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外星人点看清华女生在校庆活动上的一段舞蹈,昨天被挑出来嘲笑。

女生们穿着金色流苏裙,踩着黑色小高跟,在校园内跳了段偏复古风格的爵士舞。

这段舞蹈被好事者发到网上后,围观者立刻神经兴奋了起来。

有上纲上线的,有低俗羞辱的,有精神清华校长、宣布应当把几个女孩开除学籍的。

用词也很苛刻,坟头蹦迪、赶集卖艺、洗浴中心。



核心就是一个观念,这种业务水平不高、不够端庄大方的表演,万万不可出现在“高贵”的清华大学校庆上。

或许在一些人的想象中,校庆就该是校领导们一声“活动开始”,学生们排着整齐方阵“展现风貌”。

搁初中高中,还一定得安排几个班提前排练两个月,当场做一套“舞动青春”的体操。

可要我说,相比于老一套、费时费力的集体操练。

这些女生“展现风貌”的姿态,要自在自信得多。

01吐槽归吐槽,何必装作“冠冕堂皇”

这段舞蹈,被挑出了很多刺。

一曰业务水平不行,二曰服装水平不行,三曰整体审美不行。



连女生们的小高跟鞋样式不统一,都能追着嘲笑半天。



讲真,许多人看选秀节目时,恐怕都没这么认真。

选秀节目,大众的评价是节目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对偶像的跳舞要求严厉一些,也算正常。

可她们只是一群普通学生,参加的也并非官方对外宣传性质的表演,譬如校庆晚会。

据清华的朋友介绍,视频中的活动更接近“游园会”,有点社团、学生组织自娱自乐的性质。



譬如动漫社团有cosplay出游,口琴社有口琴表演,都没有什么灯光舞台、专业设计。

对这种场合下、非专业舞者的表演,何必要举着放大镜挑剔舞蹈不行。

这就像是公司开个年会,有人自发奋勇地上台跳了舞,效果不好。

谁要是跳出来说一通“哎呀你这过于庸俗,配不上公司调性,多练练再上台吧”,准会遭白眼。



也不知道赛博清华校长们,觉得是哪里“德不配位”。

这“德”是什么?“位”又在哪里?

旁人当然可以不喜欢、可以吐槽这段表演,但吐槽和羞辱之间是有分寸界限的。

更何况,“能评价”,也并不代表着对一群陌生女孩评头论足是一件体面的事。



相关跳舞视频的弹幕与评论,不乏极具羞辱性质的发言。

比如,把舞蹈意淫成夜总会、洗浴中心的开业演出。

如此思维,也不知道观点中批评的“档次太低”,针对的是舞蹈还是自身。





视频中女生们的装扮,其实接近19世纪20年代的Flapper girl。

金色流苏裙配小高跟,还算是查尔斯顿舞,一种摇摆舞的常见搭配。



而这类装束的起源,还与20年代的美国女性解放运动相关。

由于舞种特色与裙子长度限制,女性最初无法参与查尔斯顿舞。

那时露出膝盖都会被视为放荡,出现过拿尺子量裙长的警察。

后为了表示反抗与独立,也与时代背景相关,缀满金色亮片与流苏的裙子、短发bobo头开始成为风尚。



它们出现时,同样被视为离经叛道、胆大妄为,这也是Flapper girl“轻佻女孩”的出处。

一百年前,羞辱这些着装的偏执论调,谁能想到放到今天依然适用。

这场“插曲”的终点,是除却那些先锋人士,名流淑女们也开始模仿Flapper girl。

服饰得到了真正的解放,不再被污名为低俗。



否定这段爵士舞的网友,还给出了很多冠冕堂皇的说辞。

譬如,非专业的学生跳个不够美观的舞,要上纲上线到清华亟待推进美学教育。

又或是上纲上线到不符合“世一流”大学的水准,仿佛普通学生尬舞了一段,清华明天的排名就跌了。

拿普通学生骂“清华艺术水平低”,是不是还可以拿电子工程系出身的李健出来,骂“清华核物理不行”?



02“校庆就该长这样”

审美教育、清华水准、伤风败俗,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指责,其实挺不堪一击。

你相信清华的一段社团爵士舞,会影响中国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造成严肃影响吗?

反正我是不信。

如果上热搜的,不是那段社团舞蹈,而是下面这段正式清华校庆的表演,大约一点波澜都不会起。



因为它完美符合一种对校庆,这种集体活动的想象和期待。

要端庄,要整齐,要严肃,要精心设计编排。

一到大场合,潜意识里的“晚会审美”就作祟,追捧绝对的整齐划一、严肃活泼。

每个人都得保持着弧度得体的微笑,梳着露出额头的马尾。

舞台宏大精致,群舞的队形变换让人看花了眼,舞姿优雅到指尖。



清华女生们的爵士舞会显得格格不入,正是因为打破了这种习惯性审美,

太轻佻,不整齐,太欢快,达不到专业技艺,自然不被网友算入“校庆活动”的行当。

至于那些一戳就破、冠冕堂皇的理由。

与其说他们是出于对清华学生审美教育、跳舞水平的担忧、进而指责批评。

不如说是为这“不够校庆”的违和感,找点由头。



“这水平,放开业酬宾我接受,放校庆这种大场面我不接受。”

