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产业(ID:yulechanye),作者:乔治,头图来自:《大宋宫词》剧照


“您好,打扰啦,请问您能接受付费的长、短评发布吗,如果您有兴趣可以直接加我微信。”


由于娱sir最近沉迷追剧,热烈讨论,豆瓣账户活跃度上涨,接到了如上的外快发财邀请,瞬间龚俊上身,积极响应(冷静调查)




“有预算的项目,在豆瓣开分和维护上,可能要耗费近百万。你算一下,一天投1000条短评,首页热评得需要用到高权重的账号,这个费用是18到25块一条,还得安排真人号点赞,点赞的费用在0.5到2元一个,长评也得跟上。”


而除了豆瓣之外,尤其对电影项目而言,在猫眼、淘票票的评分上也得花费不少的资金。


“购票+评论+服务费,票价55,5000张大概就得27.5万。更何况前期还得铺设‘想看’。尽管大家对豆瓣评分的关注度,要大于购票平台的评分,但这可能影响到最终排片,所以也是一笔必须花的钱。”


至于锁分与延迟开分的高级操作,“那就是高层与高层之间的对谈了。”


0.1的锱铢必较:“可以3分,但不能2.9”


“有一点大家都是认可的,那就是绝对的好片与绝对的烂片,在豆瓣,的确没有太大的操作空间。”


珠珠以去年大火的《隐秘的角落》为例,她告诉我们,该项目开分在9左右,之后口碑发酵,全面大热,热播期评价用户增多,好评增加,评分有所上涨,一年过去后,回落到目前的8.9。这就是典型的豆瓣高分好剧的基本评分走向情况。


“这部剧,有近89万豆瓣用户参与评分,四星加五星的占比超过92%。这样的体量,即便前期铺了量,确保开分,以便在后续的营销当中持续朝口碑剧发酵,但在整体的优势好评和巨大的正常用户评分面前,前期的部分不起到改变最终定局的作用。”



另一种样本还有最近正热的《山河令》,庆庆认为该剧现在的评分是8.6,有些虚高,在未来cp粉稍微热情冷却之后,一段时间内会所回落。“未必是《陈情令》那样的C型分,但会逐步呈常规状态分布。未必是直接在豆瓣维护起到的作用,而是整体营销上带来的好评。”


如庆庆说的,在热播期间评分高涨的主要原因也很好理解:


一来,豆瓣该剧集专组人员接近17万,说明豆瓣用户与剧集受众高度吻合,目前参与评价的豆瓣用户超过33万;二来,前期剧本营销的铺设地很好,加之后期演员营业得当,露出够多,同行衬托,热播期,评分偏高很正常。


同时,庆庆还指出,去年垂直热剧《终极笔记》的整体走向,也很值得思考。“这部剧的走向,基本上是没有太多预算,但自行发酵了的一种样本。”


根据娱sir的观察,《终极笔记》是盗墓笔记IP的影视化,但在此之前,该IP有太多搞砸的先例了,加之没有大热演员的加持,前期基本无人看好。但播出之后,在原著粉和原始IP受众圈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很奇妙地在收官大结局之后,评分依然保持了上涨。


“而无论是何种样本,都不意味着好剧和烂剧就完全没有水军参与维护的部分和可能性。至少在开分前后,一般都是需要进行维护的。”



珠珠告诉娱sir,她们经手过一个项目,内部评估和服务商给出的这个项目的开分,都是无法做到6分以上,最多就是保4冲5,所以也就往这个定位铺量。


“后来这个项目直接开出了个3分,项目方和我们都清楚无力回天了,但甲方还是要求我们要盯住,只要掉到2.9,就得投入刷量刷回3分。很有意思,真评分和0.1刷分的博弈。”


——我绝对不能掉到2.9。


“不知道在执着些什么。”


而关于豆瓣评分失防的问题,此前澎湃新闻也曾就此询问过豆瓣官方,得到的回应是:


“水军”刷不动分,在豆瓣大数据面前,水军的群体行为特征很容易被算法发现,数据的异常波动很容易被识别和定位;豆瓣评分的正常用户规模越来越大,已经足够大到在统计意义上屏蔽水军可能造成的影响。


常规理解里的刷分,指的是超出常规预期的高分,而现有的豆瓣服务商与项目方都会自行评估项目的大概情况,来做高于真实口碑上的营销。“就是不及格的孩子,你给他点卷面分,让他及格就行了。”



珠珠直言,春节档《唐人街探案3》就是很典型的预判过高,没注意整体舆情走向,导致口碑维护没跟上的典型案例。


“现在的豆瓣评分操作,并不是非要给一般般的剧集,做成豆瓣高分剧,盲目就要8分、9分,只要稳住,短期内不大面积崩盘就行。”


  “即便我就是水军,我也庆幸豆瓣能保住基本公允”


“金扫帚奖今天开奖,这种业内自发,由大众投票的“选差”,都无法控制粉丝疯狂为对家刷票。豆瓣要是失防了,满屏9分,那我闲暇花50块看电影,就得如坐针毡的煎熬2个小时了。”


参与了十几个项目“豆瓣做分”的莲莲感慨道,我们都知道,大众评价当然不存在完全的客观与就事论事,但那么庞大影视市场,我们甚至无法找到一条专业占比高一点、大众性强一些的路径,来评价一部作品的好坏。



而对粉丝控评和水军入侵豆瓣的恐惧,本质上是害怕一切皆可用数据打压的现象,以及党同伐异的群体行为将理性的声音吞噬。


就这样的情况之下,豆瓣评分,作为目前仍然保有很大真·大众评价机制的参考而言,的确得保住。


回到关于豆瓣评分是否逐渐失防的争议上。


作为一个资深且活跃的豆瓣用户,娱sir记得阿北在2015年那篇《豆瓣电影评分八问》的文章里就提到过,因为分数算法的难以操控,针对具体片子的舆论会想办法 “打击豆瓣评分整体的公信力”。


《豆瓣电影评分八问》截图
《豆瓣电影评分八问》截图


近几年关于此类的讨论的确越来越多,“豆瓣用户恶意低分”的指责也越来越多。且豆瓣评分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冷门纪录片与文艺片的分数相对较高,因为非该类型观众,并不会特意为之打分,能打开的,基本都是喜好的。


伴随着影响力的上升,水军入侵豆瓣,的确在所难免,但在整体的评分定局上:“无法否认的是,豆瓣依然拥有最难‘水’的评分算法机制,这是一件好事。”


(备注: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采访对象名字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产业(ID:yulechanye),作者:乔治