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上述文字来自于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这篇情感真挚的《致谢》近日在豆瓣、知乎、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走红,作者在文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

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

黄国平在上述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写道: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他回忆道。

除了生活中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刺激也让黄国平难以忘却:

“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他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致谢》结尾,他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公开资料显示,黄国平201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成为该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的指导学生,其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和最早开展类脑智能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该研究所具有从智能机理、智能芯片、智能算法到智能系统完整的学科分布和优势领域。

其中,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于1984年,1987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是由国家计委投资筹建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以模式识别基础理论、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以及语音语言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人类模式识别的机理以及有效的计算方法,为开发智能系统提供关键技术,为探求人类智力的本质提供科学依据。

澎湃新闻查询公开资料发现,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后,黄国平已赴腾讯就职,在该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

全网流泪!中科院博士毕业论文致谢曝光!穷人翻身靠读书啊!

这个事情实在是太感动了,我们没有想到能够在一篇中科院的博士论文最终致谢部分看到这么一个故事,虽然篇幅不大,但是情真意切,很打动人,我们相信,虽然很多人的确出生于豪富之家,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不过从全社会的人员分布比例开看,肯定是穷人和家境普通的人占据绝大多数,因此这篇致谢部分让百万人产生了共鸣。这篇论文本身是关于机器翻译的论文,非常专业,我们全文就不贴了,这个没太大意义。


我们都知道,每篇论文后面有个答谢部分,而很多大学的对于本科也好,硕博也好,论文其他部分是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对答谢部分,很多大学并无严格的要求,毕竟答谢本身不属于论文技术细节的部分,更加偏重于作者个人抒发情感的一些内容。

答谢的第一段就让我们很震惊,因为这种答谢方式的确不多见。


可以看到,他足足花了22年在读书上,可谓是吃足了苦头才有今天的成就。而细数他的成长经历,真的是很惨。


简单概述一下:

1、出生在偏远山区。2、母亲在他12岁时不要他了。3、父亲完全不管他,即使他病到无法自己去医院也没管,仅仅留下点钱。4、他17岁,父亲交通事故离世。5、同年婆婆病故,照顾自己17年。

6、自己的计算机启蒙老师英年早逝。7、照顾自己的师母也早已离世。也就是说,对他重要的所有人几乎都离开了他,说全世界只留下他一个人也不为过。唯一能支撑他的就是读书!这位博士年幼时的生活简直让人无法想象:
1、家里没钱,用竹笋壳防止漏水。

2、夜里抓黄鳝、钓鱼、养猪、出租水牛户口、3、父亲还偷他辛苦抓的黄鳝买肉和酒自己吃。

我们看到都惊呆了,这是什么样的人生?

生活的贫困带来的是尊严的打压:


可以看到,他基本上处于“衣不蔽体”的贫困状态,唯一能激励他的就是读书,这是他唯一能做的。

但是他是幸运的,靠着拼搏和努力,高中学校帮他免学费,自己的一位叔叔帮他解决生活费。


这是最后一段,他的确是一路吃苦过来的。


显然,他成功了,查询公开资料发现,他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黄国平已赴腾讯就职,在该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很多网友都看哭了:






他的故事几乎就是一部典型的“山区少年逆袭史”,为什么大家都感动?因为很多贫困家庭或者家境一般的家庭孩子要想出人头地真的太苦太难了!我们都知道,当代社会层次的划分是以“地位&自由”范围的大小进行的。

阶层越高,可操控的资源越多,受到的制约越少,自由度越高。比如主动选择生存环境,甚至改造环境,决策更加主动,重视自我个性的保护,好奇心更强,有能力创造条件达成目标,社会活动更积极等等。阶层越低,就越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比如绝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获得生存资源,可选择的生活环境非常有限,屈服于社会和文化的潜规则等等。而他的幼年故事几乎就是这个社会的最最底层。口说无凭,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我们最近印象比较深的是《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中一个护送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的事情,地点在墨脱,中国最后一个开通公路的县城,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


这个就是当地的环境,这路还是后来修的。


很多地方是没有路的,要涉水前进。


甚至还要在大雪中前进。


而且很多路连车都没法开,只能靠步行。

我们知道有很多热衷野外徒步的“大神”,总是想尽办法找寻各类艰难险阻的路去探险,有多少人知道,很多地区的孩子从小就要每天走那么多路去上学?

每天都要翻山越岭。



甚至还要冒着被滚石砸死的风险。


感受一下惊险:


这就是每天上学的路:


看看都觉得吓人……



还有悬崖路,最窄处不到30厘米,一不小心掉下去就粉身碎骨:


过破旧木桥,人还不能多:

这些极其艰苦的条件都是我们普通城市孩子无法想象的。我们都知道,富豪阶层的教育往往注重保护孩子的个性,目标是培养社会领袖,提升其个人魅力、领导力、团队意识与资源整合能力。直白点说,即是培养他们成为杰出的“新贵”。中产阶级的教育则重在塑造孩子的优秀的个人能力素质,养成其高效的做事习惯、良好的执行力、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重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每一步都安排得很有节奏,设计感极强。而底层的家庭,很多就像上图的那样,在生存线上挣扎。

同样,2011年的贵州:
为了上学,凌晨5:30就要起床。


当地孩子家里的条件都很艰苦:


起床后还要先干农活。





为了孩子们读书,家长修路。


小小的孩子每天爬的山路连大人都吃不消。


累了渴了就着山泉洗漱喝水:


而很多大山里的孩子根本没书读,我们都知道,华坪女高的校长张佳梅,当初是自己一家一家做动员,让这些山里的人家把女孩子送过来读书。


真的很惨:


她为了让山区的女孩子们有书读,经常晕倒在山路上。(她自己本身身染重疾。)


把钱捐给孩子们让她们读书。


女孩子们和她抱头痛哭的场面太多了。


我们能看到,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想在社会上立足,让自己的人生得到蜕变,唯一的途径是什么?

读书!央视曾经报道过一位河南淅川的孩子杨双才,家里是这样的:


他的经历和文章开头的那位博士差不多,虽然父母都在,但是母亲从小是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他的父亲也是年纪相当大,50多岁才有了孩子,现在已经70多岁了。可谓是家徒四壁。
杨双才从小和父亲一起干农活,放牛。
家里所有的衣服什么都是别人给的。


他知道,改变自己人生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最终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实现了人生的蜕变。


可以看到,对于我们大部分的贫困和普通家庭来说,读书几乎是唯一的机会,很多网友看了文章开头那个博士的案例非常感动。中科院大学甚至专门转发了这个事情:


虽然现在很多很多人都说阶级固化,寒门难出头,但是只要肯下功夫读书,按照现在我们国家的情况,即使再穷的孩子也有机会!不说一定翻身,起码有机会大幅度的改善自己的生活。

不少网友晒出了身边的案例:











我们也经常收到很多家境贫苦的同学给我们发来信息,说自己难受,撑不下去了,我们一直想给大家写一篇文章,正好有这个机会,我们想说,无论再苦再累,也要撑下去,把读书这个事情坚持到底,知识一定能改变命运!那位博士的案例就是一个最佳典范:








我们只想说一句,不是所有人命中都能遇到贵人,也不是所有人生活中都有奇遇,请务必坚持读书学习(包含文凭、技能、业务等),国家为了我们创造了很多条件,无论多苦多累,这可能是我们普通人家孩子能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知识真的是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千万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