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者立马赶到,开始对这片地方进行发掘,从1981年到1992年,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考古工作,发掘墓葬60多座,殉马坑2座,出土非常多精美文物。其中数量最多、最有山普拉特色的就是多达200件的各类毛织物。其中有一件织物,一出现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上面的纹饰和织造方式,在2000年前非常罕见。
武士和人马
也许是因为新疆发达的毛纺织业,驰名中外的挂毯,所以很多地方都把这件用毛线织成的物品叫做“武士人马像”挂毯。我在博物馆看到过实物,现在的确是一块,但结合整个墓葬的发掘,和其他文物进行比对,这其实是一条裤子的裤腿部分。而且是2000年前和田这里非常流行的灯笼裤,即使今天看仍然非常时尚。
山普拉墓地出土的毛线灯笼裤线图
这条裤子虽然已经破损,但残留的这块已经足够吸睛。这件织物上的图案简单的说有人物和植物两部分。人物是主体,有两种。
第一个——武士
武士就是我们一眼就能看到的这个“大头照”。他眼窝深邃、眼睛是蓝色,有点像白种人。发型也和2000年前的中原人差别不小,头上戴着一个头冠带。手里还拿着一个长矛,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很有异域风情。不少文章都说这是希腊元素,但我觉得表述不太严谨,这个风格应该说是希腊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结合。
雅典到和田,相距十万八千里,希腊文化如何影响?
这就不得不说 “中亚的希腊王国”——巴克特里亚王国了。巴克特里亚王国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由希腊人建立的一个奴隶制王国,地方就是今天阿富汗那一带。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到此,让这里成为他在东方的一个重要据点,他去世后,后人也没少往这地儿移民,所以在当时几百年的时间里,希腊文化盛行。
环境对文化形成有重要影响,希腊文化在中亚,也免不了吸收当地特色。我们来看一组钱币对比图。
左边这张是希腊的货币,右边是巴克特里亚的,虽然人物看上去很像,但巴克特里亚这个人物脑袋上戴了和织物武士一样的头冠带。
这种头饰在2000年前广泛流行于北方草原地区。内蒙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匈奴王冠,也是这种冠带,不仅匈奴人戴,被匈奴追杀,一路向西去的大月氏同样使用,公元前130年左右,大月氏灭掉巴克特里亚王国,建立贵霜帝国。贵霜帝国的钱币中,呈现出和巴克特里亚同样的相似的人物形象。
第二个——人马
人马在织物的上部,比武士小不少。人马在很多地方也被称为“马人”,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半人半马的生物。织物上的人马上半身是人,腰部以下就是马的身体。
毛织物上的人马
东、西方神话中都有关于“马人”的记载。
《山海经》: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循于四海”。
西方希腊神话中马人(Centaur),和山海经中记载的差不多,但把马人提炼成文化元素,沿用百余年的还是希腊文化。
画面上的人马手里还拿着一件很像箫的乐器,这个乐器叫做耐笛 ( Nay),是一种流行于西亚、中亚的竖笛,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
人马线图,手中拿着耐笛
植物——四叶草
在马人的周围,有不少四叶草之类的纹饰。关于四叶草我听过最多的说法就是:“如果有人找到四片叶子的三叶草,那么他会有好运气”。
毛织物上的四叶草
四叶草其实是三叶草的一种特殊形式,生长在温带,在中国也很常见,但关于四叶草的各种传说和寓意多出现在西方文化中,好运气这个解释也是。
把四叶草的图案,提炼到物品上,最早可以追随到4000多年前的地中海地区、两河流域,从那时候开始直到贵霜王朝覆灭,中亚很多出土的文物中都有四叶草的影子。四叶草的纹饰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影响到更多的地方和民族。
古希腊类似四叶草的涡卷纹样
我们看织物上的四叶草有阴影的感觉,中间深、越向外颜色越浅,其实不仅是四叶草,整个织物都用色彩体现出渐变的感觉,2000年前的中原找不到这样的表现图案的织物,它是由一种特殊的织法织造而成的。
毛织工艺
这种特殊的织造工艺就是——晕繝缂毛。这个词语很抽象,我们拆分来说。
