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某乎,有一个帖子问,上海真实收入是多少?其中,一个在上海的打工人(怒吃鸡肉)就在帖子下面写上了他身边所知道的各行各业的打工人的收入,以下收入如没有说明的均为月薪。

首先,健身房前台小妹的工资收入,3500,这位小妹除节假日外,几乎是没有休息的;

星巴克做全职的员工,税后4000左右;

不知名公司的白领小姐姐,6000多点;

房产中介,同事买房时认识的中介,一年30来万;

安装公司的老员工,6000-8000元;

物业部门副总经理,一年10万+;

清洁阿叔和阿姨,3000左右;

企业消防队小哥,5000+……



帖子里还列了很多其他职业,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看。帖子最后还说,如果是入行门槛低的工作,本地人一般是干不过外地的,上海竞争太大,外来人很多,实际上,这不是上海人的上海。

在帖子下面,很多人留言,实在太真实,在上海工作的人也表示,这才是正常的上海打工人收入。

在上海的白领拿着6000元的工资,在星巴克的服务员4000,跟我们所认知的上海似乎很不一样,但其实想一想就知道,我们平时所能得到的上海打工人的收入信息真的很少,要么就从一篇文章中得知,要么就是电视剧的假象,要么就是某个很优秀的上海工作的同学,实际上,这些信息都不具备代表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很焦虑,毕业五年,大家都有不错的收入,但为何就自己原地踏步,现在还拿着4、5千的工资;离职的同事跳槽一下就工资翻了一倍,就自己在公司里苟且。

其实,以上的想法,都是幸存者偏差导致的认知,你以为身边的人都是这样,但实际上,并没有从整体去出发,以偏概全了。

幸存者偏差在字面的解释就是当前所有的信息,全都都是来自于幸存者的(死人不会说话),接收到的信息就会有所偏差。



幸存者偏差一词,最早据说是来自二战期间的,美国发现返回的战机中,机翼中弹的数量很多,但是机尾中弹的数量就相对较少,这就说明了机翼应该去重点加固的。当时军方的结论一出,跟军方有合作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沃德就说未必。

因为大家看到的战机都是成功返航的,而没有看到那些已经坠毁的。于是他就想,安全回来的都是机尾中弹少的,机尾中弹多都基本发生了意外,所以应该说明,需要加固的是机尾。事实证明,这个教授所说的话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军方听取了他的意见,挽回了数千人的生命。

幸存者偏差这种认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给我们带来焦虑,并且,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从小时候起,我们就受到了幸存者偏差的影响。



小时候,你的父母可能会跟你说,你看隔壁屋的某某,你们班的某某,成绩那么好,每次都年级前三名,为何你不能呢?

事实上,父母看到的只不过是这一个孩子的表现,就给自己的孩子定性了,一个班成绩最好的就那么一个,还有很多成绩中等和成绩中下的,而父母就只看到了自己孩子跟那一个人对比时的差距,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做得不够好,这个是有误的,孩子在前十,也证明他已经胜于班上一大半的人。

我有一个同事就是被这样的观点所毒害,天天焦虑自己的收入没有别人的好。我同事是985大学毕业的,才刚毕业一年,有一次,她回老家,母亲问她工资多少,她如实说了,她母亲当即说了一句:”怎么你读了大学的人还没有那些没有读大学的人高呢?你表哥初中就出去打工了,工资还比你多两三千。”我这个同事当场就无言以对。



这样的想法在社会中也是导致读书无用功的原因。不读书能遇到好机会,不读书就能成功的人有多少个?你看到这个人光鲜亮丽,但这样的人是大多数吗?并不是的。正因为这些人稀缺,所以才会在人群中被传开,被媒体所报道。

我国有一亿多人的收入是一千元以下的,这部分人,大部分都是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的,甚至一份正常点的工作都没有,而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看着某个没有读多少书就出去工作并且成功的人,草草地下了读书无用的定论。

再说一个大家都有的认知误差,那就是遍地都是大学生。这句话很多时候还是从大学生的口中说出来的,“现在大学生随便在大街上拉一个都有,已经不值钱的了。”事实上是这样的吗?其实并不是,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少的。我们可以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从1977年至2019年的我国高考录取人数历年相加大约是23762万人,本专科录取总人数大约是13118万人(不包括港澳台),2019年大陆总人口为140005万人,专本科率大约为9.37%,本科率大约在3.748%~4.029%之间。



这才是真实的数据。本科毕业率在4%左右,100个人中,只有4个或者还不到4个人是本科毕业的,即使加上专科,也不过9%。何来遍地都是大学生呢?更多的人并没有成为大学生才是事实。

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产生,是因为我们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是大学生才会这样,你读了大学,自然你的圈子就会是大学生多,哪怕你毕业后工作,你也会偏向于找要求学历是大学生的工作,所以你身边一直都是大学生所包围。因此很容易得出大学生太多,自己没有优势的结论。实际上在社会,学历永远都是一样有用的东西。

说那么多例子,就是想读者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要被幸存者偏差所误导,产生不必要的对工作和生活的焦虑,思想偏激。要结合整体来看待事物,当你熟练并能运用幸存者偏差的时候,你能开拓自己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做出更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