是目前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主要经济体之一,2020年出生人口仅为84.8万人,相比上一年再减1.7万人,是1899年有统计以来最低值。

东亚难题

“老龄化陷阱”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东亚各个经济体早于中国陷入其中。分析指去年以来的新冠疫情更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日本是目前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主要经济体之一,2020年出生人口仅为84.8万人,相比上一年再减1.7万人,是该国1899年有统计以来最低值。

韩国、台湾、香港则同时在过去一年录得首次人口负增长。

韩国统计部门公布,2020年出生27.6万人,死亡30.8万人,不仅新生儿数量减少10%,创下新低, 还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去年每位韩国妇女预期生育子女数降至0.84个,比2019年所创0.92个的历史纪录还要低。

台湾情况类似,2020年出生16.5万人,死亡17.3万人,同样首次出现负增长。

香港劳福局局长罗致光日前表示,2020年前11个月香港新生婴儿数同比下降17%,死亡数字也是首次超过新生婴儿数目。

发达经济体中,生育率走低是长期趋势和普遍现象。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原因可以归结为工业化和现代化,使女性地位提升,需要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取得平衡,同时教育延后生育年龄,再加上城市化使房价高企,各项养育成本一路走高。多种因素共同促使生育率不断下降。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院易富贤认为,这些问题在东亚表现尤其明显,“由于东亚地区人口密度都很高,远远高于欧洲和美国,这导致房价高,但居住空间有限,生育成本非常的高。”

虽然与历史数据纵向对比,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但横向对比,依然有优势。苏月认为,中国的老龄化速度还是要慢于发达亚洲经济体例如韩国,人口结构也将保有一定程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