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程晓玲,头图来源:IC photo


继位于晋中的山西农业大学将注册地变更为太原之后,在临汾办学数十年的山西师范大学,也于近日正式官宣将搬迁至太原办学。


至此,山西省综合实力较强的“老八校”全部落户太原。


各省内强校不约而同涌向省会城市背后,是“堂堂省会城市,却无一所一流大学”的尴尬,也是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急需人才和智力支持的迫切要求。


不只是山西,最近,河南、安徽、山东等地一批高校均传出向省会城市迁移的消息。


相较而言,自2017年就启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山西,已然凭借频繁的迁建合并等动作,在调整优化高校布局上快人一步。


于高校而言,迁往省会城市往往能带来更多的财政支持、更优质的生源、更好的科研环境等等。但外界更关心的是:集齐省内强校之后,汇聚最好资源于一身的省会城市,能否带动“高教弱省”实现逆袭?


“聚首”


传言已久的山西师范大学搬迁事宜,终于坐实。


上月底,临汾市政府发文称,“同意收回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61.751公顷(926.265亩)土地使用权”,并将收回的土地全部划拨至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转设筹备处。


在此之前,太原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发布公示,对外披露山西师范大学迁建项目部分用地拟在太原市选址地块及用地面积等信息。


这也意味着,山西师范大学迁建太原基本落定。


图片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官网
图片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近半年内第二所从地市“挺进”省会的山西高校。


2020年9月底,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并组建后的山西农业大学将注册地低调变更为太原,正式跻身省会高校中的一员。


而随着山西师范大学此次迁建,包括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中北大学等在内的山西“老八校”全部“聚首”省会太原,可谓集全省之力支持其高等教育发展。


除山西外,近来还有不少高校先后披露到省会办学的消息。


比如,位于开封的百年名校——河南大学,不久前宣布郑州校区将于今年9月正式启用,并高调喊出“重回高等教育国家队、重回省会办学、重回百年名校辉煌”的口号;


位于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与合肥市政府达成合作意向,拟将肥西师范学校成建制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建为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


由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等整合组建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也将主校区由泰安迁至济南……


有研究观察发现,当前的高校迁移基本呈现两股主要潮流——中西部高校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迁移、三四线城市的院校集中向省会城市迁徙,以寻求更多发展机会或政策经费支持。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需求,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眼下,高校早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或主动或被动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


而细数上述几个省份,无一例外都是“强省会”战略的典型代表。从这个角度看,省内高校频频迁往省会,其实已经成为一些高教弱省汇聚人才和科创资源,做大省会、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共同选择。


振兴


事实上,调整高校区域布局,只是山西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一小步”。


早在2017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就提出实施“1331工程”,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振兴崛起。


图片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官方微信
图片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官方微信


此后几年间,山西从布局结构、学科学院建设、专业设置等层面频频出手,调整优化高校发展——


与C9高校开展合作座谈会,确立清华大学支持太原理工、北京大学支持山西大学的协议;


浙江大学“网红”教授郑强空降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仰麟、北京大学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桂田分别出任山西大学党政“一把手”;


安排近70亿元政府债券资金用于置换高校债务,成为山西历史上对高等教育的最大规模投入……


今年1月,山西“两会”召开期间,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在发言时感慨:“今天的山西,对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有着从未有过的决心、从未有过的举措,和从未有过的巨大投入。”


经过四年发展,山西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成效已开始逐步显现。


比如,太原理工大学凭借半年内与浙江大学等10多所兄弟高校牵手合作、平均每天引进至少一名博士等举措,在全国高校圈中名气大增。


今年2月,太原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发文批准建设,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同样是2月初,山西大学物理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入选有“珠峰计划”之称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名单,标志着该校物理学专业在培养拔尖学生方面进入国家第一梯队。


这也让山西“存在感”提升不少,乃至成为表现突出的“典型代表”——不少网友以山西为参照,频频“点名”处境类似的省份:“@江西省”“河北求求你看看吧”“河南出来走一走”……


裂变?


和产业一样,提升一个区域高校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于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集聚效应。


不久前,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高等教育“1331工程”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


今后5年,重点推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3所高校率先发展,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重点加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建设,力争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等。


一个明显变化是,在此前“重点支持两校(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率先发展”的基础上,中北大学新加入“率先发展”高校名单,山西农业大学等3所学校则被纳入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换句话说,除了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两所头部高校,山西还想扶持更多地方高校崛起,推动“以高峰带高原”的整体成势。


这份意见同时提到,要推动高校布局、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提升校内、校校的融合度和校企、校地的协同度。


在优化空间布局、校地协同发展方面,当地官方的用意也十分明显。


根据最新公示的山西师范大学迁建项目拟选址信息,该校将大概率入驻位于太原市域东部的东山大学城。此外,山西“老八校”中的其余6所高校也基本都聚集在东山大学城或太原与晋中榆次区交界处的山西大学城两大园区,大有“抱团”崛起之势。


早在2019年,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就曾发文提到,“东山大学城”和“山西大学城”将统筹发展, 形成人才、科研、高端产业密集的创新区域。


太原都市区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图片来源:山西省住建厅
太原都市区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图片来源:山西省住建厅


一直以来,山西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相对薄弱,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不足。而山西实施“1331”工程之初,就提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优势、对接需求,支持与经济社会重点领域产业发展高度关联、紧密契合的学科建设,“推动高校真正成为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如当地网友所言,眼下的太原,一套文理工法医财师军农的高教底子已经铸就,“高教洼地”能否迎来“裂变效应”,值得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