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商业新闻网站近日刊登题为《意外逆转,日本技术为何被中国超越?》的文章,作者为居住在中国上海的日本博主、前新闻记者花园祐。作者认为,过去,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技术差距巨大,但近年来,中日技术差距在部分领域不断缩小,甚至出现中国反超日本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中日政府在产业扶持上的差异,二是由于日本企业不擅长创新技术的弊端。作者建议,未来日本应支持“能赚钱的技术”,并合理避开中国重视的领域,着重向尚未引起中国关注的领域发力。文章编译如下:

  大约在2012年,谈到日本和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差距,我经常对周围的人这样说——“如果说2000年左右日本和中国的技术对比差距是100:1,那么现在对比差距已经缩小到大约10:1。今后,日中技术差距还会进一步缩小。”

  如今,大约10年时间过去,日本和中国的技术对比差距已非10:1。从劳动者能力到尖端产业技术,中国反而都已经超过日本。

  日中技术能力为何会发生逆转?我想探讨其背景和原因。

  几乎“全军覆没”的家电产业和“岌岌可危”的机床产业

  首先,让我们通过主要制造业来看看目前日本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

  曾经与汽车产业齐名的家电产业彻底败给了中国企业。以东芝为首的许多家电厂商已经将家电业务出售给了中企,电脑业务也大半被中资收入囊中。

  手机方面,索尼虽然还在努力,但在国际市场的销量却远不及中企,国际竞争力完全无法匹敌。

  数码相机方面,佳能、尼康、索尼三家日企巨头至今仍保持着压倒性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在智能手机挤压相机市场的背景下,不得不说日本相机企业前景严峻。

  至于在背后支撑日本制造业的机床产业,目前看来日本仍处于优势地位。中国举国上下正在努力加强该领域,其技术能力也在近年显著提高。如果按照现有速度发展,日本迟早将在该领域被中国赶超。

  可靠的汽车、材料产业也面临新挑战

  与中国相比,日本至今仍具有较强优势的产业是汽车产业,以及以化工原料为首的材料产业。

  特别是需要扎实的基础开发和品质管理的材料产业,是中国企业明显不擅长的领域。我认为,无论中国政府如何扶持,即使再过10年,中国材料产业仍将处于日本下风。

  另一方面,随着未来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汽车工业可能会发生颠覆性的技术革新,现有技术可能迅速过时。特别是处于电动车核心的电池技术方面,中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无法断言日本的汽车产业能一直保持现有优势。

  产业扶持方面的中日差异

  为什么日中技术实力差距会急速缩小,甚至在部分领域出现逆转呢?原因有很多,我想列举其中两大原因:一是日中产业政策的差异,二是日本改良主义的弊端。

  从产业政策扶持方式的差异来看,在中国的官员中,对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产业体系和技术具备一定知识的人物不在少数。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选择产业扶持政策和优先强化的技术对象时,往往是较为符合实际的。

  相反,在日本,一提到产业扶持政策,日本政府就会一心一意扶持中小企业。鲜见日本政府强化尖端技术和特定领域的指导方针,而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则完全依赖于大型民营企业。而且,就像不用电脑的人可以成为负责信息技术的大臣一样,日本政治家对于技术的理解度、关注度过低。

  日企对投资新业务犹豫不决

  日中技术实力逆转的第二个原因——日本改良主义的弊端。

  日本制造业企业虽然擅长改良现有技术,但不擅长从零开始创造新技术。即使是技术人员也是如此,他们对改进现有工程非常热心,而当涉及平时不常使用的产品和新技术时,很多人则立刻失去动力。

  自本世纪初以来,日本各大制造商倾向于将投资集中在具有竞争力的现有业务上,而不是投资新业务。因此,虽然日本制造业经营短期回升,但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相反,中国企业在这段时间里积极投资无人机、电动车、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和产业。

  日企的改良主义并非一无是处。但不可否认的是,日企过于重视改良,却忽视了新领域的开拓和投资。这种对新技术领域挑战意识的差异,似乎是造成今天中日技术差距的重要原因。

  日本应该加强哪些领域的技术

  最后,我想补充谈谈日本今后应该提高哪些领域的技术。

  作为大前提,日本应该加强哪个领域,需要诚恳邀请精通最新技术的专家进行审议。到目前为止,对技术不太了解的政治家只选择扶持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等“名声好的”领域的技术,导致市场混乱。我们应该简练地将“能在世界上赚钱的技术”作为扶持对象。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避开中国重视的领域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与其在广阔领域与中国竞争,更现实的战略是,准确向中国尚未注意的盲区发力,占领这些领域。

  因此,选择扶持的领域至关重要。我期待政府和民间能够就日本今后将通过怎样的技术赚钱进行积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