可谁心底不清楚,那些校园集体活动里的“壮观大场面”,十个有八个,背后是学生们的辛酸泪。

@中国青年报做过一次校庆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34.5%的人认为校庆50年一庆最合理,29.1%的人希望100年一庆。

26.4%的人表示是10年一庆,仅2.2%的人认为5年一庆合理,还有6.9%的人认为根本就不应该办校庆。



不是不愿与校同庆,是在校师生快比生产队的驴还累了。

互联网上,不乏“校庆人”诉苦。

整齐昂扬的学生方阵好看吗?连续一个月早起换来的。

井然有序的队形变换好看吗?放弃暑假、烈日下晒黑两度换来的。



校园里的集体活动训练,往往会安排在课程时间之外,不是清晨就是深夜。

某上海高校的朋友回忆,大一时被学院强制要求参加校庆方阵的练习,每天早上六点操场集合。

第一天训练,学生会主席问谁想当旗手,他举手报名、没被选上。

七天后,他已经开始心疼当初被选上的那俩哥们,大旗比小旗重太多,哥们已经面如土色。

最后两天时,院团委老师来探望了他们一次。

老师大手一挥,慈祥地说,“七点四十了,同学们八点还有课吧,赶紧去吃点早餐再上课。”

当事人只想翻个白眼,心说你要是不“慰问演讲”十分钟,还能早点解散。



如此训练的结果,就是一些网友期待的端庄整齐大场面。

有时还要比一比,哪所学校校庆时的“场面”最大,收到的捐款最多,请来的名人最多。

集体荣誉感的确很足、很令人感动,累也是真的累。

如果师生们都是自愿参加,无可厚非,可早就有不少学生吐槽一些集体活动变成了分配的任务。

要么强制参加,要么把这些活动与奖学金乃至保研资格绑定起来,以取消评选资格做威胁。



有时这层压力,威胁不到普通学生,便会转嫁地压在班干部身上。

“下星期你们班交个五分钟校庆视频,你动员下班上同学。”



03多少校庆,

最后都变成了汇报演出

在这样的对比下,另一种言论就认为清华女生的爵士舞挺不错。

表演质量是不高,但也说明没有“劳民伤财大折腾”,给普通学生留了个“图一乐”的空间。



比那些抓学生花半年排练一个无人在乎的舞蹈,只为形式主义政绩的模式,好多了。



校园集体活动,一般是需要申请审批的。

只要负责老师摇个头,就没了展现机会。

那些叫嚣着认为这些女生不该上台表演的网友,也是这么推测的——

“哪个校领导让这种劣质表演过审。”

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于,这种庆祝活动就该拿出最好的一面,反复操练再搬上台面。



这种意识甚至从幼儿园、小学时期就根治于脑海。

校园里大大小小的庆祝活动,都是小部分被挑选的学生才能上台展示。

再按照“领导的意思”进行排演,看看是诗朗诵,还是做套广播体操。

普通学生,只有观赏的份。

到最后,这些名义上“举校欢庆”的集体活动,都成了面向上级的汇报演出。

学生在雨中为校领导表演节目

但凡有人表现出,想参与这次的校庆、出个节目,或支一个文化小摊子。

多半只有被嘲讽的份——“就你?”

才艺不精的学生,某种意义上是不会被认可为校庆活动的一份子的。

以至于很多人调侃,自己在校庆里,只是个过客。

总有人信仰着“遮丑”思维,相信普通人不该被搬上台面,是该被遮盖的“丑”。

哪怕身为普通人的自己,也在被遮丑的行列。

可换个角度看,年轻人愿意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难道真是多么羞耻、多么罪无可赦的事吗?

视频里,好几个跳舞的女生都笑得特别开心。

这样的勇气和自信,在习惯于把普通视为丑陋的文化背景下,或许并不常见。



清华大学的名号,让这次争论发酵得很快很广。

哪怕不是清北这样的top 2,任意换成一所有点名气的中国高校,大约都会受到相似的质疑。

一些抱有学历歧视的网友,毫不客气地说“这种庸俗的东西,在三流大学出现才正常”。

这让我甚至不敢想象,倘若这次新闻的确发生在某个不知名的二本学校、专科学校。

当事人会不会被污名化的更严重,还要被曲解成“这就是素质低”。





B站上,一段清华大学2013年工物系“聚变时代”的学生节视频,同样收获了不少挑刺的评价。

校庆这类的集体活动,的确承担着一部分对外宣传的效用。

所以不少高校都会像清华这样,办一场晚会,面向校外直播,看起来越高大上越好。

可落在学生层面,还有必要以冠冕堂皇的高标准,去限制个体表达吗?

或许没必要,也意义甚微。

大众下意识地,在清北这样的中国顶尖高校身上寻求体面、寻求档次,这种心态倒也能理解。

但却不必对年轻人的自信活泼吹毛求疵,斥责他们的不完美为社会蒙羞。



绝大多数学生社团的活动,都不是为了炫技、为了追求视听层面的享受,更多是为了给学生时代留个纪念。

四五月份这个时间,还恰好是大学的期中考试季,说不定人家是在学习之余排练节目、自娱自乐。

用自己的方式,在校庆之日表达自己的喜悦罢了。

校庆本也属于学生的节日,而不是属于校领导、属于体面的节日。

如果连这都要上纲上线,论证这些清华学子不该出现在属于他们的校庆现场。

那或许不是他们太张扬。

而是舆论的苛求,太紧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