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木兆子,题图来自:《指环王》剧照
《指环王》重映了,一代人的童年回来了。
他们盘算着拖家带口住在电影院,为当年在盗版光碟面前见识到宏大瑰丽的自己补上一张电影票,为里面的人物再次热泪盈眶。
然而当《指环王》二十年后重新走进电影院,大众对它的看法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指环王》是烂片?
重映三天,猫眼评分9.0分,对比《前任3》9.1的高分,被称为经典的《指环王》似乎有些尴尬。
只有买票的观众才能在猫眼打分,他们又都是确确实实看了的。
要知道,春节档的《唐人街探案3》在猫眼都有8.8的“高分”。
不要说像《指环王》这样被奉为经典的作品,即使是一片骂声的电影,猫眼评分低于豆瓣评分的情况,也是罕见的。
粗粗扒拉一下《指环王》的网络风评,也会看到一些比较“新鲜”的评论。
有的网友说时间太长,都看睡着了;有人嫌弃没有结局;还有人说“怎么不是3D的”。
这段时间重映的《阿凡达》也遭遇了一些同样的差评,譬如挑剔3D效果落后、时间太长的。
甚至有人说《泰坦尼克号》《阿凡达》《指环王》重映干啥,不就是为了圈钱?
老片重映,面对几十年后阶层跨度更大、范围更广、新一代的互联网群体,似乎陷入困境了。
大家对特效百般挑剔,对不够跌宕起伏的故事更是嗤之以鼻。
很让人怀疑:这不是经典吗?是它过时了还是观众变了?
二、剧情不够爽,所以打一星
《指环王》被吐槽无聊,是真的故事烂俗毫无吸引力的无聊吗?
它叙事宏大,世界观广阔,故事的展开需要一定的切角和叙事节奏,甚至需要三部总时长九小时才能讲完一个小故事。与现在许多爆米花大片相比,就显得有些古典主义。
从一星评论里“太磨叽了”、“太漫长了”的评价似乎可以看出,长达三小时只讲了“一群人要去送戒指”的《指环王1》,不符合一些观众对于情节刺激、感官刺激的强烈渴求。
他们似乎需要摄入大剂量的视听冲击,被3D效果撞得眼球地震,才算看了一场完整的电影。情节则是可有可无的赠品。
近年来各种并不值得深究的特效大片的卖座不仅是一种佐证,也反过来进一步培养了观众的审美。
情节简单的《哥斯拉大战金刚》也打出了8.9分的猫眼评分,上映三周,内地累计票房11.6亿元,高居清明档榜首。观众对其评价主要集中在视觉效果上,燃、炸是主要关键词。
除此之外的观影体验都不太重要,镜头语言、叙事节奏等元素几乎无人在意。审美角度单一,导致对很多影片的评价比较片面。一些在故事节奏上不够简单刺激的电影,在口碑和票房上也不占优势。
除此之外,大家对长电影的忍耐程度也越来越低了。
前几天我去看重映的《阿凡达》,中途有人陆续离席,散场的时候还听到吐槽时间太长了云云。
朋友说有时候在电影院超过两个小时就如坐针毡,恨不得电影开场十分钟就看到结局。
像《指环王》这种没有结局的就彻底惹怒观众了:“看一场没有结局的电影跟外卖丢了商家还不退款有什么区别?!”
