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斯钦

“中国溢价”可不是好词,而是由西方发明,侮辱性、伤害性极大的词。

近年来,中企在海外大肆并购,似有扬我国国威之势。风光背后,掩藏着歧视、欺骗、不公平等诸多不堪,而且大部分的不堪还是中国人自己造成的。

“最怕的不是国外对手,而是国内同行。”

借贷环境宽松时的一些大型企业,花钱不眨眼,常常出手就是上亿美元甚至数亿美元的加价,以示自己的阔绰与志在必得。时间一长,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及收购时的内斗,甚至在国际商界创造出一个专有名词,也就是“中国溢价”。

把准脉搏的海外企业和国际投行,则创新出一种专门针对中国的溢价策略:即便一个项目只有一家中资企业参与竞购,他们也会再找几家中资企业当托,假意参与竞购,诱迫参与竞购的中资抬价。



然而,“中国溢价”不只是花冤枉钱。部分海外并购,中国企业付出代价比多掏钱更加沉重。

2013年2月,中海油花费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的石油公司尼克森,溢价超61%,加上并购所需承担的43亿美元的债务,全部支出高达194亿美元,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这溢价太高了”。

正如他们所担心的,尼克森确实削弱了中海油的盈利能力。

2016年上半年,中海油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52.5%,亏损77.4亿元,上市后首次出现中期业绩亏损,罪魁祸首便是并购的尼克斯等海外资产。



直到2017年5月,历经四年多时间,经过多次减值、裁员、改革的尼克森,才实现了现金流转正,让中海油摆脱了尼克森的阴霾。

曾任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的梁锦松指出,中国为了走出去,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境外并购。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所以很难,主要是因为缺乏经验。



“经济调查的时候没有非常完备,有些时候还会受骗。”当年梁锦松的一席话,没想到在2020年一语成谶。

2016年,暴风集团联合光大等机构,一起花了52亿人民币收购了一家名叫MP&Silva的体育版权公司,这家公司旗下曾拥有阿森纳、意甲、F1赛事等很多优质版权资源。



2018年,MP&Silva向英国递交破产申请,直到此时国内投资人才发现,原来MP&Silva所持有的版权都即将到期,且背负巨额债务。这意味着,他们买到手的就是家空壳公司。

据美国媒体的报道,MP&Silva开董事会的时,一直在忽悠几位英文不好的中国高管。

这笔交易让暴风创始人冯鑫下狱,中资金融损失数十亿,成为中国海外并购史最耻辱章节。

纵然有诸多困难,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企业注定会迎难而上,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并购。

只不过,正如春华资本集团主席胡祖六说的那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也许不缺钱,但是缺经验。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时候,企业更要正视这一点并努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