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90后最怕自己成为什么人?
我拿这个问题,去请教了身边的5个年轻朋友。
没想到其中的四个人给出了几乎一样的回答:
“害怕成为天天逼着孩子考第一的家长。”
或许是因为自己小时候有相似的经历,现在很多年轻人压根还没把结婚生子列入自己的人生清单,就已经在幻想自己成为父母之后的悲惨生活。
身边有关“鸡娃”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把孩子教育当作事业的海淀妈妈、从幼儿园就要开始上培训班的中产家庭……样样都让人叹为观止。
尽管故事大多真假难辨,但当一个个有关教育焦虑的细节摊在面前,被记住的还是“疯狂”的父母。
也不一定是歇斯底里的形象,但总有种为了孩子可以随时放弃全部的狠劲儿。
很典型的就是《小欢喜》中的宋倩,平时体面又温柔,可涉及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折磨别人也折磨自己。
《三十而已》中的顾佳够独立自主了吧,但咬牙买大房子、强行融入太太圈,都是为了儿子上幼儿园。
还没多少人生经验的年轻人,就此得出一个苍白但却耸动的结论——
“成为父母就仿佛被人下了蛊,再松弛的人也要不由自主地‘卷’起来。”
但现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未必。
之前有个“小学生家长崩溃瞬间”的合集很火。里面的家长动不动就气到摔笔,因为一道十以内加减法而怒拍桌子。
后来有媒体去采访当事人,结果从大人到小孩都笑眯眯:“当时就是一股气上来了,我们家平时的气氛都是很好的。”
现实中的爸妈当然也会望子成龙,但往往真的没有年轻人想象的那么夸张。
大多都早早地接受了自家孩子是个普通人的现实,只不过是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让孩子的路好走那么一点。
02
但对于没有经历过这些的年轻网友来说,想要体会到这点是不太容易的。
在最近正在播出的电视剧《小舍得》里,“鸡娃”似乎已经成了每个家长的宿命,让不少年轻人感到窒息。
但也有人指出,让人窒息的其实只是敏感又好胜的田雨岚,而不是“妈妈”这个身份本身。
很多时候,陷入焦虑和不可理喻或许并非是家长这个身份,而是身处生活、事业等方面不如意压力之下的大人。
只强调”鸡娃“本身的疯狂,也不过是把多方面复杂因素,一味地推到“父母”的标签之上。
《小舍得》中的两个妈妈表面上是在拼娃,但让她们针锋相对的最根本理由根本与教育无关,处在漩涡中心的孩子们更像是武器。
宋佳演的南俪在一个小康之家长大,父亲南建龙是设计院的院长,妈妈是多才多艺有情调的“大小姐”,童年生活非常美满。
谁知后来南建龙中年出轨爱上了照顾自己的护工蔡菊英,为此不惜跟发妻离婚,而蒋欣饰演的就是蔡菊英带过来的孩子。
继父拉高了她们母女的生活水平,但也导致她面对南俪总感到低人一等。加上自己又嫁了个富二代,但在婆家也要低头做人。
生活处处不顺心,唯一能扬眉吐气的就是儿子颜子悠的好成绩。
偏巧南俪的女儿夏欢欢的学习只能算是中游水平——这下田雨岚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战场”。
在饭桌上逼着子悠背圆周率的剧情,让不少年轻网友想起小时候被家长要求展示才艺的恐惧。
引发共鸣的不止是当众表演这个形式,还有背后的“炫耀”意味。
身为家长,难免会把孩子的成绩、能力与自己的价值进行一定程度的绑定。
而田雨岚偏执的“鸡娃”行为也并非全然是望子成龙的本能——当她本身就处在种种压力之下,孩子就成了倾泻情绪和寄托希望的最好对象。
随着剧情发展,南俪也没那么淡定了。
两家孩子都想去上补习班,南建龙拉下脸去找从前的下属帮忙,但只要来了一个名额。
结果两家人闹到鸡飞狗跳,南俪更是愤怒到当众拍桌离席。
这争的哪里是补习班啊,明明是争夺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地位。
但即使如此,南俪在剧中也是心态更好的那个母亲。
毕竟幸福的婚姻、顺遂的生活、体面的社会地位,都给了南俪足够的成就感。
她不需要把“优秀的孩子”当作自己人生唯一的意义。
这也让南俪与时刻要儿子“出人头地”的田雨岚形成了对比——
子悠背圆周率时遭到的是妈妈的呵斥,而南俪却会微笑地给女儿的演唱伴奏。
03
在那些真假难辨的鸡娃故事的评论区,经常会有刚刚晋升爸妈的网友表示“想到自己未来也要面对这些,非常恐慌”。
与其说是真情流露,倒更像是吓坏了——当为了孩子不顾一切已经成为了“合格家长”唯一的面貌,现实中的人难免会向同样的标准靠拢。
然而正如上文中所说,无论是在剧中还是现实里,家长们在社会上的标签都并非只有“父母”这一个而已。
这是一个个独立复杂的个体。愿意为子女付出是他们,有着私心和弱点的是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平衡的也是他们。
并不是“当了父母就只有卷这一条路”,也不是“家长不努力就对不起孩子”。
这不仅关乎大众对他们的态度,也会对这一群体的心态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
身处于同样沉重的社会压力下,是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还是让他成为自己争强好胜的武器?
“快乐成长”和鸡血式培养,哪个才是对孩子更负责的选择?
掌握主动权的永远是父母自身。
我有个朋友在怀孕期间看了一大堆育儿文章,孩子真的生下来后反而不看了: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快乐的成长。而不是全靠父母铺路,搞得全家气氛都很紧张。”
急需从“鸡娃焦虑”中解脱出来的,或许并不是身为旁观者的年轻人,而是那些正在经历育儿困境的父母。
但一味要求他们“想开点”是没用的——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可能的出路。
《小舍得》也许最后也给不出完美的结局,但很多剧情确实会让人们思考一些从前很少去想的东西。
在最新的剧情中,子悠在班级分享会上说出了“妈妈爱的不是我,是考满分的我”,让无数观众心碎。
或许也能让一些沉浸在“出人头地”执念中的父母,意识到孩子本身也是有想法、有态度的。
而剧中出身底层的米桃一家则是另一种范本——当其他家庭因为学习吵架时,住在集体楼的米桃却开心地说“家人能在一起就非常好”。
有观众这样评价:“米桃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不分贫富,一家人相互支持,困难都是暂时的。”
家庭能够给予的情感支持——这本来是常识,但在愈演愈烈的教育焦虑中,渐渐被遗忘了。
对于现实中的家长来说,并没有什么做法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生活的难题。
前一晚被米桃家美满温馨的气氛感染,第二天起床依然要面对孩子的作业、琐碎的家务、复杂的人情和高强度的工作。
但至少,《小舍得》试图让人看到自我、反思自我,他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到人生的更多可能。
没有谁的人生意义应该是“XX妈妈”“XX爸爸”,他们更是他们自己。 当社会开始意识到教育的路不止一条,人的能力和意愿也各有参差时;
沉浸在焦灼中的父母们或许有更大的机会与“家长”这个身份和解,与自己的执念和解。
最终人人都会意识到——
相比于被虚无缥缈的焦虑裹挟,思考自己该如何对待家庭和孩子,乃至想成为怎样的人,或许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