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里蜗居,每天下班回到出租屋,只想往沙发和床上躺着玩手机……这是你的现状吗?

或许这样的“丧”,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

01最近刷到一则视频,韩国弘益大学刘贤俊教授分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生活环境越小,人生就越容易失控?

在这位教授看来,家是休息的地方,是一个实体存在,但空间并不是。

“空间是人们脑海里创造的概念,人们可以感受到线下,现实世界里的空间存在;同样也可以在线上,网络世界里进行空间体验。”



现如今的趋势相信不必小e多说。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想在大城市定居,先别说拿出首付,就连摇号中签都很艰难,太多人被迫成为“租房族”“蜗居族”。

他们或者与人合租一大套房子,又或花高价租十几二十平米小公寓,生活空间并不宽裕。

这会造成什么呢?——“线下空间逐渐缩窄,再由线上空间来填补。”



刘贤俊教授的话不难理解,不信你回想上下班高峰的地铁,挤满人的电梯,是不是空间越压缩,我们就更加无路可逃只能刷手机打发时间?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越是生活在狭窄的房子里,看电视时间就越长……从某方面来看,低收入人群就越被推挤到线上空间。”

02平心而论,这位教授质问你“为什么不努力买大房子”的姿态,并不会让人感到多么舒适。

就像问你为啥不读清北一样:难道是不想吗?只是能力有限而已。

但在被人从高处凝视的不悦之后,只是稍微思考,却又觉得头皮发麻。

小e起初与人合租时,私人空间就是一间小小的隔音也不好的卧室,每天回家只想往房间里一扎和世界划清界限。



后来租了公寓,不到四十平米空间隔断出几个生活区,那时会开始考虑配套,例如周边市场、运动场所等等。

现在搬到自己房子里,“闲心思”变得更多,每周定时会打扫,看到杂物太多会规划收纳,开始养绿植计划养宠物。

再往我们不理解的上层看,富人看待我们,是否又是蜗居在一个盒子里庸庸碌碌度过一生?

科幻小说《北京折叠》的描绘,竟然与现实形成奇妙的重合。

03网友们也分享了自己感受:

“如果有个小院子,有狗狗,有花草,谁会那么宅呢?”

“在一线蜗居的我总是离不开手机,回家就是刷剧看网络八卦。回到乡下手机很少打开,感觉好多事可做。”

“一个人独处却只有逼仄的空间时,网络确实提供了一个出口,既拥有独处的安全感,又能享受到所谓的向外的自由。”

这就与刘贤俊教授在视频提出的观点一致:“线下空间慢慢被富人占据,提供更多低廉的网络,更便宜大尺寸的电视,表示‘你们就在媒体世界里待着吧,不要在意空间’。”

因此,刘贤俊教授呼吁能有一个“最低界限”,提升居住的标准。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别说大房子,就连城市一室一厅都高不可攀,物价水平也依然一骑绝尘……失去了线下空间的人们,只好转而去线上空间,用虚拟的网络来扩大空间。

科技飞速提升,但生活质量原地踏步,我们的自由,就这样被空间不停地折叠。

人们还能逃去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