首先说晕繝(yunjian,两个字都是四声)。晕读四声的时候有光线、色彩由中间向四周扩散的意思,繝这个字简单的说就是细条纹的织物。所以晕繝,就是用细条纹来表现颜色的渐变。
尼雅遗址出土的晕繝毛线鞋
但要实现这种晕繝就要用一种特殊织造手段——缂。
不管是最基础的原始腰机,还是复杂的花楼织机,织布的工序都可以归纳为:送经、开口、投梭、打纬、卷布这五个步骤。而织物上的图案是靠 “投梭”这道工序完成的。
投梭就是把穿着彩色纬线的梭子从上下开口的经线穿过去的过程。一个梭子只能穿一个颜色的线,所以在织布的时候,穿在梭子上的纬线是什么颜色,那这横向上都显示这一个颜色。我们可以把它叫做“通纬”。
武士面部及长矛处有阴影
这件织物上武士的面部,眼眶周围、鼻梁两边、鬓角部分颜色深,周围颜色浅;头发是黑色到褐色的深浅渐变,发色为多种;手中的长矛是横向三种颜色深浅渐变;衣服的领口有各个颜色的几何纹。要形成这种光线下的阴影效果,那一个颜色的“通纬”做不到,所以有了“断纬”以及“回纬”。就是用好几个梭子,穿好几种颜色的线,共同完成一道纬线的织法。
缂织结构示意图
比如说你要织一个长9厘米,宽3厘米的布,前面3厘米你想要红色,中间3厘米你想要黄色,后面3厘米你想要蓝色。
要按照原来每根经线打进一根纬线的方法,肯定不行,那就一根经线用三个梭子(每个梭子都绑着不同颜色的线),在每个3厘米的位置断开再由别的梭子接上。
“缂”这种织造工艺,让织物在不用刺绣的情况下,可以有丰富的色彩和复杂的纹饰,这件“武士人马”毛织物,纬线部分用了20各种颜色的毛线。
用织物做衣物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选择,只不过最初大家都是因地制宜,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取材,埃及多用麻,中原擅做丝织品,而比较干旱的草原、沙漠绿洲地区毛织物盛行。
山普拉墓葬群出土的200多件织物中,毛织物的比例超过80%,有毯子、裤子、腰带、裙子、帽子等等,覆盖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考古工作者还在墓葬中发现了用来采毛的梳子。手柄很宽,梳齿有点像爪子,梳齿还有残留的毛线纤维。而且墓葬出土的织物有精加工、细加工的明确区分,说明山普拉汉晋时期的居民已经掌握了采毛和粗、精梳的毛纺工艺。
山普拉墓葬群的时间是汉晋时期,距今差不多1800年左右,我们看一下同时期中原的丝织品。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这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出土于比山普拉墓地更靠东一点的尼雅遗址,它是一件汉代织造的蜀锦,由五色丝线织出图案。同时期,中原的织物图案是靠有颜色经线织造,因为织机的构造,经线被绷住,只能开口不能像纬线那样灵活通过梭子挪动,所以那时候中原还没有应用“缂”这种工艺。
山普拉墓地所在位置——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
随着汉朝丝绸之路的凿空,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人员、货物往来增多,随之带来的就是更加广泛、深刻的文化、技术交流。
山普拉位于新疆和田,地理上属于丝绸之路南道中段,归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于阗管辖,是丝绸之路南道上距离葱岭最近的地方,因此是中华大地上最先接触到异域文化的地方,这件“武士人马”毛织物就是见证。于阗向东连接精绝、且末,山普拉墓地出土的不少汉代精美丝织品、铜镜就是最好的证据。
丝绸之路
通过山普拉,中原的蚕桑丝织技术、刺绣技法向西传播;纬线显色技术、缂织技术也向东传播,应用到丝织品织造中,才有了唐宋兴起的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缂丝制品。
缂丝制品
山普拉虽然远离中原,但却是接触外界的第一站;“武士人马”毛织物虽然已经残破,但却见证了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
一个离开文物说不了历史的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灶物者,阅读更多专业却有趣的考古、文物故事!
参考文献
1.龚伊林,沈爱凤.山普拉墓地纺织品纹样中的东西方要素探析[J].丝绸,2020,57(11):80-86.
2.王立波.新疆山普拉遗址人头马武士图像渊源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7,15(03):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