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两种变异的结合,首先在印度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即使是接种过疫苗者,或已康复的染疫者,也可能再度快速感染。


表层蛋白上,印度冠状病毒变体B.1.617呈现出两种基因突变:E484Q和L452R,这两个神秘数字揭示了其各自基因组改变的确切位置。

个别突变为人们所知已有一段时间。E484Q与E484K相似,后者此前已在英国、南非和巴西的变异病毒中出现;L452R则已在加利福尼亚变体CAL.20C中出现。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在印度,这两种突变首次同时出现,也因此常被称为印度 "双重变异"。

"双重变异 "并非导致戏剧性局面的唯一原因

其实,两种变异体同时出现这一事实并不一定意味着这种变异毒株也具有双倍的传染性或危险性——这还有待研究。到目前为止,还缺乏完整的数据,以能更可靠地评估印度双重变异病毒。

但无论如何,它只是造成印度次大陆灾难性局面的原因之一。目前,印度已有1700多万人确诊染疫,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感染国,而可能还有大量未报告的病例。该国已有近2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新冠。

庆祝大壶节的人们完全忽略了保持社交距离

最令人瞩目的是,同一时间发生的染疫病例太多——一天之内就有33·2万个确诊新病例,导致该国许多地方本已落后的卫生系统崩溃。很长时间以来,中央和地方当局对新冠大流行瘟疫的防治半心半意,很早就放松监管,甚至允许举行大规模活动。

逃逸免疫系统

一旦某种新形病毒找到逃逸我们免疫系统的方法,科学家们便称之为 "逃逸突变"。

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指出,这些突变原则上导致 "抗体或T细胞中和能力减弱"。但关键在于,如何能确定这种减弱的实际强度。

对已经接种过疫苗的或已经康复的人,"逃逸突变 "也可能仍是危险的,因为,当事人对这种印度变种病毒的感染的保护能力也可能较弱。接种过疫苗的人是否也还会感染他人,对此,目前也不清楚。

不过,社民党健康专家和流行病学家劳特巴赫(Karl Lauterbach)在推特上提到了一项来自印度的新中和研究。根据该项研究,针对新变种B.1.617的现有疫苗应能有效。

劳特巴赫说,根据英国的一项新研究,接种疫苗能减少三分之二感染风险,而那些在接种疫苗后仍然染疫者,其病程严重的概率也降低了三分之二,它至少表明,当事人的传染性亦较低。

国际评估

即使考虑到印度目前面对的灾难性局面听上去有些嘲弄意味:到目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仍仅将印度变体B.1.617定义为 "被关注的变体"。

世界末日般情景:新德里地区的火葬场已不堪重负

相反,英国变种B.1.1.7、南非变种B.1.351和巴西变种P.1则被定义为真正 "令人担忧",属于 "值得关注变种"。

在世卫组织看来,这些变种之所以" 值得关注 ",是因为它们更易传播、患者病况更严重、时间更长;是因为它们可以躲避免疫系统,而且,现有疫苗效力降低。

只不过,迄今,有关印度的新 "双重变异 "毒株的可靠信息极少,因此,世卫组织在重新评估数据后很可能将不得不调整其现有分类。

德国专家持乐观态度

巴塞尔大学生物中心的病毒和细菌进化研究小组负责人内尔(Richard Neher)说:"我们尚不能从现在为数不多的观察结果推断出一个可靠的趋势,但应密切监测。“ 他指出,科学界对一些明显突变的病毒总体上还不太了解,"就此而言,我不认为B.1.617比其它变体更值得关注。"

上个月,柏林夏里特医院的病毒学负责人德罗斯滕(Christian Drosten)也认为,无理由因印度变体而不安。他在北德电台专题播客节目中表示,为能以 "相对较小投入 "制约 "大多数免疫逃逸突变体",只需对下一代疫苗作 "轻微更新"。

一些人认为,B. 1.617变种是印度感染人数激增的原因,但仅在周一,印度就有超过35万的确诊病例,健康专家认为真实数字可能要高得多。

科学家们敦促,对于过去几周这种变异体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病例激增的问题,不要仓促下结论。关于印度变种的毒性和传播性,几乎没有确凿的证据,并指出了其他可能的因素。



印度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创下纪录,呈飙升趋势/数据来源:金融时报

1. “印度变种”是什么时候进化的,有多广泛?

10月初,B.1.617型病毒首次被记录在全球病毒基因组数据库中,距离B.1.1.7型病毒最初在英国被发现仅过去两周。B. 1.617开始在印度流传,并在国际上传播,大约有20个国家报告了病例,主要是来自印度的旅行者。

问题在于,相对于其人口规模,印度很少进行完整的基因组测序,而基因组测序是追踪变异的唯一可靠方法,因此,B. 1.617变种在印度的暴发中涉及的程度是未知的。

剑桥惠康大学新冠基因组计划的负责人巴雷特说:“有证据表明,在印度发生了多种重叠的流行病,而不是一次整体爆发。”



2. B.1.617具有特别的毒性或传染性吗?

最初的B. 1.617变种有13个基因突变,可导致病毒发生变化。这当中包括与其他变异体(如在南非和巴西发现的)相关的刺突蛋白中的两个,它们具有更高的传播能力和逃避接种疫苗或先前感染所赋予的免疫力。但是,无论是流行病学研究还是实验室实验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B. 1.617的情况也是如此。

英国新冠病毒基因组学联盟主皮科克表示, B. 1.617本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和分化”,这增加了不确定性。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三个后代谱系,分别是B. 1.617.1、B. 1.617.2和B. 1.617.3,它们的突变略有不同。媒体和网络上提到的B. 1.617基因的“双重突变”是“不准确的,没有具体含义,应该避免”。



3. 疫苗对B. 1.617的有效性是否低于对其他变种的有效性?

同样,这还不清楚。为抗击2019年在武汉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而研发的疫苗似乎也对英国出现的B.1.1.7变种有效,尽管它们对起源于南非和巴西的变种似乎没有那么有效。

由于只有大约10%的印度人口接种过疫苗,疫苗免疫还没有给变种带来强大压力,因此不会出现很大的疫苗逃逸突变体。

4. 如果新变种不是印度疫情危机的主要原因,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

印度不断演变的新冠病毒危机也受到其他因素的推动,包括其较低的疫苗接种率和有限的医疗能力,以及总理莫迪等领导人的决定,对大型政治和宗教集会的容忍。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全球健康高级研究员海德说:“B. 1.617变种一直备受关注,但最终导致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是易感人群的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