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是中国高考的重要科目。图为2020年7月7日,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考点,考生们准备进入考场。(视觉中国)
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不再将英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的建议,引起了中国教育界和社会广泛的关注和热议。3月31日,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官方发布公告称,即日起考试中心不再承办剑桥通用英语五级考试(MSE),又一次让这一话题成为舆论热点。
事实上,21世纪初中国教育部决定自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至今20余年这样的争议并非首次出现。2013年,在讨论中、高考改革时,社会上对英语教学的批评一度十分猛烈。当时甚至有人提出小学取消英语课,增加国学等科目。对于中小学是否该取消英语科目的主科地位,目前中国社会存在两种立场截然不同的舆论对立。
“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的缘起与争论
“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建议,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必修课地位。
许进的建议主要基于两个论据:一是英语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但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成果应用率低,课程设置不普惠。二是人工智能时代,语言翻译非常方便,就算不会影响,也不会影响到生活。这一话题迅即在中国舆论场引发广泛讨论。
对许进的建议,舆论主要分为两个阵营,一部分表示赞成,认为英语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学十到12年,学生家长还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在校外上英语班,耗时费力,但学习效果并不好,走入社会后英语也只对一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有用,跨文化交流完全可以用人工智能、翻译机等技术手段解决,属于高投入低产出。
学者中并非只有许进持这一观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就曾经力挺将英语“踢出”高考。他曾在演讲中直言:“这20年时间里,英语耗费了我们多少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我们过分地夸大了英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分量,实际上是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他呼吁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国学和汉语。
中国一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英语教育质量堪忧。(视觉中国)
也有观点认为,若将英语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则有偏离之嫌,因为英语讲的是记忆而非创新,这就将那些英语不好,而极具创新的人才拒之门外,或者说即使上了清华北大等高等名牌院校的学生,他们也容易因为学语言而浪费了大量的精力,逐渐失去创新的能力。甚至有观点将英语教育上升到文化自信的层面,认为中国的国家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应该强化中国文化的学习,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科的地位。
当然,也有一部分观点对此坚决反对,认为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掌握一门外语作为交流工具,更是积极融入全球化的中国当今国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时公立教育为所有的国民提供英语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兼修订组核心专家张连仲,他认为外语能力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养之一,英语教育应加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明智之举。张连仲表示,外语是全球化时代人类交往需要的重要工具,各个国家都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外语能力也是国家竞争力和发言权的重要标志。
张连仲认为,随着中国不断加大开放和国际交往,随着网络时代来临,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翻天覆地的改变人类生存的时空,外语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它可以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话语力,“从这个高度看,我国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明智之举。”
辩证地看中国英语教育
中国的英语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英语教育该何去何从呢?辩证地看,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构成,英语教育有其必要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从课程角度而言,其他国家的课程设置中都设有外语课(在中国目前主要是英语),中国也不应该例外。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审议专家禹明认为,开设英语课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佐证,他引用中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说法称: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2013年10月21日,北京、江苏、山东等教育大省都对英语教育进行了改革。
禹明认为,英语课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容易被人忽视。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在当今世界上,必须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英语就是履行大国责任时主要的语言工具之一。确实,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中国与世界产生密切而深入的互动,相当程度上也依赖英语作为沟通桥梁。而外语(这里不仅仅局限于英语)对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是许多国家的共识。
不可回避的是,当前中国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情况并非没有问题,教育的时长、导向和模式,乃至地域之间的不平衡都有改革、完善的必要。比如,中国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巨大,就英语开设的条件而言,包括师资力量等相差极大,一些地方即便勉强开设也不能达到要求,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上要避免一刀切,特别是在小学英语教育上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当然,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或推迟英语教学(比如从现在的小学推迟到中学,有观点认为,英语从中学开始成为必修课更具合理性)声音的出现,不代表英语教育不重要,而是要改变已经扭曲变形的英语热。据悉,中国一些地方幼儿园就开始英语考级,小升初此前更是PET,KET各种英语证书加码;各种校外英语培训机构野蛮生长,应试英语教育情况突出……这种极端功利性的语言教育,已经开始失去原本的语言教育意义。从这个角度讲,教育部取消剑桥通用英语五级考试所传递出的信号和导向,应该予以肯定。
此外,英语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特别是汉语母语教育,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国家课程设置的学科之间并不存在相互排斥的关系,汉语和英语之间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虽然,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反映着不同的文化,但他们之间有许多正相关的联系。从现实的角度讲,中小学生的智力还处在开发阶段,特别是很小的孩子,他们都是具有很好的语言天赋和很强的模仿能力,学习英语并不一定会影响汉语、国学乃至其他科目的学习。
学习英语(外语),不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学习一种文化,而文化从来就是互补的。因此,把汉语、国学学习不好归咎于英语科目的设置,可能才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资中筠就认为,学好中文绝不是与外文相对立,也与现在以传统文化抵制所谓的“西化”无关,而是为了给予年轻人文化的熏陶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有言:忘掉学校所学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教育(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也就是说,在学校学到的具体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学习过程中,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文化熏陶,所获得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方式才更为重要。从这个角度讲,该讨论的不应是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的存废,而是如何避免扭曲的,完全出于应试目的、功利性的英语教育。
而从国家和世界发展高度去看,当前这种争论以及变革背后,实际上是“去除迷思”,亦是平视世界应有的态度。有观点认为,在外语教育上,不能仅仅局限于英语,应该多元化,日语、法语、德育等都可以从国家和世界发展高度,策略性的考虑和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