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研究发现,在冠状病毒传播率高的地区使用一种普通药房常见的可杀菌喉咙喷雾剂,可有效降低冠病传播风险,尤其适用于疫情不受控的地区。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组织的临床科学家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去年5月展开,长达42天。他们让大士南客工宿舍当中的3037名外籍男客工测试五种使用已久的药物,评估各别药物是否有效降低冠病感染风险。



新加坡研究发现,在冠病传播率高的地区用一种普通杀菌喉咙喷雾剂,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邝启聪摄)

这五种药物是抗寄生虫感染的伊维菌素(ivermectin)、对抗感冒的维生素C加锌(zinc/vitamin C)、抗疟疾和治关节炎的口服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聚维酮碘(povidone-iodine)喉咙喷雾剂,以及在试验中作为对照用途的维生素C。

试验对象年龄介于21岁至60岁,大致上没有慢性疾病,可用药。他们不能在研究展开前的一个月内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或味觉问题,或者感染过冠病,而且血清检测结果必须呈阴性。

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人,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医学系兼国大医院神经内科高级顾问医生薛志雄副教授解释,客工宿舍当时处于疫情高峰期,病毒传播率非常高。

结果显示,参与者当中共1681人最终确诊冠病。

在每天服用500毫克维生素C的调查对象中,有七成的人感染冠病,而每天喷三次聚维酮碘喉咙剂的群体,感染冠病的人数比率为46%。

服用羟氯喹参与者 染病人数比率降至49%

每天服用200毫克羟氯喹(除了首日的400毫克)的参与者,染病的人数比率也显著降低到49%,使用其余药物对染病的影响则没出现统计学上的差异。

另外,只服用一次12毫克伊维菌素,但却依旧染病的客工,出现症状的概率仅8%,较服用其他药物的客工低,少于维生素C(15%)、羟氯喹(13.7%)、聚维酮碘(12.4%),以及维生素C加锌(11%)的群组。

报告结果本月14日发表在《国际传染病学期刊》。



每天服用羟氯喹的研究参与者,染病人数比率显著降至49%。(路透社)

薛志雄强调,重新调整现有药物的用途是对抗疫情的重要国际策略。“直到全球成功落实大型接种工作,戴口罩和安全距离等非药物方案始终是唯一被证实能减少病毒传播率的方式。”

他指出,团队在选择药物进行测试时,主要考虑这些药物是否容易获取且负担得起,可助疫苗不足的国家控制疫情。

“考虑到维生素C是公众在疫情期间普遍用来增强免疫力且相信能预防冠病的保健品,我们决定用维生素C替代安慰剂,与其他常见的药物做比较,评估这类保健品的抗疫功能。”

科学家原本计划为各类药物试验招募660名试验对象,但逾2000人不符合条件或半途退出。

尤其是羟氯喹,只有432人接受服用药物,当中29%的人服药依从率没超过七成——约12%的人担心副作用。

相比之下,其他药物试验组中,担心副作用的人数只介于约1%至3%。

曾有研究员在《柳叶刀》发表报告,误指羟氯喹可增加死亡率,一些人则担心会提高心律失常的概率。

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医学系兼国大医院感染科高级顾问医生淡马亚教授强调,那份报告如今已被撤下,但研究团队为了安全,还是决定为服用羟氯喹的客工事先进行心电图,以致这组的参与人数比其余四种药物的试验组人数少了三分之一。

“羟氯喹用于抗疟疾和治疗关节炎已有40多年,只有近期人们才开始担心它的副作用。”

研究数据显示,只有三人服用羟氯喹后因出现副作用,没达七成的服药依从率。副作用可包括头痛、失去胃口、便秘、睡意加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