可点外卖的目的是吃到嘴里,尝到味道,看电影是欣赏两小时的每一分钟啊。
其实远不止电影,我们在任何事物上的注意力都很难集中了。
短视频软件侵占了每一点碎片时间,超过30秒的视频都很容易被划走,“几分钟看完xxx”的视频博主做得风生水起;文字内容换成影视剧或综艺里的长截图读者才有耐心看……
观众慢慢容不下故事线的正常铺陈,对一个完整章节的忍受时长不能超过40分钟,最好每20分钟都有一个大反转,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爽点”。
18年夏天的《延禧攻略》,靠一句“天雷降世,严惩恶人”的迅速灵验获得了网友的大规模追捧,女主角把反派耳光扇得咣咣响的片段在互联网上循环播放。
去年的《三十而已》是难得的关注不同背景女性成长的影视作品,最出圈的内容却只是顾佳手撕黑心家长,女人互扯头花的打斗戏。
前几天回顾《步步惊心》,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马尔泰若曦”,本就是一个悲剧角色,面对历史车轮的无力使她郁郁而终。
而现在的弹幕里,处处都是“女主怎么还没死”“女主又作又矫情”的评论,全然不顾故事背景和主线思想,观众的急躁心情几乎要冲出屏幕了。
如今的观众唯爱狗血刺激惊天反转,不疾不徐讲好故事的电影到了被冷落甚至受批判的程度。
喜欢直来直去的王者归来打脸桥段,喜欢合家欢和邪不压正,这种故事可能偏偏结局是个悲剧,主角死去,世界毁灭。
故事发展不顺观众的心,他们就怒而打一星。
用快餐文化的标准审视经典电影,只在乎你有没有让我爽到,这对电影太不公平了。
三、当我们谈经典时,我们在谈什么
可能有人要问,难道批评观众就合理吗?我就是不喜欢《指环王》,难道就不配发表意见吗?
当然不是。审美是主观因素,不喜欢《指环王》的大有人在,喜欢任何事物都没必要有优越感。
观众诚然有自己选择和评价的权利,对《指环王》争议的反思,不是为了否定他们的审美,或者把“《指环王》一定好看”的观点强加给每一个人。
只是用“没结局、圈钱、不是3D”来否定《指环王》的人,或许有些草率了。
这些评价都不是来自它作为一部电影的评判标准,丝毫不考虑它的叙事、画面、节奏或是表演,相对它本身的艺术价值来说,显得粗鲁无礼。
回过头来再反思,我们关于《指环王》的争论,是经典在当下得到差评的问题。
那么当我们在谈论经典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经典由谁界定,经典就一定好看吗?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应当是为大量的受众和相关领域的专家所认可,并且经过了时间检验的作品。这足以证明它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值得流传下来供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审美固然存在差异,但被多数人类承认的美是存在的。经典的概念也是成立的。
经典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可能不喜欢《指环王》、《阿凡达》和《哈利·波特》。
二十年前就有人给《指环王》打差评,这样的观点从来不少,也从来不是错的。
也有人冲着“经典好片”的招牌去看,但就是看不下去。
这些都是个人品味的差异,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只不过今天大家对快节奏叙事和爽文的追求让这种经典电影更难被欣赏了,甚至被贴上“烂片”“难看”的标签。
我们这一代人接触了太多快餐文化,每天游移在互联网热梗和哗众取宠的视频之间,它们更新的速度比记忆的速度还快,像是现代人生活极度疲态下空虚的呐喊。
与二十年前的电影比起来,后者显得过于从容、沉静,既不辱骂领导,也不抱怨交通。它不关心粮食和蔬菜,只沉浸在宏大的想象中,描摹中土世界的故事,担忧人类存亡和末日审判,悲凉的史诗底色与人们渴望的宣泄格格不入。
但这样的作品存在着,是对精神世界更深的慰藉。
经典不能像快餐一样有即时饱腹的作用,不代表它没有价值。相反,经典的价值更具有普适性,能够穿越时空,持续抚慰人们的灵魂。
《指环王》重映,让我们看到了经典文化的困局。
其实在另一方面,当下许多观众所追求的富有“爽感”的文化产品,通过不断地冲击感官带给人们“我正在消费”的实感,何尝不是另一种层面的“体力劳动“和“精神损耗”。
平静地欣赏一部电影,不需要时刻保持兴奋期待着转折,只需进入角色的世界用心体会,放任情绪流淌,反而更像真正的轻松。
我们需要快餐来获得短暂的兴奋,同样需要经典修复荒芜的精神世界。
瞬时的快乐帮助我们迅速从失落中恢复,经典的力量则让我们思考人生,寻找心灵的宁静。
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指环王》这样的电影值得被珍惜,值得让更多人通过它接近史诗。
而不是被粗暴地冠上一顶顶“烂片”的帽子,消失在以后的电影排片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木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